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据我对数学界的了解,我感觉数学界貌似对智商很崇拜,似乎是一种慕强文化?
而且,感觉很多学生对于别人问问题,表现得很不nice。
如果你程度不够好,简直在线卑微,问个问题感觉恨不得跪舔。
是不是也有点对于天赋这个东西过于看重了,但是我感觉数学很多部分也是偏重积累和经验的,但是似乎大家都在谈论天赋,而忽略了努力?
非引战,只是作为一个外行想了解一些事情。
有个概念叫做「抽象天花板」,它决定了一个人学习数学的投入产出比。天才的抽象天花板很高,在达到天花板前,他们能以更少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果。努力不是不重要,但天赋可以让一单位的努力产出更多单位的成果。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翻译系列 The Math Academy Way 的《第七章 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的迷思与现实》
为了让「抽象能力」这个抽象概念变得更加具体,不妨听听著名学者 Douglas Hofstadter (2012)(译注:他的中文名:侯世达) 讲述他在攻读数学博士学位时,亲身体验到大脑中存在「抽象能力天花板」的经历:
「毫无疑问,我是个『数学人』。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可以说我的一生都在思考数学相关的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然而,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在足够抽象的层面上进行清晰思考,以至于无法为当代数学做出重大贡献。
……
我从未想过自己的头脑中会存在『抽象能力天花板』这样的东西。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数学经验的丰富,我理解数学抽象概念的能力会持续提升,就像在高中和大学时那样。
……
几年后,当我在数学研究生院学习时,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理解那些对成为一名优秀专业数学家至关重要的概念。或者说,即使我能理解,也是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即便如此,我的理解总是模糊不清,不得不经常回头复习,重新梳理那些微弱的理解。在那种高度抽象的层面上的内容……根本无法像本科阶段更具体的数学主题那样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感觉就像攀登高山,到了一定高度,空气变得如此稀薄,以至于人突然难以呼吸,甚至无法继续前进。
……
让我用一个更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述:我就像一个在高中时叱咤风云的棒球明星,坚信自己必定会成为职业联盟的顶级球星。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后,他发现自己只能在某个默默无闻的小镇上的次级联赛中勉强算得上是个不错的球员,甚至从未有机会踏上大联盟的赛场。诚然,与普通人相比,他在棒球方面的天赋确实出类拔萃——或许是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水平——但与真正的职业球员相比,更不用说那些顶尖球星,他的能力还是相去甚远。
……
话说回来,我认为大多数人应该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比如分数的加减乘除、解线性和二次方程、基础的欧几里得几何等。他们甚至可能对函数有一定了解,对微积分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
Hofstadter 所描述的「抽象天花板」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让人突然失去学习数学的能力。相反,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达到这个水平后,学习数学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会急剧增加,以至于继续深入学习高等数学不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每个人的「抽象天花板」都不尽相同。对 Hofstadter 而言,这个天花板出现在研究生阶段的数学课程中;而对其他人来说,这个临界点可能出现得更早或更晚(但可以相当肯定的是,大多数人会比 Hofstadter 更早遇到这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