问题描述
广东阳江江城区的龙源实验学校要求学生和家长在校规上签字,同意体罚犯错学生,否则就另择他校。2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从该校了解到,帖文发布的内容属实,是学校的规定。律师表示,对学生打手掌、不超过两小时的罚站规定均属违法行为。
网友发布的帖文中,一份“就读龙源实验学校须知”称,现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学生难教难管的现象,从而导致老师不敢也不想管教学生。“没有惩戒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为规范我校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就必须从严治校,严格管理。为防止一切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在我校滋生,凡入读我校的学生,除严格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规章制度》外,还必须遵守如下规章制度。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学校的第七条校规要求,对犯错误的学生,该校将适当使用“鞭罚”和“罚站思过”两种惩戒方式,主要是为让犯错的学生学会承担犯错的责任,从而提高其防止犯错误的意识,以便以后能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备注还称,“鞭罚”主要是打手掌,一次不超过10下,“罚站思过”不超过2小时。校规第二条要求,学生如穿便装,原则上所穿衣服不得超过100元一套,鞋不得超过80元一双。不得穿名贵服装进校,目的是防止学生的攀比和虚荣心理,养成生活朴素的良好作风。
帖文还显示,该校还发布了一则关于上网的校规称,网络对学生有一系列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凡就读该校的学生,任何时间一律不准到外面网吧上网,一经查明,将作出严肃惩戒、劝退或开除处理。学校还建议家长,将家中网络和电视拆除,才是最好、最保险和安全的做法。
在两则校规的最后,均要求学生和家长签字同意。学校还表示,如对以上规定有异议的学生或家长,可到我校与班主任或领导说明。如不能接受此规定的学生或家长,也可另择他校。
2月15日,龙源实验学校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确认,网友发布的两份文件确系该校发布,那是学校的规定。“鞭罚”和“罚站思过”,是对学生犯错不改的情况,会以这种方式处罚。“鞭罚”是定位的体罚,规定只能打手掌。
资料来源
广东一中学让家长签字同意体罚犯错学生,学校:属实,是校规_规定_教育_惩戒你这个学校是XX书院还是XX青少年心理成长培训学校?还是说我们现在还在 17-18 世纪:
重复并默记强加的课程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是单调乏味的工作,因为天性促使他们想要不停地玩耍,自由地思考,自己发问,并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儿童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强制性学校教育,许多时候他们都会反抗。成人也不用感到吃惊。到了历史上的这个时候,儿童的喜好才重要这一观点早已经被忘得干干净净。长久以来,把孩子束缚在田地和工厂中劳作的强制力又延伸到了教室,强迫孩子学习。有些报酬过低、能力不足的老师特别喜欢虐待学生。德国的一个老师记录了 51 年执教生涯中对学生实施的惩罚,部分记录如下:「用棍棒打过 911527 下,用藤条打过 124010 下,用尺子敲打过 20989 下,用手打过 136715 下,10235 下打在嘴巴上,7905 拳打在耳朵上,1118800 下打在头上。」很明显,他为自己的「教育」感到骄傲。
18 世纪马萨诸塞州著名牧师约翰·伯纳德在自传中赞许地描述过那些美好的旧日时光:他在小时候是如何经常被自己的学校老师责打。他因为无法抗拒的玩耍欲望而挨打,因为学习不好而挨打,甚至因为他的同学学习不好而挨打。因为他是个聪明的男孩,被要求帮助他人学习,当他们背不出课文时,他就会因此挨打。他只抱怨过一件事,他的一个同学为了看他挨打,故意背不出课文。最后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放学的时候,他「狠狠地接了一顿」那个同学,还威胁说以后还会接他。
最配合普及新教徒学校教育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王国则是普鲁士,从 17 世纪末开始。虔信派是普鲁士国内占统治地位的新教派,是路德教派的革新派别。虔信派学校教育运动领袖赫曼·弗兰克创建的学校教育体系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体系。他设置了一套标准的课程(大多是宗教教义问答),和一套培训及验证教师的方法。他在每个教室中放置沙漏,以便大家遵循时间安排——这也是新教徒关于工作的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尽可能「温和」的处罚方式:棍棒只能在惩罚不端品行时使用,而不是背诵课文出错时。尽管如此,他还是明确地声称,他的学校的首要目标就是破坏然后重立儿童的意志。他写道:「儿童性格的构成包括意志,还有理解力......首先,打破儿童的自然意志十分必要。那些想方设法让孩子学得更多的老师,在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上值得赞扬,但他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任务,也就是让孩子的意志学会服从。」
弗兰克认为,打破儿童的意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校进行待续不断的监督和管理。他写道:「年轻人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放任自流,他们就会本能地倾向于做出无聊、罪恶的举动。出千这个原因,在这个机构中(虔信派学校),学生将不允许离开监督者的监督。监督者将会遏制学生罪恶行为的倾向,并逐渐弱化他的意志。」当今的教育者们同样无数次地表达过相同的观点,只是用词可能不同。人们认为年轻人没有能力做出合乎情理的决定,这一观念正是当今强制、紧密监督的教育体系的奠基石。
这也难怪我们汉化组之前发《普鲁士的纪律不可避免地摧毁了教育》这篇译文的时候,评论区都搞不清楚这是哪一个普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