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如何看待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三问中国教育?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396 👍 / 53 💬

问题描述

5月17日,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的现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一连抛出三个问题,把全场的注意力拉回到“教育”这个根本议题上。

王树国问了三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涛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就此,王树国感言,“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练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他们真正的成长是在实践当中,是在血与火的挑战当中,自己磨练出来的。这是真的本事,这叫能力。能力不是书本上得来的;书本上得来的那叫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在实践当中。”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三问中国教育:如果梁文锋读博还有DeepSeek吗_腾讯新闻


支持。我要是去读博士,今天肯定写不出全世界最流行的开源间隔重复算法 FSRS[1]

在我本科科研期间,我读了大量间隔重复算法相关的论文,但实话实话,绝大多数都是狗屎,充斥着各种不切实际的假设、为了让方法成立而刻意加上的约束,以及堆砌各种花里胡哨的技术。更不用说先射箭再画靶这种基本操作了。

正是我在本科期间发顶会的经历[2],让我意识到,我若要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靠在学校里搞研究是无济于事的。我也曾经陷入在理论研究中无法自拔,但这只能让我享受智力挑战,并不能对别人有什么帮助。这种挑战对我的成长,也称不上有多少帮助。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在学校里做研究就一定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一定无法让人成长。但我很认同一位独立研究者的观点:正如初创公司会拼命寻找「产品-市场匹配点」,研究者也需要寻找研究与情境的匹配点[3],才能加速他们的研究和成长。使研究与情境良好匹配的重要因素包括:

  1. 强烈的信号:你需要能做出实验,并能以足够的清晰度进行观察,从而实质性地回答你的核心研究问题。

  2. 真正的利害关系:你想要一个情境,让你的工作至少具有变革的潜力。你不能期望立竿见影,但为了指导你的工作,你至少要能看到非线性回报的曙光。

  3. 驱动的问题:也许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帮助回答你的研究问题的环境:你需要的是一个足以让你沉浸其中、要求严格的环境,使它能够自己定义出引人注目的研究问题。理想情况下,你根本不会带着你自己强烈的研究问题来。相反,它们应该在对环境的反应中自然产生。

但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在这种匹配的情境中进行他们的研究。大部分博士培养项目都缺乏这样的情境。如果王校长能够在他的大学中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那是最好不过了。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究竟脱离实际到了什么地步, @蒟蒻c 有更深刻的体会,可以看看他的这篇文章:

蒟蒻c:我们的工科教育,问题出在了哪里

顺便补充一下我研究 & 开发 FSRS 的过程:

Jarrett Ye:FSRS for Anki 发展史


参考

1.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已取得长足进步 ./1907760881749718522.html
2. 我是如何在本科期间发表顶会论文的?(内含开源代码和数据集) ./543325359.html
3. 寻找研究和情境的匹配点 ./646404326.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