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为什么用艾宾浩斯记忆法背单词感觉不是很有效?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805 👍 / 47 💬

问题描述


我都不知道我重复过多少遍了:艾宾浩斯记忆法是简中特供谣言!

所谓的艾宾浩斯记忆法实际上是基于对艾宾浩斯记忆研究[1]的错误理解而得出的。而用了错误的推理,却没有得出任何错误,这不太可能。[2]所以「用艾宾浩斯记忆法背单词感觉不是很有效」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谣言

关于艾宾浩斯的谣传在中文互联网上已经延续了二十几年甚至十几年,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误以为这套记忆周期是艾宾浩斯发明的。比如著名中文网络百科全书就有这么一个词条:

然后参考资料是一个古早软件公司的宣传广告:

网络资料已经荒唐如此,让我更加惊讶的是,居然还有出版的科学书籍在大肆宣传艾宾浩斯记忆法:

这些杜撰的信息又重新喂给 AI,然后制造出更多的谣言:

事实

艾宾浩斯在他的记忆研究中提出的是遗忘曲线,而不是什么记忆周期。艾宾浩斯自己记忆了多组无意义音节拼接成的单词,然后在不同间隔时间后分别复习,再次完全记住相较于第一次记忆所节省的时间。这些间隔分别为 0.33 小时、1 小时、8.8 小时、24 小时、24 小时、6 天、31 天。[3]

看似和网上流传的 5 分钟、30 分钟、12 小时、1 天、2 天、4 天、7 天、15 天非常接近,但含义却完全不同——艾宾浩斯实际上做了 163 组双重测试(首次记忆+再次记忆),这些实验被分为 7 组,再次记忆与首次记忆之间分别相隔 0.33 小时、1 小时、8.8 小时、24 小时、24 小时、6 天、31 天。所以这些复习间隔并不是连续的![4]

其实想想也就能明白,艾宾浩斯是通过这一组实验绘制的遗忘曲线,应当保证每个时间间隔后再次记忆不受干扰。如果艾宾浩斯是连续按照这个复习周期记忆,那他的遗忘曲线应该长成下面这个样子:

而不是这个样子:

总而言之,艾宾浩斯并没有在他的专著中提出什么记忆方法,他仅仅是在研究记忆与遗忘的规律。

更离谱的事情

在我追溯艾宾浩斯记忆法这一谣传的时候,发现《记忆力心理学》这本书表面上将艾宾浩斯列为作者,实则有很多内容并非出自艾宾浩斯之手。

比如最明显的地方:这两本书,连目录都对不上!

《记忆力心理学》的介绍里甚至没有提原版书的名字,这已经让我很奇怪了。没想到内容更是私货满满。自己瞎编了一个复习方法,然后冠上艾宾浩斯之名。

当然,可能会有读者朋友问,会不会你找错原版书了?其实翻译的是另外一本?

那我建议看看下面两张内容对比:

讨论科学实验的时候,总算是不敢夹带私货,改为直译原文了是吧。我真的服。

所以呢?

那究竟用什么方法背单词才是有效的?首先我们得先基于对艾宾浩斯记忆研究的正确理解出发,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其实,艾宾浩斯不仅仅研究出了遗忘曲线,他还是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的发现者。我这里直接引用他的著作《记忆: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第八章 保持作为重复学习的函数

然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别,我提请大家注意。我们之前发现(在第六章末尾),六个 12 音节的序列,如果在某个时间点以平均 410 次重复被学习,那么在 24 小时后,可以用平均 41 次重复被重新学会。据此推算,对于一个 12 音节的序列,68 次立即连续的重复,其效果是使其在第二天能用约 7 次重复被无误地背诵。在本研究中,当重复被分布在几天内时,同样的效果出现在第四天:9 个 12 音节的序列用 56 次重复被学会,即每个序列约 6 次重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这一效果所需的总重复次数仅为 158+109+75=342 次,分摊到每个序列,则是 38 次。因此,为了在确定的时间点重新学习一个 12 音节的序列,以某种方式分布在前三天进行的 38 次重复,其效果与在前一天一次性进行的 68 次重复同样有利。即便我们对基于如此少量研究的数值的不确定性做出很大的让步,这个差异也大到足以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这样一个假设备受支持:对于任何相当数量的重复,将它们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适当的分配,要比将它们集中在一次进行,显著更有利。

是的,艾宾浩斯通过定性实验的方法发现,把背单词的时间分散开,要比集中更加有效。那么,具体该怎么分散才能最大化效率,这可以通过进一步定量分析不同分散方案对最终记忆效率的影响而得到结论。

而这样的定量分析,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研究做过了,比如 @墨墨背单词 的论文《优化间隔重复调度的随机最短路径算法 | 墨墨百科》和《通过捕捉记忆动态,优化间隔重复调度 | 墨墨百科》就提出了一种基于英语学习者记忆行为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学习者进行记忆建模,再用最优控制算法来计算最高记忆效率的时间路径。感兴趣的朋友直接读论文就行了,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本内容已收录于:

艾宾浩斯记忆法打假合集


参考

1. 记忆: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https://memodocs.maimemo.com/docs/ebbinghaus-memory
2. 虚假辩白 ./26272313205.html
3. 第 28 节. 结果 https://memodocs.maimemo.com/docs/ebbinghaus-memory-forgetting-curve-and-retention#%E7%AC%AC-28-%E8%8A%82-%E7%BB%93%E6%9E%9C
4. 第 27 节. 对实际状况的研究方法 https://memodocs.maimemo.com/docs/ebbinghaus-memory-forgetting-curve-and-retention#%E7%AC%AC-27-%E8%8A%82-%E5%AF%B9%E5%AE%9E%E9%99%85%E7%8A%B6%E5%86%B5%E7%9A%84%E7%A0%94%E7%A9%B6%E6%96%B9%E6%B3%95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