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有委员认为「超级中学」加剧了对于教育的焦虑,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你认为是否有必要?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52 👍 / 1 💬

问题描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陈伟志表示,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一些以“重点”“示范”高中及其开办的分校为代表的“超级中学”,凭借历史形成的垄断地位和资源优势,通过跨地区掐尖招生的方式,不断抢夺县域高中优质生源,并以此吸引县域优秀高中教师,形成了“虹吸效应”,挤占县域高中发展机会和必备的资源。陷入“发展锁定”的县中处于低位运行,教师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由于“超级中学”的存在,加剧了社会对于教育的焦虑,破坏了县域基础教育的生态。

陈伟志委员: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保障公平与多样性并重


「重点高中」之所以让家长趋之若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不如要求「重点高中」招收成绩最差的学生,毕竟他们是最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的学生。

我们可以将「最佳大学」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某些原因,某所大学获得了最具价值信号的美誉。因此,所有人都竭尽全力想要进入这所大学;如果未能如愿,他们就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声誉仅次于它的大学,依此类推。这个体系是自我延续的:「最佳」大学因为吸引了最优秀的学生而持续保持其声誉,而最优秀的学生也总是渴望进入最佳大学。如果按照 Matt 儿子的假设,所有常春藤盟校开始录取最差的学生,那么常春藤学位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负面信号,雇主们也会随之不再认可其价值。
——Thoughts Memo:为什么要让好学生去好学校,差学生去差学校?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