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在假学习?
假学习有几个关键特征:
- 你只是在「跟得上」,而不是「真学会」:如果你能轻松地看懂视频或读懂材料,但无法在合上书本后独立解决问题,这就是假学习。这是一种虚假的流畅感。
- 你严重依赖「拐杖」:如果你解决问题时,总是需要频繁查阅笔记或参考资料,说明知识并未进入你的长期记忆。然而学习的本质是长期记忆的积极变化。
- 你的练习缺乏「合意的困难」:如果学习过程总是轻松愉快,说明你很可能在舒适区内原地踏步。真正高效的学习必然是费力的,就像锻炼肌肉一样。
- 你只有疲惫感,没有可衡量的进展:你投入了大量时间,感觉很累,但无法指出自己在解题速度、正确率或技能水平上取得了哪些具体进步。
怎么改变假学习状态?
要摆脱这种状态,就要像专业人士一样去训练:
- 拥抱「刻意练习」:把时间花在那些恰好处在你能力极限、有挑战性的任务上,并有意识地重复、改进。你苦寻的魔法,就在你刻意回避的全力以赴之中。
- 强制「提取」,而非「重读」:停止反复看笔记,要求自己从记忆中回忆信息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把知识刻进大脑的唯一方法。
- 夯实基础直到自动化:如果你在高级问题上感到挣扎,就回到基础练习,直到能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坚实的基础能让你有余力思考更复杂的问题。
- 将重心从「接收信息」转向「解决问题」:减少被动学习的时间,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主动的、有反馈的练习中去。
以上内容为 gemini-2.5-pro 生成的序言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技能提升指南》
「跟得上」不等于真学会
人们普遍认为「跟得上」就等同于学习——比如,如果你能跟上视频、书本、讲座等内容而不感到困惑,就说明你在学习。尽管这可能「感觉」像是在学习,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感觉完全是虚假的。
轻松流畅地接收信息,并不能代表你真的学会了。学习是长期记忆发生的积极改变,除非你能持续地再现你所接收的信息,并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否则你就不算学会。仅仅「跟得上」,哪怕你完全理解了内容,也无法实现这一点。你在「跟得上」时感到的那种轻松流畅,源于相关的背景信息已经充斥在你的脑海中——你无需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它。
当你感觉自己在被动跟随时正在吸收信息,你感知到的信息只是暂存于你的工作记忆中,而非长期记忆。如果你想检验信息是否已进入长期记忆(即你是否真的记住了它),你就必须在它并非唾手可得时,主动尝试去提取它。你必须将自己置于信息不在工作记忆中的境地,迫使自己只能从长期记忆中将其调取出来。
如果你不练习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信息会迅速且几乎完全地消散。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某个地址、电话号码或路线方向等信息,尽管反复接触,却总是记不住,因为你习惯性地自动查阅参考资料,而不是尝试从记忆中提取?这种尴尬的情况在我身上发生过很多次。还有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你唯一能清晰记得细节的,是那些你会周期性地回想并在脑海中重演情节的。如果你只是一味接收而不尝试再现,你几乎会忘得一干二净。我记不清有多少次,看一部电影直到 20 分钟后,才因为某个场景似曾相识而意识到自己以前看过。即便如此,对于电影剩下的部分,我也几乎什么都记不起来,只剩下一点模糊的熟悉感。
「提取」(Retrieval)是指将信息从长期记忆调入工作记忆的行为。在有挑战性但尚能应对的条件下(例如,当记忆变得模糊或启动效应(priming)较弱时)练习提取,才能提升你记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每一次你成功回忆起一段模糊的记忆,它在再次变得模糊之前,保持清晰的时间就会更长。每一次你在启动效应较弱的情况下成功回忆起一段记忆,未来它的回忆对启动效应的依赖性就会降低。
但如果你不练习提取,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信息会迅速消散。它只在你脑中短暂停留——刚好长到足以让你误以为它会一直伴随着你,而实际上它正悄然溜走。当然,如果你不去实际检验它是否还在,你根本不会注意到它已经消失了。
只接收信息而不练习再现,当信息暂存于工作记忆并被处理时,会产生一种虚假的流畅感。但由于缺乏提取练习来延长信息的存留时间,这些信息会很快消失。信息存在于工作记忆这一事实,可能会让你误以为它会长久驻留,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旦信息消失,如果不从外部参考资料中重新加载,你能将其回忆起来的唯一途径就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但如果你不练习提取,你就无法成功提取。当你所做的仅仅是接收信息时,你就将自己置于这样一种境地:将信息重新加载到工作记忆的唯一方式,就是再次去接收它。这就是为什么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提升你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从长期记忆中回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在难度逐渐递增的情境中反复进行提取练习来培养,就像力量训练一样。
此外,学习者在接收信息时,通常并不会处理(理解并吸收)所有的关键信息,但他们对此浑然不觉,直到他们尝试回答某个问题或解决某个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关键信息的难题时才意识到。在那一刻,他们才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从未真正处理过那部分信息,必须回过头去查找并进行恰当的处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知识的迁移应用(generalization):学习者通常不会完全将在特定情境下学到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但他们对此也浑然不觉,直到尝试回答那些需要他们进行理解迁移的问题或解决相关难题时才意识到。
要避免这个问题并最大化你的学习效果,方法就是在接收了「最低有效剂量」的信息之后,立刻切换到主动解决问题的模式。我知道这可能让你感觉有些突兀,似乎拖慢了你的进度,但它实际上并没有减慢你的学习速度——它只是暴露了一个事实:你对学习进度的感知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学习效果。说真的,它其实在加速你真实的学习进程,唯一被「减慢」的,只是你对学习进度的「感觉」而已。
这时,你可能会说:「可我已经学了很多,掌握得滚瓜烂熟了,结果一集中精力去解决某个问题,就全忘了。」但问题在于,如果在思考了其他事情或者将注意力聚焦于某个具体问题之后,你不能立刻(at the snap of a finger)从记忆中提取出那些信息,那就意味着你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得滚瓜烂熟(down pat)。
遗忘的恶性循环
遗忘令人沮丧。在付出了努力学习之后,谁愿意浪费时间稍后又重新学习呢?为了减轻遗忘的影响,边看参考资料边解决问题似乎是个有用的办法。
但问题在于:当你不断地回头查阅参考资料时,信息并不会真正进入你的大脑(长期记忆)。信息只是暂存在短期记忆里,一旦你的注意力转移,它很快就会消散。参考资料变成了你的「拐杖」,离开它你就寸步难行。你可能觉得需要花更多时间复习参考资料,但实际上,你只需要采用正确的复习方式——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即使是那些对学习非常认真的学生,有时也会陷入这种遗忘的恶性循环。他们可能做了非常详尽的笔记,然后总是翻看笔记,而不是尝试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关键在于,如果你试图通过做可以随时查阅的详尽笔记来「留住」信息,这恰恰阻碍了你真正记住这些信息。这听起来可能违反直觉,但道理其实显而易见。是什么将信息转移到长期记忆中?是「从记忆中提取」这个动作。当你做了详尽的笔记并频繁查阅时,你恰恰没有在做什么?你没有在「从记忆中提取」。
提取,并非随便将信息加载到大脑中。提取是一个特定的动作:将信息从大脑的一个区域(长期记忆)「提取」到另一个区域(工作记忆)。这就像你的大脑在举起一个重物,将它从长期记忆的「地面」举到工作记忆的高度。记忆越模糊,这个「重物」就越沉——但正如举重一样,通过练习举起更重的重量,你的力量会增强,也就是说,你的大脑激活代表该信息的神经元模式的能力会变得更强。
如果你通过查阅参考资料,而不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来将信息加载到工作记忆,那么你并没有在强化记忆。这就好比你去健身房举重,却只是装装样子,让你的安全员(spotter)帮你举起重量。这样是练不出力量的。你最终会让自己陷入遗忘的恶性循环:
- 你不断回头看参考资料,因为你记不住。
- 你记不住,因为你没有将信息存入长期记忆。
- 你没有存入长期记忆,因为你没有练习从记忆中提取。
- 你没有练习提取,因为你总在回头看那该死的参考资料!
当你陷入这个遗忘的恶性循环时,你的整个学习过程会彻底瓦解。你学得更慢,忘得更快,并且错失建立知识连接、加深理解的机会。
打破这个遗忘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提取练习。起初,这似乎是个悖论:「如果我都提取不出来,还怎么进行提取练习呢?」但这根本不是悖论。回到举重的例子——你只需要把参考资料当作安全员。你先拼尽全力尝试举起重量,如果实在举不起来,安全员才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介入,只提供让你刚好能完成动作的最小帮助。保护者的目标是尽可能少地提供帮助,同时确保你能勉强完成一次成功的重复动作(rep)。
同理,每当你要查阅那些你见过、并希望牢记在大脑中的信息时——一定、一定、一定要先尽力从记忆中回忆。绝不能下意识地就去查阅。如果你尽了最大努力仍无法回忆起来,那么可以瞥一眼你的参考资料,但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
只瞥一眼——看一点点,获取最细微的启动提示(priming),仅限于你正试图回忆的那一小块特定信息,其余的绝不看——然后立刻合上参考资料,再次尝试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并在不再次查阅的情况下,依靠记忆继续前进,走得越远越好。绝不、绝不照抄参考资料。你的大脑在举重,参考资料是你的安全员——它只在你实在举不起来时作为最后手段帮你一把,并且援助必须控制在绝对必要的最低限度。
目标是逐步摆脱对参考材料的依赖,尽可能少地使用它,直到完全不再需要。如果你一直依赖参考材料这根「拐杖」,这个过程可能极具挑战性,但这是跳出恶性循环的唯一途径。
你知道什么有助于摆脱「拐杖」吗?让它不那么唾手可得。只要你在忘记信息时,有合理的途径可以查到它,那么就不值得为了图方便而优化查找途径。你恰恰希望查找的过程让你感到麻烦,这样你才有动力尽量避免去查。而且,如果你进行了恰当的提取练习,你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查阅资料。
少凭感觉,多关注可衡量的进展
任何了解刻意练习的人都知道,将练习时间投入在自身能力边缘是何等重要。但你如何真正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能力边缘呢?大多数人能轻易判断练习何时过于简单——当你能毫不费力地完成任务,甚至还能分心想别的时。但练习何时又过于困难了呢?这往往不那么明显。练习本就该具有挑战性,但多难才算太难?
我的经验法则是:少凭感觉,多关注可衡量的进展。当你的练习难度过高时,你很可能只是在原地踏步,无法取得多少可衡量的进展。
想想看,如果你试图举起一个远超你能力的重量会发生什么。是的,你或许能感觉到它异常吃力,但真正暴露问题所在的是:尽管你拼尽全力,你还是举不起那个重量。而且你不仅举不起来,也丝毫没有在「举起它」这个目标上取得任何进展。
同理,如果你钻研一个太难的数学题或编程项目,也会发生类似情况。你的大脑超负荷运转,你投入了大量时间,但就是无法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你解决不了问题,也说不出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掌握了哪些具体技能。
因此,如果你想进行有效的练习,以下几点至关重要:1)设定某种具体的方法来衡量你的进展;2)确保你所做的练习确实在推动进展;3)确保进展的速度足够快,能让你在合理(且切合实际)的时间内达成目标。
顺便一提,如果你的目标确实非常远大,那么「合理的时间」可能仍然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长到让你难以判断自己的进展速度是否足够快。因此,如果你有一个宏伟的长期目标,我同样建议将其分解为一系列较短期的目标,这样一来,你是否能按时达成下一个短期目标,其进展速度是否足够快,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最优越的训练方法
在人才培养领域,关于何为最优越的训练方法,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刻意练习」:针对那些恰好处于个人能力极限边缘的表现任务,进行有意识的重复练习。刻意练习的核心在于,每一次重复都要做出旨在提升表现的调整。任何单次的调整或许微不足道,带来的表现提升也有限——但当你通过海量的「行动-反馈-调整」循环将这些微小的改变积累起来时,最终将实现巨大的改变和显著的表现提升。
刻意练习优于所有其他训练方法。这在人才培养的学术领域是已有定论的问题,其确定性几乎堪比物理定律。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在众多不同的天赋领域中,顶尖水平表现者之间个体表现差异的最大单一影响因素,正是累积的刻意练习总量。(其次是遗传因素,且刻意练习与遗传因素的相对贡献度在不同天赋领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既然如此,为何仍有追求高水平技能的人会采用刻意练习以外的方法呢?答案或许就蕴含在整个人才培养研究领域最一针见血的两句话中:「……刻意练习需要付出努力,其本身并非是令人愉悦的。个体之所以有动力去练习,是因为练习能够提升表现」(引自 Ericsson, Krampe, & Tesch-Romer, 1993, in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换言之,最佳表现并非最大化其他因素(如乐趣、舒适度、便利性及练习的轻松程度)后自然而然的产物。事实上,追求最佳表现与其中某些因素是相互冲突的。必须有所牺牲。
许多人不愿为了进行刻意练习而做出牺牲——这无可厚非,属于个人价值判断。但问题在于,这些人中有许多仍然声称自己在尽最大努力发展才能。他们通常会在刻意练习的两个核心要求——「有意识」和「重复」——的某一方面偷工减料,然后抵制任何形式的客观、可量化的表现评估,因为这种评估会暴露他们练习的低效。
刻意练习并非盲目重复。如果你只是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事情,那你就搞错了刻意练习的真谛。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每一次重复都要做出旨在提升表现的调整。任何单次的调整或许微不足道,带来的表现提升也有限,但当你通过海量的循环将这些微小的改变积累起来时,最终将实现巨大的改变和显著的表现提升。如果你只是盲目地重复做同样的事而不进行调整,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同样地,即便你在练习过程中保持了专注和思考,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重复次数,也不能称之为「刻意练习」。每一次刻意练习都必须包含大量的「行动-反馈-调整」循环。否则,复利效应就无从谈起。任何限制了这些循环发生频率的活动,都不能算是刻意练习。
教育领域的许多激烈争论都源于对刻意练习的这些误解。盲目重复,即一遍又一遍做同样的事却不进行旨在提升表现的调整,并非刻意练习。同样,任何限制「行动-反馈-调整」循环频率的活动(例如,难度过高的问题,或是「思考-配对-分享」之类的活动)也并非刻意练习。
你苦寻的魔法,就在你刻意回避的全力以赴之中
每周 4 天,进行 30 分钟全身心投入的刻意练习,足以让你在大多数学习或健身目标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前提是必须全身心投入——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并且随着能力的提升,要不断提高挑战的难度。你的努力强度必须足够大,以至于每次训练结束都感到精疲力竭。这意味着,要么你感觉大脑如同浆糊,要么感觉身体瘫软如泥。
有人在学习或健身上未能取得像样的进展,并将其归咎于时间不足时,他们通常是错的。问题往往不在于缺少时间,而在于不愿在持续加大的挑战面前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如果你只是敷衍了事,那么最多只能收获四分之一的效果。这正是导致所谓的「没时间」的原因。想要达到 30 分钟全力以赴的效果,你至少需要投入 2 个小时敷衍了事,而你很可能确实抽不出这么多时间。或者,你投入 30 分钟敷衍了事,只得到相当于 7.5 分钟全力以赴的效果,这样的进展速度不足以让你在合理的时间内达成目标。你苦苦追寻的奇效,其实就隐藏在你刻意回避的全力以赴之中。
像举重一样学习
「间隔重复」与「举重训练」如此相似,你完全可以称之为「『等』重训练」。你正将一段记忆,从长期记忆的「地板」上「举」起,提升到工作记忆中。这段记忆越模糊,就越难「举」起。等待,创造了重量。正如成功举起重物能强化肌肉,成功回想起模糊的记忆(即等待了很久),也能强化记忆。
但你必须是自己从记忆中「提取」。间隔「重读」可不算数——那好比是让你的陪练员替你举起了杠铃。你真正要训练的动作,是从长期记忆到工作记忆的这个「举起」的过程。重读能将信息带入工作记忆,但它并未锻炼「举起」这个动作,而提升「举起」的能力,才是改善记忆留存的关键。
陪练员唯一该出手相助的时候,是你拼尽全力也无法举起重物之时。即便如此,陪练员也只应提供恰到好处的助力,帮你勉强完成一次成功的重复。陪练员的角色,应是尽可能地少做,同时确保你能拼尽全力完成一次有效的动作。
同理,复习时,你唯一该查阅参考资料的时候,是你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之时。虽然万不得已时可以查阅,但你也只应瞥一眼以获取提示,然后便尝试在不看的情况下,回忆起其余部分。
这个举重的类比,其意义超越了间隔重复本身:总的来说,学习需要在提取过程中引入「合意的困难」,使其既有挑战性,又在可完成的范围内。但请记住:正如尝试举起一个过重的杠铃却失败,并不能增长力量;尝试完成一个过难的学习任务却失败,也同样无法增长知识。即便是「合意的困难」,如果学习者无法克服,它也就变得不再合意。此外,也并非所有的困难都是「合意」的。许多困难,即便能被克服,也毫无益处。例如:睡眠不足。即便你硬扛过去,这对增长力量或知识而言,也绝非富有成效的挑战。
先提取,后推理
如果你想练就不假思索的熟练,就必须练习即时提取。这听起来显而易见,但许多学习者,即便是认真的,也常犯一个错误:「我先把公式从头推导一遍,做成一张『备忘录』,然后在解题时照着『备忘录』去套用。」
当然,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时不时地从头推导一遍结论,这本身是很好的练习。然而,这并不能算作对结论本身的提取练习。这就好比,你总靠着一张乘法口诀表来算题,而不是直接背诵,这样你永远也无法做到对乘法口诀烂熟于心。
所以,我的建议是:颠倒顺序。不要先推导再应用,而是强迫自己先凭记忆直接应用,然后再回过头来推导和证明。强迫自己从记忆中提取结论,然后再为其寻找理据。(顺便一提,这个原则适用范围很广,远不止于数学。)
务必夯实基础
要想在任何复杂领域拥有足够的脑力资源去深入思考,你必须对基础知识掌握得炉火纯青。如果你所需的基础知识已接近你能力的极限,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当然,你可以在能力极限边缘运作……但无法轻松自如,而这正是关键所在。你的高层次思路会不断被需要处理的底层细节所打断。你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
要想将基本功锤炼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练习,还需要在基础之上叠加大量更高级的技能,这很有帮助。
以花样滑冰为例。是的,花滑选手滑冰技艺精湛,部分原因是他们练习量很大,但这并非全部。还因为他们不断地在基础之上叠加更高难度的跳跃和旋转。仅仅在冰场上滑行,能让你的基本滑冰技巧达到不错的熟练度,但能够完成跳跃和旋转,则会迫使这些底层技巧达到一个全新的稳健性和容错性水平。这就像那些机器人测试演示,工程师们围成一圈推搡机器人。仅仅测试机器人能否按预定路线行走是不够的,你得折腾它一下,确保它有足够的复原能力。
这一切都归结为强化底层技能的结构完整性。当你在一个系统之上构建高级功能时,这些功能有时会以某种方式失效,从而暴露出底层结构中先前未知的结构性弱点。这会迫使你去加固底层结构,以便系统能在不损害自身完整性的前提下容纳新元素。而当你通过加固系统来成功执行高级任务时,它执行起更简单的任务就会变得轻松自如。更重要的是,加固底层结构往往需要提升其(知识结构的)条理性和精妙性,这在知识领域,正是深刻理解和洞见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