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录于「一周年」专栏整理
「Anki 是一个学习方式。」——《高考╳Anki》
为什么用 Anki 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态度呢?
这要从 Anki 作为学习工具(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的媒介)的特点开始讨论。
Anki 的特点就是让我们记住我们要使用的知识。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记住』和『使用』
『记住』使 Anki 与课本不同,与笔记不同。课本和笔记作为知识的载体、学习的工具,只能保证信息可以回看,可以多次阅读。却不能给学习者一个建议:「该在什么时候复习它们?」
Anki 却不同,与其说它是一款电子笔记,不如称它为『知识管理员』,对于你记录的一切笔记,都会以卡片的形式在它那里保存,并在你快要忘掉这些笔记的时候及时提醒你复习。
同样,『使用』也使 Anki 与课本和笔记不同。课本和笔记上的知识是处于『书本语境』的知识。什么叫『书本语境』?就是一种纯粹为了让你掌握概念、理论、公式等基础知识的语境。在这种语境下,往往让学生产生『学会了』的错觉。的确,确实看了书和笔记过后,我们是知道了不少知识,也可以做一些基础的题目,但是一旦遇到复杂的情景下,各种各样的条件混杂,让我们找不到解题的方向。所以看完了书,我们照样有大量的题目做不出来。
Anki 却不同,首先,它有两种基本笔记呈现形式:『问答题』卡片和『填空题』卡片。这样的形式引导我们把应用知识的条件作为笔记的一个重要部分。卡片的正反面刺激我们记忆中条件与答案的连接。我们有意识地将条件和答案以及它们的关联记到脑海中。使知识在应用场景可以立即发挥用武之地。
正是 Anki 的这两个特点,让我们必须有一种学习态度:
「我所记录的笔记是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巩固记忆的,并且是主导我解决问题的核心依据。」
而制卡,就是我们记录笔记的唯一方式。
那么,怀着这种学习态度,制卡对我们的意义是:
「制卡是我们试图为了『将条件与答案的联系长久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以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打好基础而做出的努力」
因此,我们对制卡的态度应当是:
「每一张卡片都必须是有效的,能够充当联系条件与答案的桥梁。不然,记住这张卡片就没有意义。」
此外,这样的学习态度让我们对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能力是记住尽可能多的『条件-解答』,并在复杂问题中能用上自己记忆中的『条件-解答』,不论是从条件向答案发现联系,还是从答案向条件发现联系。」
本篇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条件-解答』这一联系,大家可能没什么经验。
我这里用我的『学习即习惯养成论』解释一下:
我们高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在高考上能又快又好地解题。而想要达成这一点,我们必须对每道题的条件十分敏感,且在对于特定条件的刺激要像条件反射般给出解答。
而习惯,则是在特定条件下自发的行为。
这样看来,快速解题就像是一种习惯表现。而为了快速解题,我们就需要学习,也就是养成习惯。
那么对于习惯来说,题目的条件就是触发机制,对题目解答就是习惯的行为。
所以我们不断学习,就是为了养成并强化这个习惯。
那么,养成习惯的最好方式,就是行为在一致性的情境中重复地出現。
所以,用 Anki 学习就是高效地养成对特定条件、特定问题、特定情境下的解答习惯。
当然,这里的特定不是专门指某一道题目,而是某一类题目。
本文灵感来自于
「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方式」——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媒介即认识」——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PS:之前的故事系列还会继续更新,不过可能不是我来继续写了,而是请故事中的另一位朋友来写(当然,其实和故事里的形象差别很大2333)。
PS:到了大学,我越发发现,学习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应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所以之后关于 Anki 的文章都会偏严肃一点。而且我会尽力将最近我在读的书结合到 Anki 上来,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继续深入理解 Anki 。
最后,称赞一下能读到这里的读者,在这个注意力被不断争夺的时代,你们能坚持读完本篇文章,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