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为什么网上有这么多学习资源也有很多人学习但为什么似乎只有一部分人成功?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19 👍 / 1 💬

问题描述


因为大部分学习资源本身是“死”的,难以适应知识背景各异的人自学。只有一部分人恰好匹配了这些学习资源,所以他们成功了。

如果这些学习资源能够“活”起来,那将会有更多人能够从中获益,取得成功。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为何不直接用教科书、MIT OpenCourseWare、可汗学院等资源学习?

我自己就曾使用这类资源学习,尽管受益匪浅,但考虑到我投入的巨大努力,如果我的时间能被更高效地利用,我本可以取得远超于此的成就。这正是 Math Academy 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我高中时,曾在 MIT OpenCourseWare (OCW) 上自学了大量数学课程。

OCW 是个不错的资源,我通过它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考虑到我在 OCW 上投入的巨大努力,如果我的时间能被更高效地利用,我本可以取得远超于此的成就。

仅列举 OCW 的几点低效之处:

这个列表我还可以继续写下去,但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

所有这些因素都给学习过程带来了无效的阻力,导致你每单位投入时间/精力所能带来的学习进展更少。

这也是我如此积极投身于创建 Math Academy 的原因之一。我们致力于尽可能地消除这些学习过程中的阻力,并最大化你的学习效率。

这便是我们的核心价值主张:诚然,在别处学习数学是可能的,但在我们这里学习要高效得多。

尽管在别处学习数学是可能的,但大多数学习者实际上并不会去这样做,因为学习过程中存在太多的阻力。

而这才是真正关键的一点:效率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能让你进步更快,还在于它能让你放弃的可能性更小。

实践中,一旦学习数学开始让人感觉效率太低,人们就会「下车」,停止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投入产出比」过低,你就会失去兴趣,转而将精力投入到那些「投入产出比」更高的事情上。

效率的作用就是让这个「投入产出比」尽可能地高,从而让你尽可能久地留在学习数学这趟「列车」上。

∗ ∗ ∗

至此,本文讨论了如何消除学习过程中的阻力来源。

但我也想指出,这些消除阻力的方法可以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将学习速度提升至超越常规水平的高度。

例如,课堂上不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是个问题。学生会不断遗忘,以至于需要不断地、几乎从零开始重新学习,这给学习过程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你可以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来减少这种阻力。任何称职的老师都明白这一点。

但是,这里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复习总比不复习好……但最佳做法是优化复习过程,从而:

  1. 你只复习你确实需要复习的内容;并且
  2. 你选择的学习任务能够最小化复习所需的时间投入,来高效完成所有必要的复习。

理想状态是,尽可能多地将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同时又能自然地练习到之前学过的内容。

正如我在这篇文章[1]中详细阐述的,Math Academy 正是利用了「高级的数学主题通常『包含』更基础的主题」这一特性来实现这一理想状态。其核心思想在于,我们常常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来「顺带完成」复习任务。

例如,假设一个学生昨天学会了解方程 ax=b,今天按计划需要复习……那么,我们不妨直接让他学习新知识——解方程 ax+b=c

ax+b=c 方程本身就「包含」了解 ax=b 方程这项基础技能,因此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自然就提供了所需的复习——这一切都发生在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同时。

(而且,即便我们无法通过学习新知识「顺带完成」学生所有到期的复习任务,我们依然可以将它们压缩成数量少得多的组合复习任务。例如,原本需要复习 10 个知识点,现在可能只需复习两个能共同涵盖那十个旧知识点的主题即可。)

类似这样找到一种改进方法,将其潜力挖掘到极致,甚至将其转化为一种加速器的例子还有很多。再比如教学脚手架:有总比没有好,但搭建得越完善越好!

在我上文描述的所有(以及许多未提及的)学习阻力来源中,相应的改进方法都可以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将曾经的巨大阻力转变为巨大的推动力。

∗ ∗ ∗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认为有免费资源可用,这本身是件大好事。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愿意为更高的学习效率投资,而另一些人则宁愿选择免费资源,即便学习过程阻力更大。这完全没有问题!

这有点像健身行业,提供了多种选择。有些人想要私人教练,有些人只需要健身房会员资格,还有些人则满足于用几件简单的器械在家锻炼。

但正如我之前所说,尽管像 OCW 这样的资源非常棒,我通过它受益匪浅,它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但考虑到我在 OCW 上投入的巨大努力,如果我的时间能被更高效地利用,我本可以取得远超于此的成就。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exp,校对 Jarrett Ye
原文:Why Not Just Learn from a Textbook, MIT OpenCourseWare, Khan Academy, etc.? - Justin Skycak
作者:Justin Skycak (@justinskycak)
发表于 2024 年 7 月 7 日

相关译文

Thoughts Memo:为什么书本不起作用?Jarrett Ye:我们如何学习?


参考

1. 分层知识结构中的个人优化间隔重复 ./8749726218.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