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工作中,领导说「你的学历就是一张纸,别太在意」,我想问问,既然就是一张纸,为什么不找没有这张纸的呢?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53 👍 / 2 💬

问题描述

为什么人事部的招聘简章中,第一条就是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呢?是不是两人说的话前后矛盾?


因为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难得可以用我的知乎个签来回答问题。学历确实就是一张纸,但这张纸在招聘的时候很重要。这是因为学历实际上承载了两个不同的功能:信号传递和人力资本认证。

信号传递,顾名思义,就是让老板、用人单位以低成本筛选出智力正常、有责任心、服从性高的劳动力。而人力资本,才是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当你已经找到工作了,那信号传递已经对老板没用了,他更关心的是你的人力资本能不能给他创造价值。

那为什么不直接按照工作能力来招聘呢?看学历不是多此一举,脱裤子放屁么?

问题就在于评估实际能力所需的成本太高了,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看出你实际有几斤几两。

不过,现在部分行业确实也已经存在不看重学历的情况,但这主要是因为有更好的能力认证替代品,比如 ACM 算法竞赛、RoboMaster 机器人竞赛。以前机器学习招聘还会看 Kaggle 竞赛。程序员招聘可能还会看 GitHub 项目等等。


剩下的就让 AI 来系统回答一下吧:

一、学历的核心矛盾:信号价值 vs. 人力资本价值

二、为何不直接招聘「无学历但有能力者」?——现实的约束

尽管逻辑上可行,但企业实践面临三重障碍:

三、矛盾背后的系统性症结:教育信号的功能异化

理想状态现实扭曲后果
学历反映真实能力(人力资本)学历主要体现服从性(80%为信号)教育沦为「信号竞赛」
企业按需评估能力企业依赖学历简化筛选高能力低学历者被「统计歧视」
教育与职业需求匹配职业教育被污名化资源错配,加剧内卷

结论

领导的言论与人事部的政策并无本质矛盾,而是学历在不同职场阶段的功能分化:招聘时是「低成本过滤器」,入职后是「可替代标签」。打破这一循环需个体(用能力重构价值)与组织(改革评估体系)的双向努力。


做了个知识库,专门用来回答这类问题:

【知识库】教育的信号传递模型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