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如何理解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48 👍 / 5 💬

问题描述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许多人纷纷对此作出评论,说看到短视频也可以涵盖图文的大部分信息的时候,觉得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许多内容生产者纷纷卖掉了自己的公众号,全身心投入到了短视频的内容制作上,对此你怎么看?

“我把做了4年的公众号,卖了200万元” | 浑水观察


被扬叔点赞了,惊喜!我再多转载一点。


我认为输出干货的内容生产者是不会放弃文字与图文的。之前看过一篇博客,分析对比了文字与视频的种种差别:

“视频”是按照固定的速率播放的,因此,【视频的受众】必须【被动地】去适应其播放的速率;相对而言,阅读文字的时候,读者是【主动的】。因为阅读者可以自由且灵活地控制阅读的速率。[1]

当然,或许会有人说,不是还有暂停、快进和快退,甚至现在很多视频网站都能调整播放速度了。

但是,绝大部分人在看视频时,用到这些功能的情况很少。而且即使使用,也很难细致到每一帧。

而阅读文字,则可以精确到每个字/词。

由于这个差别,就会导出很多结论:

更少的思考

观看视频是【被动】的过程——你需要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入】思考。或许有【极少数人】能够在需要思考时立即按【暂停】键;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看视频的。[1]

内容浅薄

前面提到:观看视频的时候【难以深入思考】。
这必然导致:(大多数)视频的制作者会让视频的内容变得更肤浅——这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俺并不是说,内容深刻的视频就绝迹了。深刻的视频还是有的,但比例注定很低。
再来说说极少数深刻的视频:
假设某个视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但即便是爱思考的观众,也只能在【看完之后】才有可能深入思考。这种形式就决定了:哪怕是一部深刻的视频,能引起深思的切入点也是【比较少】的。前面这句话有可能导致误解,俺解释一下:假设某个深刻的视频包含了【很多个】能引发深思的切入点,但因为受众只有在看完之后才能去回味,其中某些切入点可能被遗漏了。
以书籍来对比:
一本思想性深刻的书,可以在每一个篇章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因为阅读是【主动】的过程,读者可以自主控制阅读节奏,碰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可以减低阅读速率或暂停阅读(这就避免了遗漏)。[1]

内容娱乐

为了让大伙儿对“娱乐化”这个概念加深印象,先引用经典的传媒学著作《娱乐至死》一书的章节: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报道悲剧和暴行的新闻节目,在节目结束之前,播音员也会对观众说“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为什么要“再见”?照理说,几分钟的屠杀和灾难报道应该会让我们整整一个月难以入眠,但现在我们却接受了播音员的邀请,因为我们知道“新闻”是不必当真的,是说着玩的。新闻节目的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播音员佼好的容貌和亲切的态度,他们令人愉快的玩笑,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生动活泼的镜头和绚丽夺目的各类广告——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 简单地说,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俺引用这段是想说明:新闻报道充满娱乐化。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娱乐类”的视频才是“娱乐化”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影视类、报道类、访谈类”也充满了娱乐气氛。为啥会这样捏?从“商业动机”入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原因: 1、任何一种媒介,只要足够大众化,就可以跟经济效益挂钩(比如“广告”就是这种场景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2、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感性的人总是【大大超过】理性的人。 3、感性的人更容易沉迷于“娱乐化的媒介”(关于这点,本文下面的章节会谈)   
以上几点就决定了——大众化的媒介必定也是娱乐化的。所以,从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到如今的“网红直播”,都在不断强化【娱乐】的气氛。[1]

浅薄化和娱乐化是不同的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儿,其实不然。   
虽然大部分时候,“浅薄化”和“娱乐化”会同时体现在某个事物,但是总能找到某些反例:
“娱乐”但是“不浅薄”——比如王小波的很多作品都挺搞笑的,但同时也能引发深入的思考(不浅薄)。
“浅薄”但是“不娱乐”——比如某些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文章,很浅薄,而且是用来煽动仇恨的(不娱乐)。

“浅薄化/娱乐化”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说完了“浅薄化/娱乐化”的差异,顺着这个思路再来说说“心理舒适区”。   
关于“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这个概念,在2年前(2015)已经介绍过了,参见《什么是【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它有啥好处?》,此处就不再罗嗦。   
如果你经常看视频,(由于观看时不用深度思考)你的大脑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也就是说:【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看的视频越多,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的时间就越长。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你【越少】离开心理舒适区,你就【越难】离开它。这种现象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针对“心理舒适区”的【成瘾性】。   
更糟糕的是:   
老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会【强化】你的【惰性】。于是你就更加沉迷于观看浅薄化/娱乐化的视频。这就变为某种【恶性循环】(恶性的正反馈)。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你的主观愿望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你的意志力也难以做到(因为惰性已经太强了)

后续的内容我就不转载了,链接已经在参考中给出。

概括一下,视频这种媒介对干货输入输出都不友好,文字依然是干货输入输出的首选媒介。

因此,只要还有人输出干货、还有人学习,那么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就不会结束。

如果这样的时代结束了,那么美丽新世界就不远了。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