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围绕言论自由规范,能否形成不自相矛盾的原则?

钻研人类记忆,探索复习算法。改善教育公平,践行自由学习。

17 👍 / 1 💬

一、观点、倾向与言语行为

人们对非政府言论自由规范缺乏信任,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规范过于模糊和含混。相比之下,宪法第一修正案所确立的,是一个相对简单明了的原则——警方不能因为你说总统很糟糕而逮捕你。诚然,我们需要无数的最高法院判例来厘清具体细节,但它的基本原则本身还是站得住脚的。相比之下,关于言论自由的社会规范,却可能堕入自相矛盾的「第一发言人优先原则」,也就是说,我可以说总统很糟糕,但你却不能说我因为说总统很糟糕而很糟糕。这是荒谬的。我不确定那些支持言论自由的人是否已经就此阐明了一个有意义的替代性观点。我想对此勾勒出一些替代性观点的可能轮廓。

这里的关键哲学问题是,我们要区分持有观点(having an opinion)、表达倾向(signaling a propensity)和实施言语行为(committing a speech act)这三个不同层面。

持有观点正是言论自由准则应当维护的内容。观点应该进入思想市场,与其他观点平等竞争,经过人们周全理性的判断,或胜或败。

但观点与由此表达出行动的倾向密不可分。假设 Alice 持有「手部卫生无关紧要」的观点。正确做法是向她(以及相关第三方)展示研究成果,证明未洗手会传播危险感染。但与此同时,你不愿去她的餐馆就餐是无可厚非的。相劝他人不要光顾她的餐馆,不要聘她当护士,这种做法有益社会;如果她已经是护士,或许应该将她解雇。通常,言论自由的合理准则要求我们用反驳而非社会惩戒来抗衡谬误,但在这种情况下,发起一场运动来解雇爱丽丝,准则也是允许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要求持不同观点的人自己举证,证明他们的观点不会导致危险的行为。例如,护士 Alice 可能会说:「我认为手部卫生无关紧要,我会努力说服医院管理层取消强制洗手的规定。但在规定改变之前,我会遵守现行要求,像其他人一样洗手。」如果我信任 Alice,这番表态就能打消我的顾虑,我会愿意与她讨论,而不是要求开除她。这一思路可参见《保持友善,至少在你能协调卑鄙之前》一文。

一个人内心的某些倾向,并非表面上那么容易觉察和改变。如果 Carol 认为「希特勒应该杀光犹太人」,这不仅反映了她对二战历史的特殊看法,更暗示了此人本身的一些问题。假如她是一名教师,即便她承诺不会在课堂上伤害犹太学生,甚至不会散布反犹言论,我们也难以完全信任她,怀疑她是否真的能掩饰内心的偏执。然而,如果我们试图以此为由,要求学校解雇她,那就等于认同了一种原则:「只要发现某人的观点令人反感,就应该解雇他」。这一逻辑不正是导致支持无神论、同性恋或共产主义的教师遭到歧视的原因吗?正如《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所分析的,我认为只要这名教师能够信守承诺,在学生面前不流露任何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允许她继续教学,直到她违背诺言的那一天。

持有观点和表达倾向,往往与实施言语行为难以割裂。比如,告诉杀手:「如果你杀了 Bob,我就给你一万美元」,这只是一种言论形式,但实质上等同于教唆谋杀。反复骚扰他人,例如每次有人离家时,你都对其破口大骂、出言不逊,也属于同一性质。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你的辱骂内容传递了什么具体信息,而在于受害者不得不忍受谩骂,生活在恐惧之中。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发起网络攻击,将某人的隐私或令人尴尬的秘密发送给其老板,意图让其丢掉工作。

我们不能轻易地禁止所有具有言语行为属性的言论。事实上,任何言论都可被视为一种言语行为。当我说「特朗普在移民问题上的立场是错误的」时,这句话本身就有损特朗普的声誉,是一种言语行为。而当我说「你对言论自由的看法有误」时,可能会刺激到你,让你感到不快,以至于你要写一篇上万字的长文来反驳我,这同样也是一种言语行为。讲一个令人不快的笑话无疑是言语行为,但我们真的要禁止所有可能冒犯他人的笑话吗?让我们直面现实:许多言论都带有批评性质,有时还是极其尖锐的批评。「批评」、「侮辱」和「骚扰」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且存在争议的(Twitter 上的种种言论就是明证)。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接受的言论底线,但很难找到一个普世通用的衡量标准。那么,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我们应该容许哪些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言语行为?对哪些言语行为应予以惩处?如何量化惩罚力度?

二、理性批评还是人身攻击

举例来说,不久前我读到一篇文章,针对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作者使用了极其糟糕且令人难以接受的统计数据,竟将问题发生率低估了千万倍之多,然后借此嘲笑那些深受其扰的人,指责他们愚昧无知。我对此提出质疑,作者的反应却十分强硬,甚至说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我一怒之下写了几篇愤慨的博文,不仅更正了错误统计,还点名批评作者品行有亏,力劝大家今后不要轻信他的言论,不要把他的话当回事。

第一种观点认为:尽管那位作者犯了错,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也犯过错,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不可饶恕的。与其遭到当众训斥,身败名裂,我更希望他人能心平气和地指出我的不足。那几篇博文无异于火上浇油,让问题升级到不再是理性讨论,而是恶意地发动人身攻击,企图让对方羞愧难当,从此噤声退场。我这是在公然违反理性讨论的基本准则,理应真诚道歉,并努力在今后的讨论中吸取教训,以理服人。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位作者要么是在故意欺骗读者,要么是犯了不可饶恕的愚蠢错误;无论是哪种情况,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令人无法宽恕的恶劣行径。如果我只是默默地纠正他的统计错误,那么只会有一小部分读者看到我的更正,而与此同时,他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虽然在思想的自由市场中,有很多善良的人值得受到平等对待,但也存在一些背叛市场规则的「逃兵」,他们理应被无情地打垮。我通过打垮其中一员「逃兵」,是在为公众提供服务。

第三种观点认为,由于这位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得不必要的残酷,他已经失去了受到「思想自由市场」庇护的资格。正如当有人企图射杀你时,你可以奋起还击,无需过多顾虑非暴力的道德准则一样,以暴制暴在某些情况下是恰如其分的。如果某人仅仅是犯了严重错误,我或许不应该去打击他;但如果他在严重失误的同时还违背了良性讨论的规范,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然而,当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被普遍化时,它们就变得有些令人不安。第二种观点相当于在说:「如果你认定某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家伙,那就尽管去打击他吧。」毫无疑问,一些福音派人士打心眼里认为同性恋权益运动者是坏人;但这能成为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的正当理由吗?

第三种情况似乎需要一个更明确的触发点(违反公认的行为准则),但由于人们对何谓准则莫衷一是,往往只会引发连锁反应。到头来,人人都身处惩罚或被惩罚的不同层级,却都觉得罪魁祸首是别人。 (打个比方:Alice 发文痛批 Bob 对税改的观点,说他是个「十足的笨蛋」,应该「被请出讨论」。Bob 深感受辱,便四处煽风点火,跟所有愿意听的人数落 Alice 的种种劣迹。Carol 认定这是「性别霸凌」,把 Bob 的言论存档都发给他老板,想让他丢掉饭碗。Dan 断言 Carol 就是反言论自由,在电台节目里鼓动听众去「教训教训 Carol」,导致她收到上百封骚扰恐吓邮件。Eric 转头就去警局告 Dan 的状。这一系列人里,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过错方?)

不过,我也无法完全认同第一种观点。有些人确实极其令人厌恶,有必要敲响警钟。我并不为自己在上述特定情况下的行为感到自豪,但如果再次听到类似的消息,我不会彻底放弃采取相似行动的权利。我会尽最大努力避免那样做(我坚持当初不点名那位卷入「三明治事件」的『Reason』专栏作家的决定,尽管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谁),但有时我们不得不跨越那条界线。

三、社会规范与惩罚的界限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跨越这条界线的方式不能引发一场你死我活的全面混战。换言之,民主党人试图以支持共和党主义为由解雇共和党人,共和党人则试图以支持民主党主义为由解雇民主党人。最终的结果是,许多人失去了工作,但两党的整体力量对比却没有改变。

这个观点让我们想到一个类似于《保持友善,至少在你能协调卑鄙之前》的行为准则:不要为了执行只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社会规范而试图毁掉别人。如果有人违反了一条真正的、为大多数社区成员所认同的、而且他们本应知晓的社会规范,那另当别论。但如果你个人觉得某事不对,或者你所在的小圈子觉得某事不对,即便有其他持相反观点的小圈子,你也不应该试图惩罚所有违反你们独特规则的人,来强制执行这些规则。 由此可以推出一个结论:惩罚不应该随意进行。每天讲性别歧视笑话的人数以千万计。如果你只惩罚其中一个人,却放过其他 999 万人,被惩罚的人会觉得不公平——他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正好反映出一个事实:反对讲性别歧视笑话并非一条强有力的社会规范。相比之下,几乎每个在 Twitter 上发布儿童色情内容的人都会惹上麻烦,因为反对儿童色情确实是一条强有力的社会规范。

(我对毒品战争也有同感。大麻吸食者中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被抓,一方面是因为惩罚所有吸毒者缺乏足够的政治意愿,另一方面是大众并不真认为吸大麻有多大错。然而,这对那个被捕的倒霉蛋而言却很不公平。不仅因为他因同别人做过的事入了狱,而其他上千人却逍遥法外;更因为如果他意识到真会受罚,可能就不会去吸毒了。但社会却一直在给他一种不会受罚的错觉。) 实际上,这套社会规范是可以自我纠偏的:如果有人做了让你反感却不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事,那你下一步就应该去推动建立新的禁止性规范。如果你能说服社区里的大多数人认同此事不对,大家就能共同抵制,下次就可以对此类行为进行惩处了。但如果你无法让大多数人接受你的观点,那就应该去努力说服他们,而不是独自充当正义使者,强行推行那些不得人心的规矩。

如果你完全无法容忍某件事,却又无法说服社区里的人那是错误的、应该受到惩罚,你就应该想办法让自己远离这个问题,包括到别处建一个更好的社区。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群岛式的解决方案」。无论全球通行的规范是什么,应该有些社区专门迎合那些想要更多限制的人,也应该有另一些社区专门迎合那些想要更少限制的人。这些社区应该制定非常明确的规则,让每个人都清楚加入后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应当拥有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这些社区的权利,他们的选择也理应受到尊重。安全空间、4chan 和这个博客,都是三类非常不同的特殊社区,各自有着与众不同但内部非常明确的言论自由规范。它们都对各自的用户有益处。只要这些社区井水不犯河水,我认为局外人就没有权利对它们的存在说三道四。

四、言论自由并非只关乎言论自由本身

我无法断言自己的观点是否前后一致。我猜想在很多情况下,它可能跟我的直觉有出入;而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它又显得太过模糊,好像可以用来为任何事辩护或吹毛求疵。

我认为,认真思考并厘清这类问题至关重要。言论自由的规范并非只关乎言论自由本身,它们很快就会延伸到一些非常根本的问题上,例如:什么是文化?我们聚在一起组建社会,究竟想要实现什么目标?我们是否可以对某种文化持有不同的诉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该如何协调每个人的要求?我们是生活在某种后现代的、全球化的、原子化的文化环境中,还是说文化与特定价值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这些价值?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羞辱的方式惩戒那些不符合我们文化的人?当其他人用同样的手段惩戒我们欣赏的、但不符合他们文化的人时,我们又该有多愤怒?

努力构建一个在各个方面都不自相矛盾的思考模型,可能是朝着一个正确且可行的模型迈进的重要第一步。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Jarrett Ye
原文:Is It Possible To Have Coherent Principles Around Free Speech Norms? | Slate Star Codex
作者:Scott Alexander
发布于 2017 年 8 月 1 日

专栏:Slate Star Codex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