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某高三学生的「Anki」使用心得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26 👍 / 6 💬

已收录于「一周年」专栏整理

阅读须知:本文内容皆基于个人经历、阅读和思考,如有不妥,欢迎交流。

关键词:「Anki」、学习模式、高中

先提出我对学习的认识:

学习包括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

学生常遇的问题:

没有固定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很少有回顾和预期。被排名左右,以排名为学习动力和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

这里,我有一个学习模式与各位高中生参考。


「Anki」对应记忆知识
做题对应运用知识
归纳反思对应理解知识


这里「Anki」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Anki」有强大的统计功能,你可以看到当日回答的准确率、花费的时间、学习的卡片数量。你还可以回顾本月甚至本年度的学习数据。更不用说anki的核心功能:主动召回测试和间隔重复。这两者的介绍可移步「Anki」手册


学习循环

课本知识→「Anki」记忆→试题实践→归纳反思→课本→……


关于课本知识


看法:课本知识需要完完全全的掌握,因为有太多细节与拓展是考试考查的重点。但考试的范围和考查形式往往不仅限于此,而是要求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又或是追根溯源,探究知识的内在逻辑,因此为了减少考试时的默写、推理与探究所花费的时间,多做题,积累经验与结论,掌握源自课本而高于课本的解题工具,才能减少考试时的思维强度,降低犯错的概率。


经历:我是理科生,所以就举一些理科的例子。经历过高三的学生,一定不会不知道高考生物考查的往往是课本的原句和术语,而且物理必定会考物理学史,这也是来自于课本。这些分数相当于必拿分,只要肯背诵,就会有成果。


关于「Anki」记忆


看法:主动回忆和间隔重复是「Anki」的核心,但也弱点。主动回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回忆有充分的认识,并对自己的回忆负责。因此在面对「Anki」卡片上的问题时,请不要在心中默念,而是念出来,甚至写出来。而间隔重复,则会使复习的卡片随着学习时间的累积而增多。因此,「Anki」学习要细水长流,不要贪多嫌少,不然在成山的卡片面前,初次尝试使用「Anki」的人极易放弃。
「Anki」的另外一个优点是统计功能。统计不仅能让学习者看到自己过去学习的成果,还可以看到未来的预测,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
经历:


这里先说明一下,不要被英语吓到,「Anki」有中文,用英文只是个人爱好。我使用「Anki」快一年了,一开始用于背单词,现在用于背六科的知识点和二级结论。一开始我都是在心中想好答案再跟anki上的答案进行对比,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会降低自己对答案的要求,直接让这张卡片留到后面再去处理,考试时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记得我在「Anki」上见过它,但是我自己的答案却只有几个关键词,甚至不能连出一句话。


阅读:知乎上的「Anki」专栏


关于归纳反思


看法:归纳共同点,寻找普遍性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归纳出简洁明了而又适用广泛的知识,这样既能减轻记忆的强度,又可以提高记忆的质量,增强了考试时的信心。反思则是主动挖掘自己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漏洞,从而获得新知,并改进对知识的记忆,形成对知识的深刻见解。


经历: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做错题本。但是在我看来,错题本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不归纳反思,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我以前做错题本后几乎是不会去再看的,就算反复看,也只能在短期内可以做出这道题。但是当我发现我的错题都有一些共同点的时候,我就发现我是对某一个知识点有误解。这样我就可以把力气花在这些我不熟的知识点上。


关于试题实践
看法:在应试教育下,做题肯定是必要的。因为做题才能把握考试的范围和方向,从而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做题还有助于把握感觉,因为高考就是一场考试,而不是平常的课堂学习。做题还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做出改变。
经历:做几套物理学史,你会明白,高考不会考你那个物理学家是哪个国家的,是什么时候做出成果的。做几套高考数学卷子,你会明白,试卷上的同一个位置考察的是固定题型,当然这并不绝对。


关于学习循环


看法:其实学习循环就是一个输入→记忆→应用→归纳反思转化为新的输入的过程。「Anki」的作用就是提高了记忆效率并积累知识,从而提升整个循环的效率。


经历:在使用「Anki」前,我的学习就只有课本知识输入和试题实践。效率不高,经常遇到这段时间刷什么题,这段时间就只会做什么题,表现出来就是小测和周练成绩不错,但是大考就不太好,除非我考前一直刷题和背书。这种情况在英语上最明显,犯过的错在一段时间后还会重犯。但是遇到「Anki」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随着我将各种背诵材料录入「Anki」,并将我的错题归纳总结为知识点的错误和解题方法的错误,最后再做成卡片录入「Anki」。这样一来,我的学习循环就完整了。现在已经有 10000 +的卡片了。


结束:以上内容基于平时学习的杂想与随笔,仅为学余的随想,与大家分享。


专栏:Thoughts Memo的文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