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如何有效教学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39 👍 / 5 💬

引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我将着重关注那些需要事先准备和具有结构性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和辅导,但这些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场景。我认为,教学和阐述想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然而大多数人在这方面并不擅长。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重要理念和方法。鉴于我下周将要做一场演讲,我会先着重讨论如何做好演讲,但也会概述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念。随后,我会探讨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辅导等场景,以及如何针对数学或应用理性等特定领域进行教学——这些是我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主要领域。

注意:我主要关注概念和想法的教学,以及如何教导那些真正想学习和积极参与的人,因此我将围绕这些方面提出建议。

我认为,即使你并不打算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教学,思考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也是很有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我发现,即使是作为一名学生,理解什么是好的教学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糟糕教师的不足!

框架

本文的核心洞见在于,卓越的教学需要你深思熟虑,始终牢记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压缩的过程。当我们接触新知识时,实际上是在接收一连串的新信息。然而,人类的认知过程并非简单地存储这些涌入的信息。学习者会接收信息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存储在大脑中。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教师的职责并非仅仅向学生灌输信息,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概念。信息传递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在教学实践中,单纯提供信息流也常常能够奏效!优秀的学习者已经掌握了将信息流转化为概念的技能。这个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者会吸收并记忆大量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数据会在他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概念和想法。然而,这需要巨大的认知努力。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尽可能地承担这部分工作,让学生将认知精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部分上。

我的基本理念是,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存在一个概念网络,即知识图谱。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所有概念、已有的知识和直觉的集合,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当你能够将新信息转化为概念,并将其与现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时,你就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这不仅意味着理解概念本身,还包括了解它在整体知识框架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实践它等等。

最后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离开课堂时对抽象概念有了很好的理解,却不知道何时应用这些概念,那么这与他们什么都没学到没有区别。我们只有在遇到相关触发因素时才会调用知识,因此要让一堂课真正有效,你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这些联系和触发机制。

我们需要牢记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知识的显式(legible)和隐式(tacit)。显式知识是那些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轻易表达的具体概念,比如如何进行分部积分。而隐式知识则更加模糊和直观,例如识别哪类积分适合使用分部积分——本质上是你希望学生培养的直觉。记住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显式知识容易传授,但你的教学目标往往是传授隐式知识(至少应该是这样!)。要很好地传授隐式知识,并尽可能使其变得显式而不失关键细节,需要相当的技巧。对这两种类型的知识,不同的教学技巧效果各异。我对剑桥数学课程的主要不满在于它过分关注显式知识,而忽视了隐式知识——也就是那些潜在的直觉和动机。

如何教学

在教学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任何好的教学建议都必须予以考虑:

以下是我用于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最重要工具:

一对一教学

实际上,一对一辅导和解释往往比其他教学方式更有价值!我认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投入时间做辅导是一个绝佳的选择——这不仅有趣,还能使教师获得不错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你的表达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在对话中清晰阐述想法的能力是一项极其实用的技能——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这项技能。

一对一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容易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本质上,就是把我在《如何从对话中学习》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所有想法颠倒过来。

教数学

教应用理性/生活建议

结论

如果你将来打算从事教学工作,我希望这些想法能对你有所启发!即便你没有教学计划,我认为这些技能也能很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场景。而且,教学相长。

作为学生,我发现通常可以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来帮助老师更有效地教学。例如,询问哪些信息最为重要,通过复述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以及询问教学动机和更宏观的认知框架。你可以培养一种敏锐的感觉——某些信息没有很好地融入你的知识结构。此外,察觉到那些阻碍学习的学生习惯,如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学习,不尝试自主归纳压缩信息等,可以帮助在忘记这些事的时候警醒!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5-sonnet,校对 Horla Lu、Jarrett Ye
原文:How to teach things well — LessWrong
作者:Neel Nanda

专栏:Thoughts Memo的文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