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5 岁已经花费 2 万元报了各种课程,这种高额的教育投入是否真的有必要?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02 👍 / 26 💬

问题描述

暑假来了,家长圈的画风突变——晒旅游的还没出发,排“课表”的已经下手。

有妈妈晒出儿子的暑假计划:书法、英语、钢琴三件套,还要冲刺钢琴两级连考,堪称“特种兵训练营”;也有佛系家长潇洒表示:“和娃商量后,砍掉一堆班,主打暑假快乐。”

暑假该如何安排?不少家长陷入纠结:是让孩子当“时间管理大师”,还是放任他们做“快乐咸鱼”。近日一份关于暑假安排的问卷调查显示,42%的家长给孩子报3个兴趣班以上,近一半的家庭暑期花费超过两万元。

小学生钢琴连考两级

大多数家长尊重孩子的兴趣

暑假开始前半个月,施女士忙着一件事——为儿子安排好暑假“课表”。

“想让他暑假去拓展一下思维,他不同意,觉得自己在家琢磨是一样的,所以今年比较简单,只保留了英语课和书法课。”施女士的儿子马上升小学三年级了,这个暑假,儿子最重要的任务是连考钢琴五级和六级,“两级连考压力肯定比较大,除了每周要去上两次钢琴课和一节乐理课之外,很多时间都要花在练琴上。”每年暑假的课表,都是施女士和儿子商量着来,以儿子的意见为主。

“每周的周日留出了一整天的时间,让他休息一下,其他六天都会安排一些内容。”施女士给记者发来了课表,最忙的周四,上午是三小时的书法课,下午是70分钟的钢琴课和90分钟的乐理课;周五上午有三小时的书法课,下午有近两小时的英语课;其他几天,每天只安排了一门课,“都是他感兴趣的课程,每天有一点安排,会觉得比较充实。”

施女士透露,带儿子去机构报名的那天,她发现有不少低年级的孩子已经在培训,“家长们觉得放到机构里有人管,比独自在家里呆着更踏实。”

在教育微信号“升学宝”上,关于暑假安排的小调查显示,42%的家长给孩子报了3个暑假班以上。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像施女士一样尊重孩子、听取孩子的意见、互相商量决定,但也有少部分家长直接做主:“问孩子?孩子最好什么都不学。”

初中生主动要求报班

暑假班的内容很丰富

和孩子还在读小学的家长比起来,初中生的家长紧迫感会更强。生怕浪费暑假,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

小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家长表示,暑假最重要的是查漏补缺,报暑假班的出发点,主要是想提升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有近一半家庭暑期花费超2万元,其中的大部分花在报班上。

陈女士的儿子马上要升初三了,暑假安排是儿子提的。“他说同学们都报了暑假班。我从其他家长那里了解了一下,有的同学一整天的暑假课表都是排满的,我们加入的时间有点晚了,儿子好朋友的班已经凑齐了,他没凑上,有点不开心。”

有老师向记者透露,班里90%左右的孩子,都安排了暑假班,一方面是家长白天要上班,孩子独自在家不放心;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抓紧暑假时间,能够多掌握一点知识。

暑假班的内容很丰富,陈女士给儿子报了体能班和羽毛球班,希望他能动起来,为接下来的体育中考加把劲。

陈女士还给儿子买了学习机,“他想加强一下科学,邀请我下班以后跟他一起学。”增加亲子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在陈女士看来也是好事一桩。

“其实没必要报太多课程,报了也不见得就能学好。”陈女士说,“如果娃不认真学,只是打发时间,等于没学,还不如休息放松,进行假期调整。”

“砍掉”不必要的班

超两成家长选择“诗和远方”

陆女士还记得上一个暑假,女儿忙着美术和钢琴考级,每天都泡在暑假班里,外公、外婆骑着电动车忙接送,她和老公忙着晚上陪练。这个暑假,她坚持一点:把不必要的兴趣班全部“砍掉”。

陆女士数了数,孩子的兴趣班涉及语言、思维、体育、美术、音乐等多方面。除了上课,暑假班老师也会布置作业,“他们也讲‘家校联动’,动不动要家长入群,每天打卡,群里面你追我赶,搞得家长也很紧张。”

陆女士表示,很多暑假班,只是在课上学了点皮毛,更多的是要在家里巩固、练习,不仅仅是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家长的高度配合。目前,她只给女儿保留了最喜欢的美术课、钢琴课、羽毛球课。“说实话,我们也想趁着假期歇一歇、喘口气,这样轻松点,对大人和孩子都挺好的。”

跟陆女士一样,小调查显示,不少家长放弃暑假班,选择了“诗和远方”,占到了26%。有些把孩子送回老家,在田野里撒欢,有些亲子旅行,开阔眼界。“刚放假,娃就跟着长辈回老家了,爬爬山、游游泳。”澄澄妈妈的老家在贵州,每年暑假回老家避暑是保留项目。

程女士给女儿的暑假安排了两次外出旅行,一次在休业式之前,主打错峰出行,这两天已经在贵州;还有一次是8月初长达半个多月的呼伦贝尔之旅。“趁着学习压力不大,好好带她领略山川之美。”

你家孩子暑假安排了什么活动?

大概要花多少钱?

暑假才开始,不少家长晒账单:已花费超2万元


完全没有必要。

大量的双胞胎和领养研究表明,「先天远大于后天」。只要为孩子提供了基本的成长环境(不虐待、不忽视),那么不论报多少课程、选择哪种教育理念,对孩子成年后的收入、智商、责任心甚至幸福感,都几乎没有可测量的长期影响。这些特质主要由基因决定。

因此,花费两万元让一个 5 岁的孩子参加各种课程,本质上是在消耗家长的金钱和精力,同时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去追求一个几乎不存在的「长期优势」。这笔钱和时间,如果用在能让全家当下就感到快乐的事情上,比如一起度假、吃顿大餐,或者干脆让家长能喘口气,会是远为明智的「自私」选择。

别再为打造一个「完美」的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了。放轻松,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这比任何课程都重要。

以上内容为 gemini-2.5-pro 生成的序言。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读书摘要:多生几个孩子的自私理由

有人向我推荐了 Bryan Caplan 所著的《多生几个孩子的自私理由:为什么做个好父母比你想象的更轻松、更有趣》这本书,称其对育儿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坚实科学依据的观点。我发现这本书很有价值,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太长不看: 在合理范围内,育儿方式的差异对孩子长期发展没有显著影响。所以放轻松点,也许可以把省下的精力用来多生一个孩子。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

先天禀赋(Nature)>> 后天培养(Nurture)

Caplan 的表述虽然附带了一些限制条件,但行为遗传学一章的结论就是如此。他引用大量双胞胎研究和收养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假设你的各项指标都在量表的第 80 个百分位,并且你的家长收养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而你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姐妹被其他人收养,那么他们的各项指标会处于什么百分位?

结果总结如下:

指标收养的兄弟/姐妹的百分位失散多年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姐妹的百分位
预期寿命~5058
健康 (自我感觉)~5056-65
健康 (客观测量)~5056-65
牙齿问题~5056-65
身高 (高出平均水平 15.24 厘米)~50高出平均水平 12.5 厘米
体重 (高出平均水平 9 公斤)~50高出平均水平 6.8 公斤
智商51-5570-80
Misc intelligence~5070+
幸福感~5067
教育程度51-5575
高中成绩~5071
年收入51-55「与异卵双胞胎相比,相似度约为两倍」(符合纯遗传学预期)
尽责性,宜人性~55「异常巨大的影响」
政治/宗教行为56(未提供)
政治/宗教标签73(未提供)
孝心~60(未提供)

还有一些指标无法简单地归入表格:

需要注意的是,真实世界非常复杂,每组实验都有多项研究评估指标,测量的内容略有不同,整个研究领域充满了无法纳入表格的特殊情况和限制条件。比如,将大麻使用与安非他明、可卡因、镇静剂的使用分开研究是否有意义,还是这样做会导致 p-hacking(p 值操纵)?再比如,根据亲生父母是否有犯罪记录来对被收养的孩子进行分组研究是否合适?说实话,我也不太确定。现实往往缺乏足够的统计效力。

但关键在于...看看那些后天教养完全失效的领域。其仅有的显著影响体现在:(a)孩子的孝心,以及(b)他们的政治/宗教标签。且这种标签并没有显著影响实际的政治/宗教行为,说白了这基本上只是口头上的敷衍![2]

(注意:以上所有内容都是关于长期影响,即对成年子女的影响。环境可能对智商、收入、犯罪率和性行为有短期影响,但这些影响在 25 岁前几乎完全消失,且对大多数指标来说,消失得更早。)

推论

如果你接受上述表格——几乎所有你在乎的指标基本上都与后天养育无关——那么接下来呢?

  1. 与其像其他人一样努力成为第 90 百分位的父母,不如偷个懒!做个第 10 百分位的父母吧!甚至第 5 百分位也行!(但别做到第 0 百分位:你得保持在研究范围内,即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家庭。显然,若你虐待子女致其营养不良,他们的身体不会仅仅因为你给了他们优秀的基因就学会如何代谢营养。)

    充分利用外卖和电子保姆!如果负担得起,还可以请真正的保姆或育儿嫂!别太担心孩子会出事:如今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安全,1 到 24 岁期间因事故或他杀导致的死亡概率每周不到百万分之一!(0 到 1 岁期间的概率确实要高几倍。)接送兴趣班压力太大?直接砍掉孩子不喜欢的项目——短期内你们都会更快乐,而从长期来看,这些活动根本无关紧要!若孩子样样喜欢?照样砍掉一项!你减少焦虑带来的益处,绝对超过砍掉的乐趣。

    注意,这里的偷懒建议是基于对长期影响的考虑。粗略来说,你做的事情几乎不会有长期影响。如果偷懒会带来短期影响,让孩子童年不快乐,那显然是有代价的,只有当这样做对你有较大的好处时才可以。孩子的短期幸福重要,但你自己的快乐也很重要!

  2. 好吧,养育方式对长期影响不大,那到底什么有效呢?基因!优质基因价值连城。你影响孩子基因的最强工具就是选择伴侣。「选择与你理想子女特质相符的配偶」,Caplan 如是说,「理想配偶犹如阿拉丁神灯,能实现你凭己力无法达成的愿望。」

    (也许这并不会改变你的目标——我想要的孩子特质与我想要的伴侣特质基本一致,除了性别方面的因素——但明确这种思维框架很有价值。)

其他要点

书中遗传学章节凭借详实科研数据令我折服。其余内容则是一些零散的育儿建议,和我读过的其他育儿书籍类似;但我认为 Caplan 的观点比大多数人更值得关注,因此我会分享一些特别有趣的内容:

(书中还有关于如何拥有孙辈以及你的孩子对世界是否有益的章节,但我觉得这些内容相对常识化,因此不再详细总结。)

结论

这本书对我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上面提到的「先天与后天」表格,其中的内容占了 60% 的价值。接下来的 20% 是本帖总结的其余部分。但剩下的 20%——各种特殊情况、引文和关于孙辈的章节——或许值得您亲自翻阅原著!


[1] 我把政治和宗教放在一起讨论,因为它们在 Caplan 引用的研究中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模式。老实说,这有些诡异,而且……非常有启发性。

[2] 政治党派,至少在美国,似乎是截然对立的;那么,怎么能在不改变一个人态度或行为的情况下,改变他们的标签呢?Caplan 的回答是,因为大多数人对政治的兴趣只是轻度到中度,他们几乎可以同样支持任何一方;或许那些高度活跃的政治参与者会打破这种模式,但他们的数量足够少,因此不会显著改变统计结果。我不确定,这个解释让我不完全满意,但目前我没有更好的解释。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solitude-alive、DeepSeek-R1,校对 Jarrett Ye
原文:Book summary: 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 — LessWrong
作者:Optimization Process
2021 年 10 月 8 日

相关译文

足够好的父母就是最好的父母学前教学危害深远不幸的焦虑型教育各有各的不幸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