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王兴兴说国内学校里教的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东西,大学里的教材真得滞后这么多吗?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14 👍 / 16 💬

问题描述

“我们在人才储备上还是相对比较吃亏的,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太老了。在海外,学生学的、教授教的都是全球前沿科技领域的东西。相比之下,国内学校里教的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东西。”王兴这番话道出了大学教材的不足。

jfdaily.com/staticsg/re


怎么类似的问题又火了,之前回答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王兴兴谈 AI 教育,称国内教育内容滞后,很多东西都太老了,当前教育体系该如何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

其实高等教育的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普遍,不妨看看这位 MIT 的计算机教授在 20 年前是怎么批评美国的大学教育的(我认为这些批评同样也适用于现在国内大学的计算机教育):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教育和学习无关

计算机科学本科标准课程有什么问题 (greenspun.com)

毕业生缺乏开放式项目工作的经验。因此,他们可能会陷入以下失误:(a) 设计出在设计者眼中看似吸引人但过于复杂、无法在时间限制内实现的内部设计;(b) 设计出过于僵化和硬编码的系统,无法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扩展。

毕业生几乎没有团队协作的经验。大学花费数十亿美元建设设施,让学生可以一起住宿;却不愿花一分钱建设设施,让学生可以一起工作。从儿科精神病医生开出的处方来看,我们的社会正在遭受注意力缺陷障碍的流行病。我们的学生从襁褓中就开始接触 MTV。然而,我们的学习结构却是让学生把作业带回宿舍,试图独自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抵抗来自不同专业舍友、电视、DVD、电子游戏、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和网络的各种干扰。那些进入大学前就已养成优秀学习习惯的学生仍然能获得优质教育。而那些尽管学习习惯不佳却勉强跨过初高中低门槛的学生,可能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甚微。

毕业生不擅长将非技术人员提出的模糊目标转化为可在固定时间和资源预算内实现的具体规范。

毕业生的沟通能力不足(包括写作、演讲、向用户和客户提问)。

他们缺乏用户界面设计和测试的经验,也没有处理真实用户建议和投诉的经验。

他们缺乏专业精神,即不够致力于完成对最终用户有价值的产品。学生们习惯于在解决明确定义的问题并为自己获得好处(通常是好成绩)时感到满足。他们没有认识到,只有当第一个最终用户成功使用新信息系统完成任务时,才真正创造了价值。因此,大多数计算机科学毕业生满足于领取薪水,即使构建的系统完成度只有 90% 且从未被安装或使用。

他们缺乏对大局的关注;无法理解自己的工作与更大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

毕业生在快速理解大型商业工具和库,以及编写控制或扩展这些库的小段代码方面经验不足。这导致他们倾向于从头开始或重写不完全理解的代码,而非进行重用。许多早期 Web 应用程序充斥着来自未经充分测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错误,这些系统是由计算机科学毕业生编写的,他们对编写 C 代码的兴趣远大于学习应用标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改进计算机科学本科教育 (greenspun.com)

讲座怎么样?如果你需要向 100 个人广播一些信息。在 1865 年,印刷成本高昂,电话、电视和互联网尚未出现,讲座可能是向众多听众传播知识的不二法门,尽管人类的阅读速度是听觉的三倍。相比之下,到了 2007 年,教师只需给学生发送电子邮件或提供网页链接,便可轻松地给 100 个人共享资源。

大学与经济增长 (greenspun.com)

在 11 世纪,教授讲课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讲课,还有什么方法能将知识从一个人传播给 100 个人呢?印刷成本高昂,工序繁琐。让修道士手抄 100 本教科书,在经济上根本行不通。

大学还引入了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机制:学生协会根据教授的教学水平、吸引学生的数量以及是否准时上课,来决定教授的薪酬。

过去,学生去教室听课和完成课后作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时学生的住处可能没有暖气,去教室上课仅仅是为了取暖也无可厚非。1088 年的学生没有电视、收音机、互联网、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手机等娱乐设施,学生去听课很可能只是为了在课堂上寻求一些娱乐消遣。

在那个年代,学生完成作业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家中,而这两个地方都没有电视、电子游戏、电子邮件等让人分心的事物。

这如何改变了上课的方式?我们仍然有讲座和家庭作业,就像 1088 年一样。试想,还有什么行业能够在完全不融入过去 1000 年中一些技术的情况下生存发展呢?

技术的改进使得传统的大学教学方法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温暖舒适的公寓里,睡个懒觉似乎比去听课(或者看《早安美国》)更有吸引力。而坐在课堂上的学生,手里拿着可以浏览网页、收发短信、玩游戏、跟同学分享照片或视频的电子设备,也很难全神贯注听讲。

在现代化的宿舍里完成作业更是困难重重,电视、互联网、YouTube、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电话和电子游戏无处不在,诱惑着学生们分心。在这种大环境下,能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受益最多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有天分的学生,而是那些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尽管让员工在家办公可能节省开支,但没有公司愿意完全依赖这种方式来完成工作。公司之所以愿意花费大量资金租赁商业办公场所,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受干扰较少的环境,让员工在此度过每天的大部分时间。

犹他州一所初创的盈利性计算机科学大学──Neumont 大学向我咨询如何规划学校发展。由于他们不知道这些想法有多不可行,因此采纳了我提出的大部分建议。他们的学生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不需要长时间的暑假参加父母安排的欧洲旅行,也无需在冬季休一个月的假去加勒比海游玩。学校只是简单调整了授课时间,从周一到周五,朝八晚五,全年授课,学生就可以在约两年半内获得计算机科学学位,比传统大学少花一年半时间,也就减少了一年半向父母要钱的时间。

Neumont 还采用了项目制学习模式。尽管该校新生的 SAT 成绩和高中成绩远低于犹他大学新生,但 Neumont 的教学成果更胜一筹。相比之下,在犹他大学修完传统的「讲座+作业」的计算机科学课程的毕业生,年龄要比 Neumont 毕业生大 1.5 岁,起薪更低,就业机会也更少,尽管犹他大学拥有更优秀的生源和 150 年的历史积淀。

教授软件工程 (greenspun.com)

没翻译,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进去开个翻译插件自己看吧。

这里也推荐看看 @蒟蒻c 大佬的文章:

知识技能维度,目前的工科主要是理论课和实践课,我想大家对这两者的情况已经比较了解了。理论课这边,一方面培育体系陈旧不能很好的照顾各个学生的需求,比如我所在的微电子专业,培养方案里写了培养IC工程师和嵌入式系统工程师。但是对于IC工程师来说,大三下才开Verilog语言太晚了,对嵌入式系统工程师来说,不开自动控制原理太致命,开半导体物理又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对老师的考核标准侧重于科研成果,在一些985等比较好的学校甚至对老师的考核标准只有科研成果,导致目前良师难求。遇到个讲课认真会批作业的老师都要感动半天。实践课,别惦记着你那手抄实验报告了行吗?一个合理的实践课程应当安排一个老师观察一个组,不看这个组数据多么好看成绩多么好,而是根据实践的过程中这个同学有没有思考和进步去给出这位同学的成绩。然而用于实践课的经费和师资力量太少了,完全没有这么做的资本。实践课沦为了拼谁手抄实验报告更好看的课程。对工科来说,要想掌握一个技能必须学会理论并且不断的实践,理论质量随缘实践更是没有,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并不能掌握知识技能。这也是目前高绩点和本科好就业脱节的最主要原因,企业看中的知识技能本科生并不能掌握,只能照招研究生了。
蒟蒻c:我们的工科教育,问题出在了哪里

以及 @Dowya 的这篇关于国内本科计算机教学的文章:

Dowya:以计算机科学为例——我仍未得知本科教学的内容到底有多么古老

其他相关文章:

Thoughts Memo:别跟教材客气:优质(数学)书籍挑选指南Thoughts Memo:为什么垃圾教材遍地走?关于解释的科学。

来点爱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