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 Klein 等人从人机交互(特别是以人为中心的计算)的视角,对意义建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他们指出,这个术语的含义已变得相当宽泛模糊,而且人们所构想的各种解决方案,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也远未明确。
他们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定义:
意义建构是一个有动机的、持续的过程,旨在理解事物间的关联(人、地、事皆可),从而预测其发展轨迹并有效行动。
在这个定义下,像「数据融合」和「自动假设推断」这类解决方案是否真的有帮助,就远非明朗了。
他们提出了意义建构的多种功能,其中许多让我深有同感:
- 它满足了我们==去理解的需求或驱动力==。
- 它帮助我们==检验并提升既有解释的合理性,并对明显的反常现象作出解释==。一个解释是否讲得通,取决于进行意义建构的人本身。「解释」并非陈述的固有属性,而是人、情境与知识三者互动的结果。
- 它常常是对过往事件的回顾性分析。它==澄清了过去==,但并非使其全然明朗(即被完全理解)。
- 它==预见了未来==。这使得行动成为可能,尽管未来仍不确定。它帮助我们调集资源、预见困难、察觉问题并意识到潜在的忧患。
- 它并非是对某个解释的简单选择,而是一个==在多种合理的解释之间进行权衡的过程==。
- 它引导着我们对信息的探索。
- 它==常常是一种旨在促进达成共识的社交活动==,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
意义建构[1]是一个{有动机的、持续的过程},旨在{理解事物间的关联},从而{预测其发展轨迹并有效地行动}。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Klein, G., Moon, B., & Hoffman, R. R. (2006). Making Sense of Sensemaking 1: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1(4),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