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比如允许持枪,每年造成了大量的枪击案,还有允许吸毒,就更加离谱。还有昂贵的医疗,却一直无法改进。美国民众的需求声音为什么无法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呢?
过年回家的路上闲的没事干,正好看了一本相关的书:《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此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系统性的解释:
个体选票的影响力趋近于零,而分析候选人和相关政策信息的成本很高,与其花大量时间思考该投给谁,不如低成本地满足自己的喜好(意识形态、偏见、对党派的忠诚、情感认同等等)。所以大部分选民会选择理性地胡闹,而不是修正自身的偏见。
而政客的目标是赢得选举而非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客为迎合多数,不得不放大这些偏见。
特殊利益集团(如农业补贴受益者)因政策的利害高度集中,有强烈动机游说;而公众因单个政策损失微小(如每人多纳几美元税)缺乏抵制动力。这种「理性无知」使民主过程偏向少数人利益。
总而言之,选民的系统性认知偏差与政治激励结构相结合,导致民主天然倾向于「感觉良好但实际有害」的政策,形成集体选择的悖论。
为什么人在消费的时候更理性,在参与投票时更不理性:
假设 D 是选民愿意为选择政策A而非政策B所支付的差额,那么投了错误票的预期成本就不是D,而是决定性概率p 乘以D。如果p=0,那么pD=0。我们直观地看到,如果一张选票不能改变政策结果,非理性的价格就是零。这个零成本使理性的胡闹成为一个在政治上意义深远的概念。民主的制度结构使政治非理性成为其最终决策者——选民们——的一个免费品。
既然错误的政治观念是免费的,选民就会消费到他达到“效用的最大满足点”为止,相信任何让自己感觉最好的观念。当他投票时,他无须为了自我形象而放弃其实际效力(practice efficacy),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效力可放弃。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论述,推荐大家阅读:
理性选民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