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人类发明轮子,猴子创造锤子的故事
核心观点
- 玩耍是早期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有效激发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 其他动物同样能在玩耍中开发工具和创造新事物。
- 猕猴的例子生动说明了这一点:它们在玩耍石头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用石头砸破贝壳获取食物。
有句广为流传的英语谚语说:「需求是发明之母。」但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呢?在此,我想提出一个我认为更贴近真相的修订版:「玩耍是发明之母;需求是工程之母。」
玩耍能够打开心灵之窗,激发原创思想和创新灵感;而需求则是将这些创意付诸实践,使之满足实际用途。玩耍带领我们遨游于广阔的想象天地;需求则让我们聚焦于当下和熟悉的事物,以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
谁发明了轮子与车轴?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轮子——或者更准确地说,让制造推车(cart)成为可能的轮轴组合——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发明。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车,尤其是当你把一头牛套在车上时,就能比以前更高效地在陆地上运输沉重的木材、农产品或任何货物。需要运输物品的人们不必居住在河边。一旦车被发明出来,它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病毒式传播」一样迅速普及。很快(好吧,在几个世纪内),车就遍布各处了。
然而,考古记录中发现最早能用的轮子和车轴并非用于车辆,而是出现在一个小陶瓷郊狼玩具下。这个玩具是在约 6000 年前一个被埋葬儿童的遗骸旁发现的(Cassidy,2020)。它很可能是由某个富有创意的陶工制作的,他们认为制作一个可以用绳子轻松拉动而不会倒下的动物玩具,既有趣又能为孩子提供娱乐。在北欧各地也发现了类似的物品,只是时间稍晚一些。
直到几个世纪之后,欧洲的能工巧匠们才从轮子和车轴的概念中获得灵感,制造出了能够实际使用的车辆。在当时,这种车辆的诞生堪称工程学上的一大壮举。它不仅要求轮子和车轴必须完美圆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摩擦,整体结构还必须足够坚固以承载重物。然而,若非工匠们的生活中早已存在轮子和车轴的雏形——那些相对简单、粗糙、微型且易于制作的儿童玩具,这项工程是难以实现的。
我认为,回顾整个技术发展史,从最初的轮子到现代的台式电脑,探究这些创造背后的原始灵感是如何产生的,将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尽管我尚未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我敢打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灵感都源于玩耍。人们往往只是出于兴趣或为了制作某种玩具而随意尝试,却意外地产生了真正创新的想法。当这些想法后来被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发现并经过适当改进后,常常会显现出实际应用价值。不过,现在让我们转向一个来自其他动物的例子。
猕猴是如何发现石头可以用来砸破贝壳的?
在其他动物中,技术发明是一种罕见现象。然而,在所有已记录的案例中,似乎都是该物种的幼崽通过玩耍活动首先获得创新的灵感。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来自于对日本猕猴的广泛而深入的观察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某些猕猴群体中的幼年成员开始玩耍石头(Huffman, Nahallage, & Leca, 2008)。这些小猕猴会捡起石头,时而像抱婴儿般怀抱,时而随意抛掷,更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偶尔会用一块石头敲击另一块,似乎对由此产生的声响乐此不疲。根据观察者的判断,这纯粹是一种玩耍行为,除了获得乐趣外别无他意。
起初,这种玩耍方式仅限于幼年猕猴。成年猕猴既没有创造这种行为,也没有模仿年轻一代。然而,更年幼的猕猴会模仿它们玩石头的方式,而且那些玩石头的猕猴长大成年后仍保持着这一习惯。因此,在后续的观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不仅幼年猕猴,连成年猕猴也参与其中,新生代的小猕猴则从长辈那里习得这一行为。就这样,玩石头逐渐演变成某些猕猴群体的文化传统,成为整个群落的特征,并且代代相传。
几年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群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猕猴,它们不仅会玩石头,还懂得利用石头开启贝类(Tan,2017)。从单纯用石头敲击另一块石头发出声响,到用石头敲击贝类获取食物,这一看似微小的进步实则意义非凡——它将石头从单纯的玩具转变为实用工具。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也不清楚是幼年还是成年猕猴首先做出这一尝试,但可以肯定的是,幼年猕猴在玩耍中开创的行为模式为这些沿岸生活的猕猴提供了一种获取食物的创新方法。一旦石头被用来砸开贝壳,这些「猕猴工程师」(姑且如此称呼)就开始不断改进敲击技术,以更高效地打开贝壳。
因此,这个例子不仅展示了玩耍如何为工具使用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表明这种玩耍形式最初是由幼年个体发起和延续的。只有当这些幼年发明家成长为成年猕猴后,这种行为才逐渐演变成猕猴群体的文化传统。
进一步思考
猕猴的例子阐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人类而言比对猕猴或任何其他动物群体都更为贴切。这个观点是:生命的幼年阶段是一个充满发现和创新的时期。
对于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而言,一切都是崭新的。他们对世界的每一次了解都是一次探索,每一项掌握的技能都是一次创新。孩子们天生就为探索和创造做好了准备,而好奇心和爱玩耍正是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人们往往会形成固有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与此同时,他们探索和玩耍的动力也会逐渐减弱。然而,有些人(如我在上一篇文章[1]中提到的科学家们)能够终生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爱玩耍的特质。这些人可能会在一生中不断产生新的见解,为文化的发展做出持续的贡献。
然而,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的巅峰期通常出现在青春期和年轻成年期。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已经对世界有了相当的了解,但他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还有大量未知的领域等待他们去探索。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玩耍的特质仍然保持在高水平(除非被强制性的学校教育扼杀了)。这些特质,结合他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在文化层面上的新发现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同时发布在我的 Substack 平台上,欢迎您前往阅读并留下您的宝贵评论。
参考文献
Cassidy, C. (2020). Who invented the wheel? Chapter in Cassidy’s book, Who Ate the First Oyster?
Huffman, M. A., Nahallage, C. A. D., & Leca, J-B. (2008). Cultured monkeys: Social learning cast in ston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410-414.
Tan, A. W. Y. (2017). From play to proficiency: The ontogeny of stone-tool use in coastal-foraging long-tailed macaques (Macaca fascicularis) from a comparative perception-ac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31(2), 89–114.
上一篇:
Thoughts Memo:科学革命与民科精神下一篇:无
创作声明:内容包含教育建议,国外经验仅供参考。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5-sonnet,校对 JarrettYe
原文:Play, Not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 Psychology Today
发表于 2024 年 3 月 13 日
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博士
审稿人:Davia S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