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用于描述在一种博弈情境下,个体之间可能面临的合作与背叛之间的冲突,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换句话说,行为主体面临选择的两难境地时,往往会趋向于考虑相对利己但是不利于集体最大利益的方式。
囚徒困境是的,根据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的著作《教育的浪费》(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 Why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a Waste of Time and Money)中的核心论点,「教育内卷」可以被视为经济学中「囚徒困境」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体现。
卡普兰的核心论点是教育系统主要是一个「信号」机制,而非纯粹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这意味着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向雇主传递关于个人特质(如智力、勤奋、服从性)的信息,而不是真正教授有用的工作技能。
以下是这本书如何支持这一观点的详细阐述:
下面引用的页码均对应英文版 PDF
核心观点:教育内卷是信号理论下的「囚徒困境」
卡普兰认为,教育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号」游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人力资本」投资。在这个游戏中,个人行为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层面的次优(甚至浪费)结果,这与囚徒困境的逻辑高度吻合。
(1) 信号理论的基石:教育的「信号」作用
传递内在特质: 本书指出,教育文凭和成绩主要作为个人智力、勤奋和服从性等内在特质的信号(第 17-18 页)。雇主通过这些信号来判断求职者的生产力,即使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无关。
市场对「无用」教育的奖励: 即使学生所学的大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毫无用处」,雇主仍然会为拥有更高学历的求职者支付更高的薪水(第 17 页)。这表明市场主要奖励的是学历所传递的信号,而非实际技能。
(2) 个人理性与「自利回报」:为什么个人会追求更多教育?
高额的「教育溢价」: 本书用数据表明,学历越高,个人收入越高,失业率越低,非现金福利也越好(第 91 页,图 3.1)。例如,大学毕业生比高中毕业生收入高出 73%(第 91 页)。
「羊皮纸效应」(Sheepskin Effect): 获得文凭(如高中毕业证、学士学位)会带来显著的工资跳跃,而非仅仅是多读一年书的线性回报(第 125-126 页)。这进一步强化了文凭的信号价值,促使个人努力完成学业以获得证书。
竞争的必然选择: 对于个体而言,在劳动力市场中,如果其他人都在追求更高学历以发出更好的信号,那么自己不追求学历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雇主「打上失败者的烙印」(第 20 页,第 139 页)。因此,即使教育内容本身价值有限,个体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也必须参与这场「学历竞赛」。
(3) 社会非理性与「社会浪费」:为什么教育系统是集体浪费?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卡普兰强调,「对个体有利的,对整体不一定有利」(「smart for one, dumb for all」,第 21 页)。个体追求更高学历是理性的,但当所有人都这样做时,就会导致「文凭通胀」(credential inflation),即学历要求水涨船高,但社会整体生产力并未显著提升。
「军备竞赛」(Arms Race): 文凭通胀被比喻为一场「军备竞赛」,每个人都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来获得与过去相同的相对竞争优势(第 132 页)。这导致社会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在教育上,但这些投入主要用于「重新分配」社会资源,而非「扩大」社会总财富(第 145 页,第 237 页)。
低下的「社会回报」: 本书通过计算得出,教育的社会回报远低于个人回报,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是负的(第 230 页,图 6.6)。这意味着社会为教育投入的成本(包括公共补贴、学生时间浪费等)远超其带来的实际社会效益(如生产力提升、犯罪率降低等)。
(4) 囚徒困境的体现:个体最优与集体次优
困境结构:
合作(集体最优): 假设所有人都同意减少对教育的过度投资,并专注于真正有用的技能培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这些资源可以用于其他更具生产力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医疗研究等),从而提升整体社会福利。本书指出,如果教育仅仅是信号,那么削减教育投入可以「通过节约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来丰富世界」(第 20 页)。
背叛(个体最优): 然而,在缺乏集体协调的情况下,任何个体理性地选择「背叛」(即继续追求更高学历以发出更好的信号),因为这能确保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更好的个人机会和收入。如果个体不这样做,他们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他们可能拥有相同的实际能力。
结果: 这种个体理性选择的累积导致了集体层面的次优结果——一个充斥着「无用教育」和「文凭通胀」的社会。虽然个体获得了更好的工作,但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浪费成本,未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卡普兰称这种结果为「功能失调的游戏」(dysfunctional game),而拒绝参与者则被劳动力市场「打上失败者的烙印」(第 139 页)。
本书中的支持证据
教育内容的「无用性」
高中课程中,历史、社会研究、艺术、音乐和外语占据了学生一半的时间,但这些科目在毕业后很少在工作中用到(第 16 页,第 50-52 页)。
大学专业中,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高实用性」专业毕业生占比不到 25%,而商科、教育、人文艺术等「低实用性」专业占据了大部分(第 54-56 页)。卡普兰认为,即使是经济学等看似「实用」的专业,其大部分课程也与实际工作技能无关(第 107 页)。
学习成果的「短暂性」和「空洞性」
研究表明,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代数和几何知识,在五年内会忘记一半,二十五年内几乎全部忘记,只有少数继续深造的学生能保留(第 59 页)。
标准化测试结果显示,美国成年人在历史、公民、科学和外语方面的知识水平非常低,即使经过多年学习,也几乎「一无所知」(第 64-70 页)。
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等通用技能的提升效果微乎其微,且难以持久(第 74 页)。
学历的「信号价值」
「羊皮纸效应」显著: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能带来巨大的收入提升,远超非毕业年份的教育回报(第 125-126 页)。这表明文凭本身具有强大的信号价值。
「过度教育」(Malemployment):许多工人所受教育程度远高于其工作实际所需,例如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咖啡师(第 131 页)。即使在与学术课程无关的工作中(如调酒师、收银员),拥有高学历的工人收入也更高(第 133 页,图 4.1),这进一步证明了学历的信号作用。
文凭通胀
随着平均教育水平的提高,雇主对学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过去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现在可能需要(第 139 页)。
研究显示,从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 1.5 年,但其中只有 20% 是由于高技能职业的增长,其余 80% 是由于「文凭通胀」(第 132 页)。
社会回报的「负面性」
卡普兰计算的「社会回报」远低于「个人回报」,尤其是在他认为更接近现实的「合理信号」假设下,大多数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为负(第 236-237 页,图 6.6)。这意味着社会在教育上的投入是浪费的。
政府对教育的巨额补贴(每年超过 1.1 万亿美元,远超国防开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浪费(第 257-258 页),因为它使得这种「囚徒困境」得以持续。
结论
综上所述,布莱恩·卡普兰在《教育的浪费》中通过详尽的证据和逻辑,强力论证了现代教育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号游戏」,而非纯粹的技能培养。个体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追求更高学历,即使这些学历所代表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并不直接有用。这种个体理性的选择累积起来,却导致了集体层面的巨大浪费和「文凭通胀」,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囚徒困境」式的次优均衡。因此,将「教育内卷」理解为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在现实中的体现,是完全符合本书核心思想的。
本回答收录于知识库:
教育的信号传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