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张雪峰「国内考试卷的是考生,留学卷的是家庭」,如何解读和看待该观点?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84 👍 / 8 💬

问题描述

https://www.zhihu.com/video/17185807194612613123g.k.sohu.com/t/m748629


楽,说得考试不卷家庭一样。比如我老家福州,从小学开始,就有很多家长抢着把孩子送进私立校。初中就更不用说了,华伦、三牧、时代,三校就包办了福州重点高中的大量录取名额。当然,这也只是福州,北京就更不用说了,我这里直接引用两段研究:

微乎其微的整体录取率,使得精英开始利用其他管道来驾驭教育体制。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利用户口制度。户口指的是一个人的居住地。中国把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与一个人的户口挂钩,教育资源也不例外,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享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学校的品质也更好。此外,录取率也取决于户口。[1]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位于北京,因此,相较其他人口大省,人数不多的北京人口享有更多的北大清华名额。过去的十年内,北大和清华每年录取约百分之一的北京学生。相比之下,山东省的考生需要在省内排名前百分之零点一,广东省的考生需要排名前百分之零点零三。

精英除了会利用户口的优势之外,他们还会把孩子送到“对的”中学(中国将高中称为中学),如此可以针对高考获得专家的培训。研究发现进入一流中学非常重要,一旦控制一流中学这个变项,家庭背景对大学录取的影响就不再显著。以北京为例,排名前十的学校(全市有两百九十一所中学)明显不同于其他学校。比起北京平均百分之一的录取率,十所中学每年大约会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考上北大和清华。有能力分班的重点中学,前段班有一半的学生都能录取北大清华。由于学校的高考表现不凡,精英学生蜂拥而至,但一流中学每届只招收几百名学生。这些中学的招生主要取决于考试成绩,学生必须在中学入学考试中取得前百分之十的分数才能得到录取资格。不过家庭背景也有帮助,因为那些分数略低于录取线的学生可以缴交一大笔学校赞助费,弥补二到三分的差距(满分五百八十)。这是合法的做法,而且蔚为风潮,也代表出得起这笔费用的精英家庭认为进入一流中学是实现精英阶级复制的重要一步。

——《学神:中国精英教育现场一手观察》


参考

1. 中国政府在 1985 年至 2015 年期间启动了 985 工程、211 工程和双一流工程,加强国家的高等教育。相较于那些未列入名单的大学,入选的大学可以获得国家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这三个工程选择不同数量的大学,但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名单始终落在北京。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