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1 月 3 日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称「有必要」从丹麦独立,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钻研人类记忆,探索复习算法。改善教育公平,践行自由学习。

70 👍 / 5 💬

问题描述

据路透社、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月3日报道,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拥有格陵兰岛“绝对必要”后,丹麦自治领地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穆特·埃格德在新年致辞中表示,“有必要”采取重大措施脱离丹麦实现独立。埃格德在演讲中称,“现在是我们迈出一步,塑造自己未来的时候了,这涉及我们将与谁密切合作,以及谁会是我们的贸易伙伴。”路透社提到,埃格德在讲话中表达了格陵兰岛希望与其他国家(地区)加强合作的愿望。“历史和当前情况表明,我们与丹麦王国的合作并未成功实现完全平等。”埃格德补充说,“现在是我们国家迈出下一步的时候了。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们必须努力消除合作障碍,消除我们可以称之为殖民主义的枷锁,从而向前迈进。”路透社称,埃格德还表示,独立与否取决于格陵兰民众,但未提及具体投票时间。该媒体称,虽然大多数格陵兰岛居民支持独立,但在时间点以及独立后对生活水平的影响上存在分歧。路透社还提到,埃格德在讲话中没有提及特朗普或美国。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是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是丹麦的自治领地,有高度自治权,国防和外交事务由丹麦政府掌管,岛上稀土等资源丰富。2024年12月22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出于国家安全和全球自由的目的,美国认为,(美国)拥有和控制格陵兰岛是绝对必要的。”针对这一言论,埃格德23日发表声明说:“格陵兰岛属于格陵兰人。格陵兰岛是非卖品,将永远是非卖品。”在特朗普上一个总统任期内,美国媒体曾披露他多次向顾问咨询美国能否购买格陵兰岛。2019年8月,特朗普本人向媒体证实有购岛意向,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随即表示美国的想法是“荒谬的”。格陵兰岛自治政府外交部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明确表示格陵兰岛“不对外出售”。

被特朗普“盯上”后,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再发声:“有必要”从丹麦独立


卖晚了属于是。

国家理由:丹麦为何不卖格陵兰?

丹麦在 1946 年拒绝了美国提供的 1 亿美元;我讨论了这为何是个糟糕的主意——美国最终还是得到了所需,而丹麦却继续控制着一个失败者。

摘要

二战后,冷战促使美国出价 1 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 14 亿美元)购买格陵兰的所有权,但遭到拒绝。尽管如此,美国仍获得了使用格陵兰的利益。

我讨论了该岛如何仍然是一个负担,因为它对丹麦的用处前景黯淡,以及放弃该提议所带来的利益。

我推测拒绝的真正原因。

前言

一天,我在 Reddit 上浏览晦涩的维基百科文章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格陵兰产生了地缘政治兴趣,并于 1946 年提出以 1 亿美元(相当于 2025 年的 1,402,068,083 美元)从丹麦购买格陵兰,但丹麦拒绝出售。

美国想要购买格陵兰岛的原因显而易见:能够在此部署针对俄罗斯的军事设施,如预警雷达和核轰炸机基地(格陵兰岛在地球大圆上相对靠近俄罗斯)。美国历史上多次购买大片土地(路易斯安那购地和阿拉斯加购地是最大且最有利可图的例子),因此这并非新鲜事——实际上,这是美国第二次表达购买格陵兰岛的意愿,第一次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的一次未遂尝试。这甚至不会是丹麦首次向美国出售领土,因为至少还有一次,即根据《丹麦西印度群岛条约》美属维尔京群岛转让给美国。(这并不意外:领土转让是无需战争即可改善地缘政治的重要方式。)

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报价:1946 年(经通胀调整至 2011 年)美国的 GDP 为 2000 亿至 2280 亿美元,使得 1 亿美元的报价在美国生产力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而丹麦的 GDP 似乎要小 50 倍以上,约为 23 亿美元,因为它正在从二战中恢复。

丹麦不愿出售格陵兰岛的原因……就不那么清楚了。乍一看,并不明显。再看一眼,依然如此。

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保留格陵兰是个糟糕的主意。

1946 年的 1 亿美元大约相当于 2011 年的 10 亿美元。然后应该考虑机会成本;1946 年投资的 1 亿美元到 2011 年,以 5% 的回报率计算,大约增长了 24 倍(1.05^{65} = 23.83),即 24 亿美元。丹麦只需将这笔钱留在美国股市就能实现这样的回报;道琼斯指数在 1946-1950 年间在 160-200 之间波动,而过去几年则在 10,000-12,000 之间交易,回报率为 60-63 倍,这还是低估了:股市回报在 2000 年代末受到了严重打击——如果按照股市长期回报率为 8%的经验法则,丹麦的假设回报率应该是 149 倍,而不是 63 倍(1.08^{65} = 148.77)。再过几十年,错过的回报可能会起飞并回归趋势线;丹麦没有像挪威的 Statens Pensjonsfond 那样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尽管它本可以从格陵兰或自那时以来的所有格陵兰补贴中启动一个……),但政府或养老基金当然可以采取长期投资视角,所以这不是问题。

我们可以一举解决格陵兰的经济问题:格陵兰的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约为 20 亿美元。总体贸易逆差为几亿美元,自 1990 年以来已持续 21 年。2005 年丹麦的官方补贴为 5.12 亿美元。格陵兰并非持续经营的企业,几年内就会崩溃。自 1946 年以来的总补贴难以估算,但如果我们假设补贴占丹麦国内生产总值的固定比例,那么总补贴(忽略机会成本)大约在 30 亿至 160 亿美元之间。

美国人可能会觉得 30 亿甚至 160 亿美元相对于其巨额支出(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花费超过 3 万亿美元,25 亿美元用于 B-2 轰炸机等)只是九牛一毛;但别忘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 3 亿人口。而丹麦的经济规模更接近全球前 30 大经济体,人口仅有 560 万。为了更好地理解,将其转换为人均值(乘以 60),得到 1800 亿至 9600 亿美元的范围——这时就显而易见,对于像丹麦这样的小国来说,这绝非儿戏。这笔钱本可以资助像厄勒海峡大桥这样的重大项目。

好处

那么,我们能在资产负债表的正面列出什么呢?在评估某事物之前,我们需要自问丹麦对格陵兰的主权是否重要——主权是丹麦被要求出售的唯一内容,别无其他。如果某事物无论丹麦是否出售格陵兰都能使其受益,那么它就不能算作一项收益。我们还关注基于丹麦不出售格陵兰所带来的边际变化。

按可能的好处降序排列:

1 地缘战略位置

显然非常宝贵。但如果丹麦不将其用于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它确实没有——那么对丹麦来说就毫无价值。相比之下,比如直布罗陀。丹麦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自 1864 年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以来一直保持中立;它不会从隐藏的格陵兰港口派出海盗海军去袭击大西洋航运。丹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真正将格陵兰用于军事目的。(这种可能的益处也有另一面:一个你无法有效防御或利用的战略要地并非益处,而是注定失败的,这也是路易斯安那、阿拉斯加或维尔京群岛等领土转让发生的原因之一。像丹麦这样的小国、偏远国家,被美国、英国、苏联、法国、德国等更大或更近的国家允许长期保留格陵兰,这意味着它要么没那么有价值,要么丹麦并未从中获得其价值。)同样,丹麦未能抓住格陵兰的间接地缘战略价值:它不仅拒绝了美国的提议,还作为北约的创始成员国(于 1949 年 4 月 4 日加入),随后任由美国随心所欲地使用格陵兰,将美国二战时期的设施扩展为庞大的图勒空军基地战略空军司令部针对俄罗斯的核轰炸机的关键所在),并同意根据 1951 年的一项条约管理图勒,该条约特别指出(强调部分):

在不损害丹麦王国对此类防区的主权及丹麦主管当局在格陵兰全境自由行动的自然权利的前提下,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无需向丹麦王国政府提供补偿,即有权在此类防区及其邻近空域和水域内:…

美国曾计划通过「冰虫计划」(即在格陵兰冰盖下建立移动核导弹发射基地网络)更彻底地利用格陵兰的地理位置;该计划并非因丹麦的反对而取消,而是由于冰下隧道的技术问题。当丹麦军队在 20 世纪/21 世纪活跃时,其角色与格陵兰对其无任何价值相关(例如,在阿富汗担任维和人员及顾问)。丹麦海军在格陵兰基地能做什么,介入鳕鱼战争吗?随着冷战的结束,格陵兰的价值也随之降低。是的,美国仍希望将其用于反导盾牌和缩短空中航线,但这只是一种偏好,而非生存必需(鉴于空中加油和导弹等后续发展,对轰炸机的需求现已基本不再紧迫)。

2 经济:西北航道

或许,就像西班牙拒绝让加泰罗尼亚独立一样,格陵兰代表了国家 GDP 的一大块,因此不能被允许独立?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对 GDP 的贡献是负面的。或许其地理位置在经济上而非战略上具有价值,特别是对于西北航道而言?然而,格陵兰的领海仅向外延伸 12 海里,即便是其专属经济区(EEZ)也未切断该航道。将西北航道货币化的唯一明显途径是军事手段,但正如前所述,这对丹麦来说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而且,西北航道在 20 世纪 40 年代并不重要,尽管全球变暖,至今仍非关键。

3 渔场

渔业是格陵兰少数可行的产业之一;维基百科称,2008 年出口总额为 4.85 亿美元或 3.5 亿美元,其中 72%来自约 500 万平方英里的渔场。这是总出口价值,而非利润。如果我们假设利润为 10%即 3000 万美元或其他数额,这远远不足以偿还补贴或不销售的成本,因此并无助益。(但与石油/航道/地缘战略价值为零相比,这无疑是账目上一个较为亮眼的部分。)

4 碳氢化合物:石油/天然气/甲烷

一个古老的假设,几乎被所有人提出,却彻底失败。格陵兰将变成另一个阿拉斯加并喷涌石油或矿产的远见预测的证据,可以从一个世纪后仍未见其踪影的事实中看出——未来自然资源的开发一直是格陵兰的理由,而且人们怀疑,这一理由将永远存在。被千米厚的冰层覆盖并无助益。

格陵兰国家石油公司 NUNAOIL 规模较小;如果我没理解错他们的 2010 年报告,有些年份他们是亏损的,盈利年份也仅能赚取几百万美元。那里或许蕴藏着大量石油,但总有一些地方的石油储量因开采不经济而被搁置,而格陵兰似乎拥有不少这样的资源。(当石油公司宁愿处理油砂也不愿碰你的石油时,要么你的石油储量极少,要么开采成本极高!)鉴于格陵兰的石油和矿产开采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过去几个世纪都未能大规模开发,任何使格陵兰资源开采变得可行的技术,都将惠及更多具备竞争力的地区,同时也意味着开采的边际成本将极高,即便未来某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开采,每单位资源的利润也将近乎于零——格陵兰可不是沙特阿拉伯!

更糟糕的是,丹麦已同意未来的石油利润将归格陵兰所有,剩余部分仅用于减少丹麦的年度补贴,超出部分将返还给格陵兰以促进其进一步的自治/独立,这一趋势如果格陵兰或其附近(如北极地区)发现任何可开采资源,似乎很可能会重演。(当格陵兰禁止所有石油勘探时,这一点变得更加无关紧要。)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丹麦都无法实现实际盈利。最后,无论丹麦还是美国拥有格陵兰,只要其石油公司具有竞争力,丹麦都可以从发现的任何石油中获利。因此,石油作为保留格陵兰的理由完全无用。

5 采矿:锌、铅和稀土

那些矿山于 1990 年关闭,但未来可能会重新开放。我没有找到关于 1946 年至 1990 年间矿山盈利能力的任何数据;有可能它们非常有利可图,以至于有理由继续控制格陵兰。这似乎有点不太可能,但我不能立即排除这种可能性。(当然,这并不能证明 1990 年后的补贴是合理的,但它可能证明了 1946 年决定继续控制格陵兰的合理性。)格陵兰的变暖和冰川融化促使人们重新探索格陵兰的矿产资源,并发现了新的矿床,这表明由于条件困难,之前的利润微乎其微。

这里的困难在于,许多经济利益将被进行开采的公司、其(外籍)员工内部化,而采矿带来的环境废物和健康影响则众所周知地被外部化。特别是,稀土的发现可能并不重要,因为稀土矿床并不罕见,也不仅在中国发现(正如 2009-2010 年中国稀土禁运的报道可能让人误以为的那样),而是遍布全球,包括美国的大量矿床;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停止开采的原因是环境污染过于严重,而中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而美国则不允许——因此,芒廷帕斯矿仅在投入采用更清洁的开采技术后才重新启动。在格陵兰的条件下,稀土的开采能否在可接受的污染水平下,尤其是禁忌的放射性水平下,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或中国的矿床竞争并实现足够的利润?

6 采砂

随着全球变暖融化冰层,格陵兰岛暴露出大量沙子。这会带来利润并使格陵兰成为「沙子的沙特阿拉伯」吗?不会。沙子极其沉重,主要用于建筑中的混凝土(因其体积庞大,开采过程尤其对环境破坏严重),且主要在世界另一端使用。它是一种低价值产品,在贫困地区以低价值方式使用,可能连运出冰岛的费用都难以支付。

7 政治控制

格陵兰自 1979 年以来主要实行自治。这在 1946 年可能是无法预见的,但假设它没有实现;那么这种控制究竟如何值得数亿乃至数十亿的投入呢?

8 捕捉格陵兰的进口业务

如果丹麦的出口(以及假设的资源财富带来的未来收益)依赖于其对格陵兰的主权,那么他们当前向格陵兰政府下放更多权力和控制的举措(例如前述的石油协议)无异于在经济上自断后路。而如果丹麦的出口成功并非源于其主权,那么保留主权的理由就更少了!但鉴于丹麦的直接补贴几乎相当于格陵兰全年进口总额,且格陵兰仅从丹麦进口 60%(8.67 亿美元的 60%为 5.2 亿美元,而补贴为 5 亿美元),很难看出这如何能为丹麦带来利润。

9 文化价值

维基百科确实将「手工艺品」列为主要出口商品。但就像石油和其他资源一样,从格陵兰的工匠和艺术家那里获益并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主权或补贴。美国并不拥有中国或加拿大,但我们仍然从中获利颇丰,并获得了许多艺术家和工匠。鉴于人员的自由流动,问题变成了丹麦能否通过艺术家和工匠的边际增长来证明其补贴和机会成本的合理性?以格陵兰的总艺术产出来证明是值得怀疑的;以边际增长来证明则更加可疑。

10 殖民

格陵兰的大部分人口是丹麦人,这并不令人意外。人们不禁怀疑,这种成功的殖民(人口仅为 57,000 人)是否真的对丹麦有利;无论如何,鉴于丹麦 2010 年的出生率为每位女性 1.88 个孩子,低于更替水平,任何民族主义者都应将其殖民努力集中在家中。

11 慈善

格陵兰是一个贫穷的地区。或许丹麦只是想帮助众多的因纽特人、丹麦人及两者的后裔。这在伦理上是应受谴责的。格陵兰虽穷,但与许多非洲国家相比,无论你是按人均 2 万美元的表面价值计算,还是扣除补贴等得到一个较小的数字如人均 1 万美元,它都极为富裕。对非洲干预的研究估计,拯救一个非洲生命的成本超过 1000 美元,但让我们保守一点,将成本提高一个数量级至 1 万美元一条生命;那么,帮助 5.7 万格陵兰人,在伦理上是否比拯救 5 万非洲生命(500,000,000 / 10,000)更可取?我认为两者相差甚远,如果这是丹麦的真实理由,那么他们让距离或种族扭曲其伦理判断到如此怪诞的极端,真是可耻。(欧洲国家向非洲提供外援并非什么极其新颖和实验性的概念。如何在非洲行善是众所周知的,丹麦人在此方面会比大多数国家更胜任。)


请注意,我并未将「使丹麦面积增大」列为一项益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线球一样,意义不大。土地本身并无固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其中、其上或附近的东西。东京或曼哈顿的一英亩摩天大楼能带来巨额租金,其出售所得确实能让你买下俄罗斯冰冻荒原或撒哈拉炙热沙漠的许多英亩土地。(顺便说一句,撒哈拉曾是个非常宜人的地方:绿色撒哈拉;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它从文明的粮仓变成了盐碱化、尘土飞扬的伊拉克。)当我们思考沙漠时,会发现土地若导致沙漠化、破坏性沙尘暴摧毁国家富饶地区、活跃叛乱、生产区域物理隔离、包含超级基金污染场地或代表无法防御的军事弱点,则可能完全成为一项负担。 俄罗斯相当富裕(总体而言,而非人均),但这归功于其冻土带所蕴含的资源,而非冻土本身;如上所述,格陵兰似乎并未受到「魔鬼的排泄物」(参见资源诅咒)这一可疑的恩赐。

为什么?

作为一个对丹麦不熟悉的外人,我很难推测。有人告诉我:

如果国家预算必须削减,我认为格陵兰将是丹麦人最不愿意看到被削减的项目之一。

这很奇怪。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会说波多黎各是联邦预算中最不应该削减的项目之一吗?当然不是!波多黎各多次决定不成为一个州,但至少它仍然真正由美国统治;如果波多黎各决定转向完全自治,我想我和普通美国人会更不关心他们。

那么,为什么丹麦人对格陵兰如此热衷呢?它在政治上排斥他们,耗费他们大量财富,而且没有明显的优势。鉴于上述引言,或许是时候放弃现实政治了,尤其是当我们读到 1947 年《时代》杂志中的内容时:

总有人反对说,丹麦的民族自豪感会阻碍这笔交易。但美国军方认为他们有答案:丹麦欠美国投资者 7000 万美元。这比海军一艘 850 英尺长的航母的成本要低,但比哥本哈根轻易能筹集到的美元外汇要多。

人们不禁要问,丹麦为何不向美国提供一份为期 99 年、价值 7000 万美元的租约,尤其是在他们(如战后英国所经历的那样)为筹集进口和偿债资金而苦苦挣扎之际;从盟友那里长期租赁对美国来说一直是一个可接受的选择(甚至从敌人那里租赁,如关塔那摩湾),因此在这方面并无障碍。

是什么原因让丹麦在预算中将格陵兰置于其他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之上,并允许美国免费建立大型军事基地?「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在这里似乎与《时代》杂志的「民族自豪感」一样有用;上一次美国从丹麦购买土地是在一战期间丹麦处境艰难时,通过《丹麦西印度群岛条约》购得美属维尔京群岛。如果一些丹麦人对此心存芥蒂,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足为奇。

评论者 Haukur 指出了更多的丹麦背景:「1944 年的冰岛共和公投1946 年的法罗群岛独立公投,以及丹麦战后为夺回石勒苏益格所做的努力。丹麦帝国无疑在缩小,这让丹麦人不得不感到烦恼。卖掉你的『白象』可能是明智之举,但人们不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我们读到 1948 年 1 月 23 日首相赫托夫特的言论时,这并不令人惊讶:

为什么不卖掉格陵兰?因为卖掉格陵兰不符合我们的荣誉和良心。格陵兰人是我们的同胞,他们也自认为是我们的同胞,我们感到与他们紧密相连。缩小丹麦国家的版图不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这也不符合丹麦政府的政策或丹麦人民的愿望。

或许这就是解释:格陵兰已成为一种象征。拥有格陵兰已成为丹麦作为现代独立发达国家地位的象征。主权的象征意义和共同的历史并未受到美国基地、自治或经济失败的威胁,而且显然足以回报所有投入那个无底洞的资金。


原文:Reasons of State: Why Didn’t Denmark Sell Greenland? · Gwern.net
主要译者:GPT-4o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