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看了太多的「卷绩点」「卷科研」「卷竞赛」「卷实习」为什么现在大家以卷为荣,在我看来「卷」充满了被动蜷曲,像是被迫的行为,但是卷也是一个动词,包含了主动性,大家怎么看?
得看在努力的过程中有没有创造出价值。
我大三期间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凌晨 4 点,和同实验室的博士生一个作息,在旁人看来可能我就是在卷科研了。
但是:
- 我是带课题进组的,没有和同学争夺课题资源
- 我还和公司合作,开源了数据集[1],让别人也能在上面做研究
- 我做出来的算法在墨墨背单词上大规模应用,实打实地提高上千万用户的背单词效率
- 被顶会录用后[2],虽然给我综合成绩加分,让我有了保研资格,但我选择去业界,也把名额让给别人了
我确实很努力,但我的努力最终让更多人受益。所以我不觉得这符合「内卷」的定义。
但如果我仅仅只是努力去抢某个名额,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刷 KPI,除了让别人被迫参与竞争,没有产生任何价值,那就是内卷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上了大学后还在内卷?我认为这与他们在高中形成的应试思维不无关系。我希望关注我的读者朋友们也能早早摒弃应试思维,脱离内卷,去做点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接下来是译文引用,与君共勉。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摒弃应试思维 - 保罗•格雷厄姆(硅谷创业教父)》
在这个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领域,人们习惯于通过应试思维来获得成功。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学校。出于意识形态或无知,一些人声称创业公司也是如此。但事实并非如此。创业公司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你只需要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取得成功。创业和其他事情一样,尽管也有一些例外情况,但总的来说,能否获得用户的认可才是创业成败的关键,而用户真正关心的是产品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明白为什么创业者会让创业变得过于复杂,是因为我没有明确意识到一个事实:学校一直在训练我们通过应试思维来获得成功。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我自己!我也在学校中训练出了面对套路化考试的应试思维,直到几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比如,我总是避免去大公司工作。但如果你问我原因,我可能会说因为大公司虚有其表,或者官僚主义盛行,或者就是让人心生厌恶。我从未真正明白,我如此反感大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那里,你只有靠不断揣摩套路化的考核机制才能获得成功。
再比如,有些测试不那么套路化,这也是吸引我投身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当时同样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我竟在不知不觉中摆脱了应试思维。假如应届毕业生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下定决心根除应试思维,这会不会有所帮助呢?这很值得一试。
仅仅是坦诚地讨论这个现象,就有可能改善现状,因为它的危害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它习以为常。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它就像房间里一头显而易见的大象,只是这头大象善于伪装。这个现象由来已久,无处不在。它是长期忽视的结果。没有人刻意让事情变成这样。这不过是学习与分数、竞争和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我一直困惑于两个问题:高中教育与现实脱节,以及创业者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现在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问题竟有着共同的根源,不禁令人震惊。如此重大的认知,如此迟才终于明白,实在难能可贵。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顿悟会带来诸多领域的启发,这次看来也不例外。比如,它表明教育大有改进的空间,而且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同时,它还为所有大公司面临的一个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答案:如何保持初创企业般的活力?我暂且不去探究它的所有影响。我想在此重点讨论的是,这个问题对个人成长有何启示。
坦白说,这意味着许多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某些观念。同时,这也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视角。与其将形形色色的工作简单地划分为有吸引力的或乏味无聊的,倒不如提出一个更加具体的问题,用一种颇有意思的方式加以区分:在某项工作中获得成功,你在多大程度上是靠应试思维?
如果有一种快速识别套路化测试的方法就好了。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答案是肯定的。
测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某个权威推行的测试,另一类则相反。不靠权威推行的测试本质上是非套路化的,因为它们并不用来评判本次检验结果之外的其他事物。比如一场足球比赛,衡量的就只是比赛的结果,而非哪支球队真正更强。这一点可从评论员赛后有时会说「表现更好的球队获胜了」略见一斑。相比之下,权威推行的测试往往别有深意,具有某种指代性。比如一次课堂测验,其目的不仅在于评判你在该次测验中的表现,更在于衡量你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收获。非权威测试天然没有固定套路,而权威推行的测试本应刻意设计得非套路、多样化,但通常并非如此。因此,大致说来,不合理的测试基本上等同于权威推行的测试。
你可能真的想靠应试思维来获胜。我相信确实有人喜欢这样做。但我敢打赌,大多数发现自己在干这种活的人并不喜欢它。他们只是觉得这就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除非你想逃离主流社会,做个嬉皮士式的手艺人。
很多人心照不宣地认为,在一个游戏规则有缺陷的领域工作,这是为了大把赚钱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这种说法在过去或许还算数。20 世纪中叶,经济被寡头垄断,向上爬的唯一出路就是玩他们的游戏。但现在情况已经今非昔比了。如今有很多途径可以靠出色的工作实现财富自由,这也是当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向往成功的原因之一。记得小时候,想赚大钱,要么成为工程师,创造酷炫的产品,要么成为「高管」。而现在,你完全可以靠打造精品来实现致富梦。
随着工作和权威的关系日渐式微,应试思维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这种关系的瓦解是当今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几乎影响到所有的职业领域。创业公司是最鲜明的例子,但在写作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变化。作家不再需要看出版商和编辑的脸色才能吸引读者,现在他们完全可以直接与读者对话。
我越是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心中的乐观情绪就越高涨。这不禁让人想起一种常见的情形:某些东西明明阻碍着我们,但直到它被清除,我们才恍然大悟。眼下这套徒有虚名的考试体系,正在分崩离析。想象一下,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愿意靠应试思维取得成功,并最终选择弃暗投明,局面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那些需要依靠迎合权威才能出人头地的行业,将发现人才变得青黄不接;而那些崇尚脚踏实地的行业,则会吸引最具雄心壮志的后起之秀。伴随应试教育日渐式微,我们的培养模式也将摈弃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窠臼。试想一下,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我们的世界该有多美好?
这不仅是个人需要根除的观念,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旦我们最终廓清谬见、拨乱反正,必将为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而感到无比振奋。
参考
1. [开源+墨墨背单词] 时序记忆行为数据集介绍 ./629426664.html2. 我是如何在本科期间发表顶会论文的?(内含开源代码和数据集) ./54332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