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学校是省里最好的高中,语文教育也难逃一劫。)。多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发现语文课原本是非常重要的学科,现在却逐渐被应试教育所束缚,连作文题目的立意也是要有所限定。不仅如此,阅读题、古诗词鉴赏更是以所谓的背诵「模板」来得分的。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呢?拿作文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学生个人最好的体现平台,现在的状况却成了八股文。如何看待中国的语文教育?在小初高学了 12 年语文的我,至今没搞明白语文到底怎么学。起码英语我还自己琢磨出提高四五十分的方法,但语文实在琢磨不出来。我高中语文成绩甚至没有超过一次 110,经常在及格线边缘疯狂摩擦。
可能我语文基础太弱了,从小学开始就没跟上。凡是主观题我都答不清楚,觉得问题和参考答案都很莫名其妙。问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同学问题,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就好比数学差的人来问我数学题一样,推断距离太长了。
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做出一个语文版的 Math Academy 出来,把小初高所有语文知识点都整合到几张有向图上,梳理清楚前置关系和包含关系,让我这种完全没有语文基础的人也能学懂语文。
当然,我这里说的问题是共性的问题,其他科目也同样适用。不论什么学科,只要是在学校里面学,一不留神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基础知识的缺失,然后漏洞越来越大,地基越来越不稳固,最后陷入学多少忘多少的地步。至于语文教育本身特有的问题,我语文至今都没学懂,就不来评价了。
不过,我前面说的都是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学习。至于语文在现实中的价值,我这个语文成绩不咋地的人也能在知乎获得这么多关注,或许反映了以下几种可能:
- 语文水平其实对写知乎没有多大帮助
- 我语文水平其实还不错,只是不擅长语文考试
- 我离开学校后语文水平反而上升了
- 等等
至于是哪种解释最合理,我其实兴趣也不大了,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只会让我想起来学生时代和语文老师不对付的种种回忆(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第七章 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的迷思与现实》
> 艰难可能源于基础知识的缺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积累生物损伤,最终达到一个临界点,引发一连串的健康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积累弱点和知识缺口——即便成绩是 B+ 或 A-,也意味着课程中有些内容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更不用说掌握。此外,如果学生所学课程不够全面,未涵盖一些在高阶课程中被视为前置知识的主题,也会导致知识缺口。一旦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缺口(顺便说一句,一个缺口会引发更多缺口),那么除非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填补这些缺口,否则学生将面临持续的困难。
Math Academy 自动采取措施来识别并修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口。然而,若在自适应、自动化学习系统之外进行补救,则极为困难。在课堂环境中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逐一了解每个学生,找出他们具体缺失的基础知识。虽然有经验的导师可以进行补救,但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多次辅导,以持续防止新的知识缺口的形成,这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费用过于昂贵。
学生通常在积累了大量知识缺口后就停止选修数学课程。通常的情况是,学生尝试按步骤模仿操作,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因为他们无法直观地领会所教授的新内容。不久之后,他们发现自己无法解决任何需要批判性思维或多步骤的问题。
这类似于职业运动员通常不是因为年纪太大而退役,而是因为积累了太多伤病。正如 Indiana Jones 所说:「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磨损。」或者如数学作家兼漫画家 Ben Orlin 幽默地描述的那样,这是「破沙发定律」:一个小小的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整个沙发变形,最终无法使用。
学生几乎可以肯定会在传统课堂中积累这些缺失。只有那些最有天赋和动力的学生才有能力和意愿自己识别并「自我修复」这些知识缺口。
-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常常在基础知识上遇到困难,但仍被要求完成更高难度的作业,这导致他们在没有真正理解内容的情况下「勉强应付」。
- 学生也不复习之前几年学过的内容,甚至通常不复习当前课程的内容,除非是在准备考试时。这导致他们很快遗忘所学知识,如果这些主题将来再次出现,他们需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
- 传统课程通常也不够全面!教师在学年结束前常常时间不足,跳过教材中的部分章节,这种情况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