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休息,应在行动之中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131 👍 / 45 💬

物理学中有一个术语:ground state ,中文译作「基态」,指的是一个量子系统(如原子、分子等)在最低能量状态下的稳定状态。而在日常认知中,「基态」也或明或暗地被应用于对人的生命状态的认知,引申意为「人的自然状态」或「默认存在方式」——即人类个体在无外界强制干预时的自组织稳态,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存在状态。注意,「基态」要和一般意义的「常态」区分开,二者并不等同。

当你对他人和自己进行足够的观察,你会发现,不少人或直接或间接地认同这一观点:就算人的「常态」是忙碌奔波,但人生命的「基态」,仍是一种近乎无为的放松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命的活动是接近静止的,充满休息而极少行动,我们姑且称之为「基态静止模型」。

与这种「基态静止模型」紧密捆绑的,是另一种广泛存在的认知模式:只要不在休息,仍在进行其他活动,身心就一定在承受损耗;而只有回归休息状态,损耗才能停止并痊愈。

这个观点背后的原理是,

我们姑且称之为「运动损耗-休息恢复模型」。

秉持这种观念的人,其大多数日常活动都会持续引发自我损耗:​​

持续的能量透支,使得任何需要专注或人际交互的场合,都转化为隐形的痛苦源——他们内心渴望逃离这一切,却受困于「必须坚持」的道德枷锁。

类似且相关的,在我的亲身经历中,过去的我经常陷入这样一种思维误区:我会将我的工作理解为一组有限的待办任务集合,总想着「等洗完衣服、买好新鞋、采购完日用品、修复代码 bug 、完成大型重构[1]后,一切就会井然有序,然后我就能休息了」。我们姑且称之为「有限任务(集)思维」。

[1]译者注:大型重构,是指对代码库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修改,目的是让系统更稳定、更易扩展。

在这种心态下,我邮箱里的每封新邮件、代码中发现的每个新 bug 、每件磨损后待修理的工具,都会对我造成精神消耗,因为它们预示着我的待办集合中又一个新任务的出现,而每个新任务都在将我进一步推离那个珍贵的休憩时间,也在不断磨损我的精力与意志。

而关于休息,广告和媒体经常会宣传这样一种观念:我们辛苦工作,只是为了赢得片刻的休息或最终的逃离——我们理应在枯燥的工作中埋头苦干,以换取度假的权利;我们理应辛劳数十年,只为最终退休养老。(甚至连天堂,在我们的想象中,也不过是一个所有人都不用做任何事、只需在云朵上闲躺的地方。)

接纳并深信这套观点的人们,将必须在那看起来美好平静的终点到来之前,忍受在长达几小时到几十年的行动中无所适从的隐痛,以及病态工作机制带来的折磨,并且必须承认这一切都是正当合理、天经地义的——「本来就是这样,不然,你还想怎么样?」。

休息才是终点,退休才是目的,天堂永恒静止——这套叙事暗示着「行动」本身就是受难的诅咒,而人们的每一个工作日,整个生命的四分之三,都被降格矮化,沦为通往「恒久宁静的休息/退休/天堂」的准备阶段。

这已然是延迟满足的异化,而人们在这套观念体系中苦苦挣扎,只能屈服于观念的暴力而无可置辩,归于麻木的沉默和妥协。


在上述三种情形中,无论是人们切身体会的痛苦感受,还是群体性的失语和异化,都指向同一个症候——对存在本质和世界运行方式的集体误判。这种误判使得他们的思考方向发生偏误,导致寻求解放和安宁的实践始终无效,持续陷入困境。

在解释这个误判之前,让我们先揭示一下上述三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广告媒体鼓吹的「辛劳兑换休息」叙事,实质是前两种思维的延伸

  1. 基态静止模型 /「运动损耗-休息恢复」模型(人的自然状态是休息)
  2. 有限任务思维(工作是有限的任务集合),以及之前介绍过的
  3. 「应该」式行为驱动(以「应该做」为主导驱动力)[2],
[2]译者注:「应该」式行为驱动:此处「应该做」指个体被灌输的、自我强加的强制性任务认知,实际上与基于内疚感的行为驱动一体两面。

人们得出结论:休息,是完成所有义务劳作任务后赢得的奖励。

而这也正是本文要批判的核心靶点之一。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出于健康和高效的考虑,你的行动最好由你的真实需求和内源性动力来驱动,而非依赖「应该(should)」或内疚感(guilt)这些内在强制力。基于此,作者假设,读到这里,你已经放下了你的自我苛求,你没有上文所谓的「义务劳动任务」要完成[1]。因此,「应该」式行为驱动并不可取。

实际上,正如物理学中量子系统的基态并非绝对静止,其中仍有内在运动(如电子云持续波动),人的基态——生命的自然状态——同样绝非停滞的休息,而是如溪流般的持续行动。我们姑且称之为「基态流动模型」。

一个最容易验证的、从反面直观地证明这一观点的事实就是: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无所事事是无聊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去阅读、探索世界和培养爱好。有过相关经验的读者可以或多或少感知到:完全的静止会带来可怕的无聊。尽管可能偶尔会这么想想,但大部分人其实都不会真的希望,也无法真的能够「永远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的。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还明确显示,长期处于这种行为抑制状态,会大大增加抑郁的风险。一个已经被科普过的神经科学发现也与这一事实密切相关:大脑在「无所事事」时反而更耗能。

从人类生理结构进化的角度,人类因探索和创造而生存,静止意味着死亡——从石器时代狩猎到文字发明后的知识积累,人类系统通过行动实现熵减;在这个过程中,静止对生存的威胁远大于行动。另一方面,观察婴儿就知道:人类天生就要本能地抓取——抓住每个够得着的物件,无休止地探索——爬向每个未知的角落,自发地创造——发明对事物独特的把握方式(如把餐盘当成鼓面敲击)。他们不「追求休息」,而是不断探索,不知疲倦地用小手和眼睛丈量世界。可见,我们生来就有一种行动的本能和欲望,我们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2]

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以可持续的速度做需要做的事情才是最容易维持的状态。任何低于这个状态的情境,即速度不可持续或所做事情未满足真实的需要,都会导致无聊。而无聊才是消耗精力的。生命的基础状态是主动有为的,而非被动无为的。这些就是「基态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

综上可见,毫无疑问,相比于「基态静止」,「基态流动」更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况。而与「基态静止」一体两面的「运动损耗-休息恢复」模型,哪怕在经验中没那么显见,从逻辑上,我们也依然可以推出:它远非人的本真状态。

余下的「有限任务(集)思维」,虽具一定迷惑性,但联系实际,这个假设依然是与现实相悖的。

待办事项从来不是有限的清单,而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任务流[3](stream(s) of tasks),它由若干具体活动的任务细流汇合而成。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无限任务(流)思维」。

[3]译者注:
1. 中文术语「任务流」在信息技术、管理学等领域通常对应英文 Task Flow ,指系统化、结构化的任务序列或流程。 本文的「任务流」(译自 streams of tasks )与上述专业术语含义并不等同,只是一种比喻。
2. 本文中,「任务流」有时表示「人的动态生命活动整体」,有时表示「单个任务的动态进行」,结合语境可区分。后一种含义也可能表述为「具体任务流」、「任务细流」、「任务流分支」。

你永远等不到「所有事情都做完」的那天——

这才是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

所以,「把所有事情都做完然后永归宁静」的追求,只是一种徒劳的妄见;真正堪称「奖励」的生活状态,也绝非持续性的休止。事实上,可行且真正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reward state),是持续投入做有意义的事——它们或有趣,或具挑战性,能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同时你也能在行动间隙适时休息。

这种理想状态,在任务流框架下体现为:精确管理任务流的各条分支,调控它们至适当的比例,并以动态适配的节奏(既不过载,也不滞缓)穿行其中(move through)。我们姑且称这种状态为「任务流优态」或「任务流谐态」。穿行节奏失衡(过快过慢)、任务流的比例失调,或误选不适合的任务流,都会偏离理想状态,进而引发倦怠(Burnout)或无聊(Boredom),并最终导致身心的持续消耗。


值得注意的是,休息、个人健康与私人时间,同样是这种理想状态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不仅因为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舒适,更因为只有照顾好自己,你才能做好其他所有你想做的事。

至此,我们已具备充分的生理学与心理学依据,足以对前文广告与媒体宣扬的「休息是完成所有义务后的奖励」这一谬识作出坚实的反驳:

休息既非奖赏也非特权,而是生命活动流的自然组分。

拒绝将休息道德化(「值得」/「不值得」),因其本质与心跳无异,是维持「基态」的生理协议。我们不会讨论「是否值得吃饭或睡觉」,同样也不该用「是否值得休息」来评判休息活动。

休息是必要的,而非可选择的。

正如你不需要「挣得(win)」呼吸的权利,你同样也天然不需要「挣得」休息的资格。当社会试图将休息构建为「挣得的权利」(如同虚构「呼吸资格」),恰恰暴露了现代性对生命基本节律的系统性异化。


理论上的分辩先止于此,让我们先从个人实践角度来继续探讨——人们怎样才能转向和维持「任务流精确管理状态」(或「任务流优态」)呢?

想象一个经济拮据的人,他每月需要采购一次食品杂货,而他每次购物都会反复盘算、痛苦纠结,即便他知道买的只是维持家人健康的最基本物资。面对这个人的困境,你或许会建议他:与其总是纠结于单次采购,不如彻底接受「生存必需品的支出不可避免」这一事实,转而将精力放在整体预算的规划以及优化上——这样他就无需每次踏进超市都难受了。

同样的技巧也适用于你日程安排的规划——你不必每次为「是时候去做 XXX了」感到痛苦,与其这样盯着一个个新出现的、内容各异的单项任务,陷入纠结、犹豫和混乱,不如着眼于任务流的「整体预算」,你可以从以下这组操作开始着手:

  1. 列出所有你想穿行的具体任务流;
  2. 测算你有多少可用的「带宽」——即单位时间(周/月)内处理任务的最大容量;
  3. 选择合适的任务流,为它们分配「带宽」;
  4. 以合适的速度穿行这些任务流。

关于如何恰当地为每条任务流分配比例和设定优先级,最基础的操作,是对所有具体任务流进行大概的分类

有些像背景噪音般持续存在的必要任务流(如洗碗、缴费),它们并不愉悦,或比较无聊;

有些是生存刚需型任务流(如赚钱、就医);

有些能带来愉悦或成长(如学习、探索和放松),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而最关键的,是那些能优化其他任务流效率的「元任务流」,它让我们在任务流中优化任务流本身——比如提升你的「吞吐量」(有效产出/时间比)[4],比如寻找满足需求的更好方式:优化方法论、升级工具、规避低效决策,实现系统性突破。

[4]译者注:本文中「吞吐量」特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有效工作量,是系统工程术语的借用。

不过无论是哪种任务流,当它们已被纳入你的整体任务流安排后,你只需保持觉察地投入当下,不必反复思虑其合理性,而是如同溪水流经石缝般自然通过。

如果暂时无法确定哪些任务流需要增加「流量分配」,哪些该减少投入甚至「断流」,你可以先让一切自然行进,在行动中观察,根据你的感受和价值观,你也许可以得出结论。

关于如何判断穿行任务流的速度是否合适,你同样可以且应当以自身感受为指标——如果你感到无聊,或身心持续损耗(这种疲累往往源于无聊),或者感到有压力,那么就说明你的行动节奏开始变得太慢太快:要么你的生活太过枯燥,且什么也没做成;要么你的节奏太快,你的生活正在以不可持续的速度运行。调整你的穿行速度(必要时可同步调整任务流事项),直到这些负面感受消失。

这就是作者目前的思考成果,只是任务流精确管理的大方向行动指引。具体的方法,由于相关内容体系庞杂,且存在个体差异,建议读者先自行摸索和尝试 。关于理论化地给出一套普适方案,目前作者还在探索中。

另外,在认知科学和行为决策领域,有很多行为优化方面的研究,其实早已基于这个尚未流行的观点,可以顺延使用。而那些没有基于这个观点的行为建议,你也可以检验一下,看它是否是趁手的工具。相比于具体的方法论,在认识论层面坚守「任务流模型的观点,才是改变发生的第一步。


对于本篇文章提出的任务流模型,人们可能产生的质疑或疑惑,作者在这里集中回应一下,同时也梳理几个关键主张:

Q:人们普遍认为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是一件很难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的事,而怠惰与拖延才是人的天性和常态。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观点?为什么?

A:我想人们秉持这个观点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同「基态静止模型」(静止和休憩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

但现代认知科学揭示的真相更接近「基态流动模型」:

因此,「高效很难,怠惰才是天性」的观点实际上找错了参照系,并且很明显这个观点与「运动损耗-休息恢复模型」是一理两诠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我们理应对这个观点保持怀疑。


Q:根据你的需要和愿望管理任务流,并以可持续的最大速度穿行于其中——这样的一种状态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A:这种状态是人的基底状态,人理应追求的状态(如果已然有所偏离),是健康的状态,它会在你不再自我逼迫时自然呈现。


Q:有部分人会有这样的体验:他在行动,并确定自己已然在任务流中穿行,但依然感到自己在被损耗。这是为什么?

A:行动本身不一定会带来损耗。

往往是各个具体任务流的「参数」(如优先级、运行速度等)设定不合适,从而造成压力或无聊,带来损耗,在这种情况下,请尝试分析和调整;

也可能是你目前的「穿行带宽」相对较低,不足以适配你要进行的任务流,请尝试渐进地提升你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Q:以下是一个本文所驳论点「休息是完成义务后的奖励」的衍生观点:

生活中有很多急需解决的短期难题,所以「我」不能休息,要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努力上;等到世界处于稳定状态(所有「意外事件」都解决了),「我」就可以休息了。

这个观点有何漏洞?

A:实际上,根据世界的现状,这个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处于稳定状态。

所以请尽快将休息的冲动与「世界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脱离关系吧。

休息,应在行动之中。


上一篇:

拼命工作并非美德

下一篇:

转移内疚感

编者注:原文逻辑松散,车轱辘话来回说,所以本译文由译者 Aranya-de-Harlotte 重新组织了一遍,所以对照原文看可能会发现有很大差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Aranya-de-Harlotte,校对 Jarrett Ye
原文:Rest in motion
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考

1. 别因为你「应该」 ./1918282993136563559.html
2. 关心比自己更宏大的事 ./1910305606822240387.html

专栏:超越内疚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