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却才弄懂人生,也许过去需要自己去亲试,可是现在我们不需要,因为我们可以用别人的人生经验来活自己的人生,那么你还需要用自己的人生去碰个头破血流吗?
因为单纯地「知道」别人的经验,和真正地「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仅通过阅读或听取别人的教训就完成这个转化过程。
原因有以下几点,这在我们汉化组翻译的文章中有详细论述:
- 经验教训是高度依赖背景的。 在 Cedric Chin 的文章《莫向历史求教训》中,作者用张忠谋(台积电的创办人)的例子说明,一个在半导体行业大获成功的「学习曲线定价」策略,照搬到消费品行业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失败。从别人成功故事中提炼的「经验」,很可能遗漏了使其成功的关键前提。我们无法复制他人的人生路径,因此也无法简单复制其成功。
- 我们通过「概念的实例化」来学习,而非抽象的规则。 我们需要接触足够多的真实案例,才能在脑中形成对某个概念(比如「竞争优势」或「竹子天花板」)的丰富理解。仅仅知道一个道理,就像只知道一个词的字典定义,我们并不会真正使用它。阅读别人的经验,其真正价值在于丰富脑中的案例库,这样当自己遇到类似情境时,我们才能识别出来。但最终,我们还是需要亲身经历,才能将这些案例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锚定在一起。
- 从经验中学习的真正难点,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正确解读自己的经历。 正如 Cedric Chin 在《从经验中学习,究竟难在哪里?》一文中所说,我们对一件事的理解,会随着我们自身心智模型的成熟而不断改变。我们今天从一次失败中得出的教训,五年后回头看可能完全是错的。真正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重构」意义的过程。别人的经验只是一个外部输入,而这种不断推翻自我的「意义建构」,只能由自己完成。
所以,回到问题:我们还需要用自己的人生去碰个头破血流吗?
答案是:很可能需要,但我们可以碰得更「聪明」一些。
阅读和学习他人经验,不是为了得到一张完美的人生地图,让我们避免所有错误。它的真正作用是:
- 提供更多的「概念原型」:让我们在亲身经历时,能更快地识别出「哦,原来这就是他们说的那种情况」。
- 提供更好的「反思框架」: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解读自己的经历,避免得出过于肤浅或错误的结论。
最终,人生不是一道可以抄答案的数学题。它更像是一门手艺,我们需要理论知识(别人的经验教训),但最终必须通过亲手实践(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掌握。碰壁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但有了他人的经验作为参照,我们可以让每一次碰壁都更有价值,而不是白白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