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为什么大学老师的学术能力与讲授能力普遍不成正比?
- 博士项目往往忽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专注于狭窄的学术研究。
- 博士毕业生被聘任和晋升主要依据其研究成果,而非教学能力。
- 大学老师既是教学者又是评分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仅仅考虑以上三点,就不奇怪为什么大学老师的授课能力堪忧了。
另外现在的大学授课方式——讲座——还停留在公元 10 世纪的水平。几乎很少有大学会采用比较现代的教学方式,比如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参与度越高,其对知识的掌握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越深入。 本科生在解决问题、开展原创研究、团队协作以及定期接受教授和同伴反馈时,学习效果最佳。而那种被动、缺乏互动的讲座,最终被证实是最无效的教学方式。
看看 MIT 计算机学院教授 Philip Greenspun 的建议(2007 年):
- 研究普遍认为,讲座效果极差,故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规定,飞行学校的授课时间应控制在 20 分钟左右。
- 学生在实验和项目工作中收获最多。一所将实验室/项目作为教学核心的学校,迅速攀升至美国工程本科院校的榜首(https://www.olin.edu/)。
- 工程师的学习是通过逐步承担更大规模的项目来实现的,而非仅仅完成一周的作业任务或参与大型项目中的零星部分。
- 计算机科学本科课程的全部内容均可融入一个包含工程周期各阶段的项目中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开发飞行模拟器来传授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
- 将教学/辅导与评分分开极具意义,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这一点易如反掌。制定标准后,由他人来评定学生是否达标。
来源:Improving Undergraduate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 Philip Greenspun’s We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