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如何看待人口学家称反婚反育言论泛滥成灾,严重危害公共利益和国家人口安全?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70 👍 / 12 💬

问题描述

(四)密切关注反婚反育的舆论动向

现在各种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上反婚反育的言论已经泛滥成灾。有机构统计,在各主要社交平台上,反对生育的评论基本都是以10比1的优势压倒支持生育的评论。像“不婚不育保平安”、 “不生是一种善良”、“不生孩子就没有软肋”、“不生立省一百万,不来立省一百年”之类的言论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口头禅。这种舆论氛围已经深刻影响到年轻人的婚育观,长期以往将严重危害公共利益和国家的人口安全。根据黄冈师范学院团队2023年基于36327份问卷进行的全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大学生中不打算结婚和不打算生育的比例分别为45.35%和54.21%。希望政府高度重视这一现象,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与社交平台和各类媒体共同努力,培育积极的婚育观,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对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最新文件的评论和建议》,作者梁建章、黄文政。


成,那我来列举一下反婚反育的言论:

  1. 996 是福报。
  2. 有空窗期的人我们不招。
  3. 他的软肋是儿子。
  4. 会生,但不是现娃,是期娃,也可能是烂尾娃。
  5. 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6. 妇女能顶半边天
  7. 没买房你还想结婚?
  8. 要彩礼的一律免谈。
  9. 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10. 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

下面我分享一篇译文,讲讲美国人有哪些反婚反育的言论或价值观。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降低生育率的信号军备竞赛

我和妻子每天在固定时间给我们的两只猫 Ben 和 Jerry 喂湿粮。但 Ben 总是在喂食前的整整一小时不停地哀嚎,它似乎预计,如果不是它锲而不舍地「抗议」,我们就永远不会喂它。而 Jerry 则把差不多的时间分散在喂食前的一天里,频频向我们讨要关注。它似乎认为,如果不能诱使我们给予它足够多的关注,我们就不会喂养它,甚至不会让它住在这个家里。

我认为这表明我们的猫陷入了某种「信号均衡」的状态*。当你在行动时考虑别人可能会如何解读,你就在发「信号」(signal)。而当你采取行动以促使他人发出信号,就是在「筛选」(screen)。有人觉得我太偏激了,因为我估计人类生活的 90% 都弥漫着大量的信号发送和筛选效应。但我仍然认为这个判断是合理的。

*信号均衡(signaling equilibria):指在博弈论中,参与博弈的各方根据对方发出的信号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成均衡状态。

我们的猫咪想要向我们展示它们需要我们,并希望我们向它们表明我们关心它们,并计划照顾它们。它们不只是想要我们直接地照顾,更渴望我们给予大量的关注。满足彼此的需求,交换关注的信号,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这种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人与宠物之间,在朋友、恋人乃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也十分常见。

例如,我一直在观察我 18 个月大的孙女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我清楚地发现,这个孩子得到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养育、保护和教育她所必需的程度。近几个世纪以来,美国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现象日益严重。我认为这反映了我们信号标准的升级。现在,那些放在以前很正常的养育方式,却会被视为「不称职」,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够爱他们。(我认为我们对宠物的信号表达也有所增强。)

(请注意,我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式生育解决方案概述,即父母通过赋予孩子债务或股权来支付抚养费用,在这些方面会发出一个特别糟糕的信号。人们普遍认为,父母理应慷慨地赠与孩子生命和关爱,而不是向他们收取这项特权的费用。)

这种父母信号的升级,成为扭转生育率下降的一大障碍。由于父母认为自己有义务给每个孩子更多关注,这就导致他们倾向于少生孩子。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同事 Bryan Caplan 撰写了《多生孩子的自私理由》一书。他认为,关注程度较低的孩子同样能健康成长。然而,我们社会中还有许多其他升级的信号趋势正在抑制生育。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我们提高生育率的最大障碍。

例如,尽管我们标准的职业发展路径包含了一些实际有用的培训和准备,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信号传递。通过在固定时间表上成功完成标准化挑战,我们向他人证明自己具有出色的才能和意愿。(参见 Caplan 的著作《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然而,那些天赋和意愿较差的人,往往更容易因各种原因(包括生育子女)而中断职业发展。这导致我们通常对那些暂停职业发展的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能力不足。这种观念迫使我们推迟生育,直到完成所有可能或期望达成的职业目标。

随着几个世纪以来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已经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当女性觉得自己已经做好生育准备时,她们的身体状况可能已不再适合生育。男性也意识到,自己日渐下降的精力水平可能无法满足社会对育儿的高标准和苛刻要求。职业保障的减少和每周工作时间的增加,也极有可能抑制生育率。

除了过度育儿和无休止的学校教育外,第三个抑制生育的升级信号是我们对「寻找自我」的日益重视,这发生在选定长期伴侣之前。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们更能接受年轻时就开始恋爱,那时的自我认知还处于可塑阶段,通常在本地就能轻易找到心仪的另一半。然后,两个人会相互磨合,共同探索未来的人生道路。(对农民来说,通常变化不大。)

如今,我们却不再认可这种做法,而是更加欣赏那些独立塑造自我的年轻人。等他们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兴趣爱好之后,再从茫茫人海中寻觅少数几个最契合自身的伴侣。(这一趋势与对多样性更普遍的偏好相伴随。)

许多人认为,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培养出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而非顶尖的艺术家则掌握现有的流派就足够了。同样,顶尖的知识分子理应开创新的思想框架,而普通的知识分子填充现有的理论体系就可以了。照此类推,我们往往将年轻时选择迁就他人、调整自我以适应伴侣视为一种承认自身发展潜力不足的表现。因此,我们对传统性别角色中年轻女性与年长男性的搭配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我们往往看不起那些早早就步入婚姻殿堂的人,认为他们乏味无趣。在我们眼中,数年间与不同的人约会相比,要比婚姻生活有意思得多。这种丰富的阅历能够陶冶情操,塑造更加迷人的个性魅力。(同样,《血统》一书指出,精英招聘者不喜欢那些「工具人」,他们的爱好与其职业过于接近。)因此,我们对那些早早「安定」下来的人的轻视,促使我们在选择长期伴侣时更加拖延。正如漫长的职业道路一样,当我们觉得自己准备好选择终身伴侣时,最佳的生育年华可能已经悄然流逝。

这本书《我能够坚守的承诺》(Caplan 推荐给我的)描述了当代美国底层女性由于对婚姻的极度推崇,而推迟结婚的现象。她们宁愿与那些配不上成为理想伴侣的男人保持性关系、生育孩子,也不愿贸然嫁人。这是因为,在她们看来,婚姻意味着向世人宣告自己的人生已经取得成功,因此她们认为,只有事业小有所成、找到理想伴侣、拥有自己的房产等各项条件具备之后,才能步入婚姻殿堂。倘若没有这些就匆忙结婚,无异于向大众宣告自己的人生一事无成。这种观念导致她们的结婚率不断走低。而众所周知,结婚率往往能够提高生育率,因此这种现象很可能会导致整体生育率的下降。

由于女性普遍不愿嫁给学历不如自己的男性,再加上如今女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经超过男性,婚姻率也随之下降。在美国,福利制度和税收政策时而惩罚、时而奖励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婚率。

如果我们保持传统的性别分工,即女性以抚育子女为主要人生角色,男性以其他工作为主,提高生育率就会容易得多。然而,我们的文化已经认定,相比其他职业,养育子女所能获得的尊重、荣耀和成就感要少,这使得传统的性别角色似乎有失对女性的尊重。为了表达我们对女性的敬意,我们积极鼓励女性像男性一样全身心地投入职场竞争,而这恰恰降低了生育率。那些对低生育率表示担忧的人,常常被指责为性别歧视者或种族主义者。

至少在美国,政治两极分化现象几十年来日益加剧,导致人们更多地努力展示自己对特定政治立场的忠诚。而在那些似乎更强烈反对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的群体中,他们似乎也更强烈地反对总资源消耗和生态影响。这一政治阵营的许多支持者认为,支持低生育率就是在支持他们的政治主张。

如果我们能够安排祖父母利用他们的时间和金钱来更多地帮助抚养孩子,生育似乎会变得更加容易。然而,我们往往对寻求这种安排的祖父母和父母持有偏见。人们认为,这样的祖父母咄咄逼人、控制欲强,而这样的父母则依赖性强、不够成熟。这些看法使得双方难以就帮助抚育孩子的问题达成一致,例如住得近一些、祖父母提前存钱,以及父母在需要时能够依靠这些资源。

如果祖父母更多地帮助了那些早结婚的父母,那么让这些祖父母更多地参与到子女婚姻大事的决策中,帮忙挑选合适的另一半,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祖父母的智慧和阅历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年轻人在择偶时出现误判。然而,尽管这种包办婚姻在老一辈中普遍存在,并且似乎 人们 来说 幸福的,但如今,人们却常对包办婚姻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不仅有损父母的颜面,也剥夺了子女的自主权。

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家族氏族重要性的衰退,我们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日益减少,而与朋友、同事和邻居相处的时间却在不断增加。这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非家庭成员在择友时更为挑剔,因此被他们接纳更显得难能可贵。这一变化减少了年轻人与其他成年亲属共处、照料孩子的时间,也使得在其他成年人面前展示自己与孩子相处能力的机会变得更加有限。因此,当我们试图给潜在的伴侣留下深刻印象时,我们更侧重于展示自身的爱好和事业,而相对忽视了自己的育儿相关技能。这使得我们更难将养育孩子作为人生的优先选择。

生活在人口稠密城市的人,往往技能更娴熟,收入也更高。他们能享受到种类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施展自身才能。随着我们对这类人越发敬重,我们也更加仰慕生活在人口密集城区的人,因此每个人都渴望被视为生活在那里。然而,由于这些地区的生育率通常较低,我们为追求更高的个人发展空间所做的种种努力,往往会导致生育率下降。

法国在 250 年前首次出现的生育率下降,中似乎归因于当地宗教信仰的衰退。那些宗教信仰更强烈的人往往生育率更高,然而近几个世纪以来,对宗教的尊重和参与度已大幅下降。我们往往对宗教不那么印象深刻,且更倾向于贬低它,因此我们变得不那么热衷于宗教信仰。尽管我无法确切说明原因,但总体而言,这种变化显然会导致生育率下降。

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医疗和休闲支出占 GDP 的比例一直在稳步增长。这两者都具有显著的信号作用。(虽然自 2009 年以来美国医疗支出占比暂停增长,但其他国家的医疗支出占比仍在上升。)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医疗和休闲领域,意味着用于育儿的部分减少。在美国,由于医疗事故责任问题的激励,剖腹产率过高,这虽然降低了分娩时的死亡风险,但却阻碍了未来的生育。

随着战争的减少,我们用于表明备战状态的投入也随之减少。这是一种信号降级,使得更多资源可用于其他活动,如育儿。然而,战争减少也意味着战后常见的那种婴儿潮现象将减少。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列举了许多低生育率如何使人们展现出更好形象。那么,低生育率又如何损害个人形象呢呢?比如,人们常常指责不要孩子的人不成熟、无能、自私。不过,现在我们对不成熟似乎比过去更加包容,其他领域的才能也可以充分弥补育儿方面的不足。此外,不要孩子的人往往会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慷慨大方,并声称自己将来仍打算要孩子。

综合以上种种不利于生育的信号升级趋势,不难看出扭转生育率下降有多么困难。阻碍生育的信号实在太多,且大多呈现恶化之势。更棘手的是,刻意改变根深蒂固的信号模式谈何容易。(例如,政府很难推广普通公民个人并不认同的价值观。)正如我之前所讨论,任何成功抵制这些不利趋势的举措,恐怕都不可避免地要削弱我们现在所珍视的许多东西。

若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来扭转生育率下降,我们必须明确指出需要改变或反抗哪些既有信号,以及如何变革。我们要思考,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鼓励生育的选择才不会再引发外界对选择者的负面揣测?面对什么样的强烈激励,人们才会愿意做出某些可能会让自己看起来糟糕的选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Jarrett Ye
原文:Escalating Signals Cut Fertility - by Robin Hanson (overcomingbias.com)

让我也来补充一句:异性只为繁衍,同性才是真爱!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