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中考落榜了没考上重点高中,不想学了怎么办?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58 👍 / 14 💬

问题描述

救命啊,真的崩溃了


可以看看美国重点中学学生的水深火热,安慰一下自己。

以下内容摘自:

叶峻峣:重点学校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

所谓的“顶尖学府”通过学业压力对学生造成极度精神痛苦

在这个时代,家长为了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而大显神通。有些家长到郊区买高价学区房,有的愿意花高价送孩子到私立重点就读,另外有些家长聘请辅导教师帮孩子提分,以谋求优质公立学校的名额……很大程度上,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更愿意在这方面花大价钱。

可这些家长们不知道,他们正引导着孩子走向失败——不仅是学习的失败,更是人生的失败。如果这些家长们能了解真相,审慎行动,那么,他们会对重点学校避之不及,搬出学区房,省下天价学费和课外辅导的钱,转而用在更快乐的家庭活动上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援引众多科学研究,揭示这些真相。其中最重要的是 Suniya Luthar 及其同事在过去二十年完成的研究。

重点中学学生中焦虑、抑郁、药物滥用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Luthar 着重研究贫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她发现,城市低收入家庭中的青少年焦虑抑郁药物滥用的水平更高。她的一位学生挑战她:这些问题真的都是贫穷导致的吗?于是,她对城郊的富人区家庭开展了类似的研究。令人惊讶的是,她发现“富贵子弟”中焦虑、抑郁、药物滥用(包括酒精以及毒品)的水平,甚至要高过低收入家庭中的青少年 (Luthar & Latendresse, 2005)。

在后续研究中,Luthar 团队发现,对青少年精神问题影响最严重的并非是「贫穷本身」,问题出在重点中学的教育上。他们发现,重点中学的富裕学生承受着精神伤痛 (Ebbert et al., 2019),而且,不仅是富裕学生,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也同样备受折磨。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内心中,自我价值的认知,与学习成绩和校外活动成果,关联到了什么地步。

在一次对九所重点中学(包含公立与私立)的研究中他们发现,重点中学学生临床焦虑与抑郁的水平是国家青少年平均水平的六到七倍 (Luthar, Kumar & Zillmer, 2020)。他们还发现,与那些难以获取人身安全和基本生存条件的贫穷学生不同,重点中学学生面临着持续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正是他们焦虑抑郁的根源。

重点中学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可能持续终身

纵向追踪研究表明:重点中学对学生造成的精神创伤,从学生时期直到毕业以后,经久不绝。一项研究表明,重点中学的毕业生在临床意义上的酒精成瘾以及药物成瘾比例,要比同龄人高二到三倍,甚至在他们毕业多年后也是如此 (Luthar, Small, & Ciciolla, 2018)。有一项长期研究从 1960 年左右开始,这项研究表明:择优录取的重点学校学生,比起与他们家庭出身完全相同,但却在普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的 10 到 50 年间,各方面表现更糟糕 (Gölner et al, 2018)。普通中学学生,比起择优录取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不仅仅心理更加健康,赚的钱也更多,甚至更可能拥有高社会地位。

负面的学业压力来自于家长、老师、同辈,但从根本上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许多调查和采访表明:重点中学学生痛苦的根源正是学校造就的无休止的压力。学习成绩要出色,课外活动要出彩。多么沉重的期望。如此一来,稍逊于杰出者为失败。长辈同侪一致坚信,学校推崇的多方位优秀,是进入名门大学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份薪资优渥,地位崇高的工作的敲门砖。力有所不及,则为渣滓。

「如果我的成绩单有个 B(而不是全 A),我这一辈子就完蛋了」,我曾经听一个学生亲口这样说。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说过(这篇 以及这篇),指望挤进名校便事业顺利,生活美满,是不太现实的,纵向追踪研究已经完全打破了这个幻想。一旦控制家庭背景的因素,比如父母收入,个人能力,进入哪所大学根本不重要。但这项研究被忽视,而信念仍然如同大行其道。

在多变量实验中,Luthar 团队分别研究了家长,教师和同辈对于学业压力的作用 (Ebbert et al., 2019; Luthar, Kumar, & Zillmer, 2020)。

就家长而言,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强调「外界价值」而非「内在价值」的父母更可能给孩子带来痛苦。外界价值包括成绩、奖杯、荣誉、财富、地位等等社会承认的奖励。而内在价值则包括人生的意义、尊严、对他人的帮助以及真挚的友谊。研究也发现,那些感到「是自己的成就赢得了父母的爱与尊重」的年轻人更加痛苦。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以好成绩为目标对学生施压的教师,还是那些对所有学生不管不顾的教师,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理想的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成绩,也应该把学生当作实在的人来关心。

就同辈而言,在“内卷”的环境中成绩不好的学生会被嘲笑,成绩优秀的学生会被嫉妒。这样的环境会阻碍真挚友谊的萌芽,也阻止了同辈之间的鼓励和支持,而这两者对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如此,竞争环境也助长了(软性)霸凌以及作弊。

在这样悲剧的环境中,重点学校的学生们会一步步“内化”压力。他们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制造一个最为苛刻的批评家,不断刺激自己:「如果我做不到最好,那么我就是废物一个。」这时,他们会开始折磨自己,或者开始幻想 ,尝试或真的去自杀。我们这个社会对学习成绩的强调已经陷入了癫狂,这一点在重点中学里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体现。


此时此刻,你对这一切有什么看法?……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所有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你的疑问、感悟、故事、观点都会被我以及阅读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尊重,无论我们是否赞同。文章的原网址 Psychology Today 不支持评论了,但你可以在我的脸书上留言……关注我之后,我们可以讨论更多有趣的话题。(当然,鼓励大家在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里发言——译者注)

参考文献

Ebbert, A.M., Kumar, N. L., & Luthar, S. S. (2019) Complexities in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risk and resi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high achieving schools.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 16, 21-34.

Göllner, R., Damian, R. I., et al. (2018). It’s not only who you are but who you are with: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and individuals’ attainment over the life cours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 1785–1796.

Luthar, S., Kumar, N., & Zillmer, N. (2020). High-achieving schools connote risks for adolescents: problems documented, processes implicated, and direc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75, 983-995.

Luthar, S., & Latendresse, S. J. (2005). Children of the affluent: Challenges to well-be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49-53.

Luthar, S. S., Small, P. J., & Ciciolla, L. (2018). Adolescents from upper middle class communities: Substance misuse and addiction across early adulthood.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30, 315–335.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