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1]中,建模和评估面临一个难题:我们试图估计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连续值(回忆概率,或记忆的双组分模型中可提取性),但我们得到的却是稀疏的一比特二元样本:记住,或没记住。如果读者没记住,他们的可提取性可能是 10%,也可能是 90%。
但在典型的 SRS 重试机制[2]中,假设读者在第一次尝试后不久的重试中仍未能记住。那么,你对第一次尝试时的可提取性的估计就应该降低。若失败次数增多,应进一步降低估计。
我不确定如何在现实中构建一个包含这个因素的模型。在每次后续失败后,可提取性估计应该下降多少?我不确定如何在这里找到「人工标注(ground truth)」。
这种信号在学术文献中有所体现,其中常见的做法是要求受试者不断练习项目,直至成功。尝试次数有时会被当作一个变量来分析。在 Ebbinghaus, H. (1913).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 A. Ruger & C. E. Bussenius, Tran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85) 一书中,赫尔曼·艾宾浩斯几乎将尝试次数作为唯一的信号(一种较为粗糙的可提取性信号)。
参考文献
这个想法是在 2022-02-22 与 Giacomo Randazzo 的一次交谈中产生的。他抱怨自己不得不扔掉很多「遗忘」的样本,因为这些都是「重试」的尝试。起初,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些样本的 ISI 几乎为零,所以毫无意义。然而,后来我意识到了我在这篇笔记中所描述的问题。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PT-4,校对 Jarrett Ye
原文:Retry outcomes may give extra retrievability signal (andymatuschak.org)
参考
1.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Spaced repetition memory system) ./404257681.html2. SRS 重试机制 ./62355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