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准研究生如何从本科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科研」?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77 👍 / 1 💬

问题描述


我没当过研究生,但我本科期间有做过点科研,可以分享一点经验。

我的背景:计算机专业

研究领域:数据挖掘、教育技术、机器学习

我是如何在本科期间发表顶会论文的?(内含开源代码和数据集) - 知乎
以下内容由 gemini-2.5-pro-exp 润色

一、找到真正的兴趣点,并将其与具体问题结合

我的经历: 我对间隔重复的兴趣源于高中时使用 Anki 提高成绩的亲身体验,以及对 SuperMemo 创始人 Wozniak 理论的着迷。这种兴趣不是空泛的,而是与「如何更有效地记忆和复习」这个具体问题紧密相连。

建议:不要仅仅满足于导师分配的任务或文献中的热点。尝试从你自己的学习、生活或观察中找到那些让你真正好奇、想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个兴趣点将是你长期坚持的源动力。

二、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不要等待被灌输

我的经历: 我为了理解 Anki 算法去阅读源码,为了了解间隔重复的传统去翻译 SuperMemo 的历史,为了解决记忆建模和策略优化问题去自学随机过程、马尔可夫决策、LSTM 等。这些都不是课程要求,而是由我的研究兴趣驱动的。

建议:一旦有了研究方向或问题,就要主动去寻找和学习相关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不要局限于课堂所学,要利用好网络资源(比如我提到的知乎上的优质回答和文章)、开源社区、学术文献等。遇到不懂的,就去学,哪怕是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

三、将理论与实践(数据)相结合,并进行独立思考

我的经历: 我在墨墨背单词实习,有机会接触到海量真实用户数据。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这些数据去验证 Wozniak 的理论,发现规律一致后才更有信心。同时,我也在数据中发现了理论的不足(如记忆难度的不确定性),这促使我独立思考,提出新的概念(如「复习压力」)。

建议:科研不是空中楼阁。如果你的研究涉及数据,一定要深入理解数据,用数据检验理论,也要敢于在数据和实践中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模型。不要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四、将模糊的问题转化为清晰的数学或形式化描述

我的经历: 我将「高效复习」这个模糊概念,通过思考和学习,一步步转化为「最小化期望复习次数」,并最终用随机最短路问题和贝尔曼方程等数学工具进行了精确描述。

建议:很多科研问题一开始都是模糊的。努力学习相关的数学、统计或形式化方法,尝试将你的研究问题用清晰、严谨的语言和模型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深化理解、发现关键点的过程。

五、不怕「异端」,敢于走自己的路

我的经历: 我承认我的科研路径比较「非主流」,先从非学术内容(个人兴趣、软件使用)入手,再逐步深入理论和实践。这在追求快速发表的学术环境下风险很高。

建议:虽然需要了解和遵循学术规范,但不要害怕你的想法或路径与众不同。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探索。关键是你的研究要有实质性的进展和价值。

六、积极寻求外部资源和反馈,但保持独立判断

我的经历: 我从知乎上学习了很多知识,也向一些老师和同行请教(如数据集开源咨询 @微调 老师)。但在核心研究思路上,我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建议:多与人交流,阅读文献,参加学术活动,获取不同的观点和反馈。但最终的研究方向和结论,还是要基于你自己的深入思考和严谨论证。

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并乐于分享成果

我的经历: 我的研究最终应用到了墨墨背单词的实际业务中,帮助了用户,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我也开源了代码和数据集,希望推动领域发展。

建议:思考你的研究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能带来什么价值。当取得成果时,积极通过论文、开源等方式分享,这不仅能获得认可,也能促进交流和进步。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科研」,最核心的转变在于从「等待被给予答案」转变为「主动去寻找和创造答案」。这需要强烈的好奇心、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勇气,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这个过程可能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予你信心与勇气,由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最终能带你走向意想不到的远方。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