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大家到底为什么学习?我真的很迷茫?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219 👍 / 13 💬

问题描述

高一期末了,昏昏沉沉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想学但一下子就泄气了


看我的签名: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学习主要就两个目的,一个是向他人传递信号,证明自己智商正常、勤奋刻苦、服从安排;另一个就是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

前者,在这个学历贬值的时代,需要的投入越来越多,得到的回报越来越少,已经让不少学生感到迷茫了,这很正常。毕竟从小到大就被老师和父母灌输「好成绩=好前程」的思想,然后上网一看,原来都是骗人的,不迷茫才怪。

后者,因为难以被几场考试所衡量,更难以用简历上的只言片语所体现,所以一直受到社会的系统性忽视。但实际上这才代表真正的生产力。比如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考试成绩就不怎么样,英语成绩更是一塌糊涂,但他是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机器人设计和制造上,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这点 @蒟蒻c 比我更懂,我就不跨界强答了,就推荐一下他的这篇文章《我们的工科教育,问题出在了哪里》。

总而言之,我建议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卷考试成绩上,而是去追随自己的兴趣,学习一些硬核技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让未来的你有更多的选择,甚至能够改变世界。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技能提升指南

关于「大家到底为什么学习?」

硬核技能的重要性

硬核技能是改善个人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最大瓶颈。无论你更关注哪一方面(个人提升还是社会进步),硬核技能始终是关键所在。

许多人都渴望产生巨大影响力,极大地改善世界(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但光有愿望是不够的。你通常无法成就大事,除非你具备高超的技能。我用「通常」这个词,是因为确实有些人非常幸运,生于合适的家庭、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即便自身技能积累不多,也能享有超乎寻常的影响力——但即便是对这些人而言,其影响力是相对较大(与他人相比)还是绝对巨大(达到「在宇宙中留下印记」的程度),最终仍取决于技能的培养。

培养硬核技能也是提升社会阶层的最有效捷径之一。即使你家境普通、人脉不广,也可以通过掌握真正的技能来弥补。诚然,相比那些人脉广的人,你需要掌握更多技能才能获得同等的机会,并且在培养这些技能和找到进入舞台的门路时,你得到的指导会更少——可一旦你进入了竞技场,那些额外的技能将为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想要激动人心的机会?去学数学和编程。

学好高阶数学和编程,能为你打开那些你闻所未闻的职业大门,有时甚至是全世界都尚未知晓的机遇之门。

人人都说未来已至,只是分布尚不均匀。那你可知未来主要眷顾于谁?那些技艺惊人之辈。

同样,人人都知道,成为技艺惊人之辈最简单的途径是构建「技能栈」。那你可知,什么技能既能彼此完美叠加,又能与几乎所有其他技能相得益彰?答案是:数学和编程。

如果你同时拥有过硬的数学实力、编程本领,以及在另一领域的精深专长,你就实现了三个数量级的复合成长。三者皆为百里挑一,那你就是百万里挑一的人才;三者皆为千里挑一,那你更是十亿里挑一的翘楚。

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兼具硬核数学/编程实力和精深领域专长的人,从事着平淡无奇的工作。

你选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前人挖下的兔子洞,直面那些阻碍继续探索的坚硬技术壁垒,然后用你数学/编程的冲击钻将这些岩石砸得粉碎,再一路前行,把任何胆敢挡道的拦路虎都轰得稀巴烂。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

最后切记,要想拥有上述这般体验,你必须具备真才实学。你不能只是「欣赏」数学/编程,或者只会「纸上谈兵」。

当你直面坚硬的技术壁垒时,没人在乎你对这块石头有多着迷,也没人在乎你如何慷慨激昂地宣告你将如何摧毁它。唯一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如臂使指地运用你的数学/编程工具,将技术壁垒彻底粉碎。

基本上,你需要像音乐家掌控乐器、体操运动员掌控身体一样,牢牢掌控数学和编程。这需要长期、大量、持续的练习。这很难,所以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也正因如此,一旦你做到了,你就能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核心要点: 投身于你热爱的领域,但同时要将数学/编程磨炼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以便能以创新的方式将其应用于你的专业领域。精深的领域专长,加上外星人级别的技术能力,意味着你将有做不完的、既有趣又有丰厚回报的工作。

别为年少时的比赛耿耿于怀

就算没能在<某某青少年大赛>中获胜,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仍有机会留下自己的印记。

举个例子,有些热爱数学的年轻人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他们立志成为解题高手,也曾享受参加数学竞赛的乐趣,并将其视为能力的巅峰——但他们没能夺冠,如今也已超龄,无法再参赛。他们为此失望,无法再试一次,并懊悔当初没能更全情投入。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科学竞赛、辩论赛,乃至顶尖大学的录取上。

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青少比赛不过是为早慧者准备的练兵场。即便你从未在少时的赛场上获胜,甚至从未踏足其中,你依然可以在真正的赛场上赢得胜利。虽然这些比赛能帮你培养习惯、建立人脉、打开一些早期的机遇之门,但它们无法决定你的未来。你依然可以练就惊人技艺并因此获得认可。这,才只是个开始。

比如,学生时代的数学竞赛并非解题能力的巅峰。它之所以看起来如此,只是因为在校园里,这是许多热爱数学的人所专注并赖以获得认可的东西,所以它总是被摆在你的面前。但请想一想——纵观全球那些声名显赫的解题大师,有几人是靠赢得学生时代的数学竞赛而名扬天天下?一个都没有。即便在少数年少时确实夺冠的人中,那也不是他们日后闻名的原因。他们之所以闻名,是因其在完成学业后,于更为广阔多元的道路上所取得的解题成就。他们或发表了备受赞誉的研究,推动了纯粹数学的发展;或在产业界解决了棘手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推动了其他领域的进步。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你:从长远来看,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比赛,这才是唯一重要的。错过开局的短途赛,不代表你已输掉了全局。

关于「想学但一下子就泄气了」

你不是懒,只是没养成习惯

如果你难以坚持那些要求严苛的练习方式,那么不妨暂时忘掉效率,先从一些效果稍逊但更有趣的练习方式入手,培养起习惯。尽管最终目标是高效训练,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但这会让人感觉很累,一开始你可能不想练得那么辛苦——这并非因为你天生懒惰,而是因为你还没养成习惯。你最终的目标是让提升表现成为首要关注点,而乐趣则居于次要地位,但在起步阶段为了培养习惯而优先考虑乐趣是完全可以的。

以力量训练为例。如果你刚刚起步,但一想到要举起那些重得要命的杠铃就发怵,没关系!你暂时不必去举它们。你的首要任务(#1 focus)应该是先踏进健身房,随便做点什么勉强算得上是锻炼的活动。比如,先投投篮玩上一周,之后你或许就有动力尝试一些自重训练了——再下一周,也许可以试试轻量级举重,再过一周,你可能就准备好通过给杠铃加上可观的重量来挑战自己了。

其他任何事情也是如此——比如学习数学。如果你提不起劲去解决大量足以让你绞尽脑汁的难题,没关系。你可以先从观看数学科普视频和浏览维基百科开始。下一周,或许可以每天尝试做几道「数学梗图题」(看看评论区核对答案),再下一周,或许每天做些简单的算术或代数题(就是那些你还挺熟悉但有段时间没碰过的知识)。到那时,你就已经进入了象征性的「举重室」,开始做些轻量练习,并准备好给杠铃加上真正的重量了。这时候,你就该开始学习系统化的课程,进行高强度的练习,从而在练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

一旦你达到了这个阶段,你就养成了习惯,并且需要竭尽全力去维持它。如果想休息一天,那就快速练上 10 分钟——做些感觉微不足道但能让习惯得以延续的事情。习惯是一道心理保护屏障,能帮你抵御各种试图打消你训练念头的负面情绪。

总结:你不是懒,只是没养成习惯。所以从简单的开始,任何能让你开始行动的事情都行。(不过,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却仍然不愿意培养习惯……好吧,那你确实是懒。)

让习惯易于重复

别把习惯搞得太「隆重」了,搞得你今天做了,明天就望而生畏。你知道那些把新年减肥计划定为每天健身 3 小时的人结果如何吗?他们只来一天,然后就再也不来了!所以别那么干。相反,从一个足够小的练习量开始,小到你不会害怕第二天再做一次。

哪怕这个每日练习量小得不足以在预期时间内实现你的长远目标,也没关系。最终,随着习惯的养成,你的身心会逐渐适应你所做的事情,你会感觉逐步增加练习量变得更加容易,直到你达到一个能让你稳步迈向长远目标的节奏。

所以,起步阶段不必担心总练习量。只需专注于坚持。随着习惯的养成和你的适应,你会发现增加练习量变得更容易。而当这个习惯内化为你的身份认同,你甚至会主动想要增加练习量。

最难的部分仅仅是开始

大多数技能都可以通过训练提升。但严格的训练通常并不轻松,所以大多数人不会去做。这并不意味着训练这些技能没什么好处,只是说明许多人不愿意付出努力来抓住这些好处。

但关键在于,最难的部分永远都只是开始。如果你写作很糟糕,那就每天坐下来写上 15 分钟。从你那团乱麻似的思绪中搜寻连贯的想法,将它们提取出来,再转化为文字,这个过程可能令人不快。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一直都会如此。

随着你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就会感觉越来越轻松。而当你感觉更轻松时,你就能腾出越来越多的脑力去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你就会进步。你会成为世界一流的作家吗?谁知道呢。大概率不会。但你会因此获得以前不曾拥有的机会吗?很有可能。

再说,谁能断定训练过程就一定会令人不快呢?当你对训练心生抗拒时,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负面情绪会在(身体或脑力)锻炼过程中加剧,但往往它刚开始 5 分钟就消散了,你反而感觉很棒。拖延会累积恐惧感,但只要开始行动,恐惧感往往就会消散。

当苦差,化为乐趣

起初,海量的基础知识空白让你被现实当头一棒。然后,你只能专注于一步一个脚印,一口一口地啃。渐渐地,事情开始变得有点意思。直到某个时刻,你猛然抬头,意识到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不,还没那么彻底,但足以让你确信,蜕变正在真实发生。「等等,我……是不是开窍了?不会吧。但我刚才做到的事,不是只有那些大神才能做到吗?我以前可不行。我靠,我真的在变强!」

这感觉,就像你最初又胖又弱地走进健身房,对锻炼毫无期待,但你还是咬牙坚持,按计划行事。最终,你慢慢习惯,甚至开始享受给杠铃加上沉甸甸重量的感觉。这种乐趣,并非源于「举起这要命的重量本身有多愉悦」,而是源于「这让我感觉自己是那么回事儿了,每多加一片杠lil片,我都为自己感到无比自豪。」

再后来,你发现衣服穿在身上感觉不一样了,身边的人也开始夸你看起来强壮了,你嘴上说着:「啥?哪有,我还是那个小胖子。不过……好像我确实能举起挺重的铁了?好吧,虽然还不是健美先生,但我好像真的长了点肌肉。我靠,我竟然练出线条了!」

然后你意识到,你距离「开窍」、距离「练出线条」已是触手可及。你甚至发现,只要坚持下去并加大强度,你就能彻底完成这次蜕变。直到此刻,这才真正感觉像在打一场电子游戏。你正在攀登这个技能天梯,你的段位已超越常人,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习惯,它开始融入你的身份认同。你想攀上更高峰,看看自己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接着,人们开始向你请教,对你心生敬佩,你感到自己的努力正得到认可。你不仅在推动自己成长,更在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切,都汇成了一个强大的积极反馈闭环,在你余下的人生里不断产生复利。你被卷入这个良性循环,它带来了越来越多你始料未及的好运,一切都在向上叠加。不知不觉中,这件苦差事本身,竟也成了一种乐趣。


相关知识库

Math Academy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