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规培期间真的能学到东西吗?我感觉每天都在干实习生的工作,什么都没学到啊,好焦虑。
国内的规培我不太清楚,但医生在美国的规培中能学到的东西确实很有限。
规培五年的医生,仅仅比规培两年的医生多答对 7% 的题目。
有 4% 即将结束规培的外科医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如刚进门一年的实习医生。
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成绩为什么会上不去?》
我刚拿到规培考核*的成绩,正好就来说说它的统计数据。重点讲讲以年为单位划分的平均成绩——也就是说,比较医生在第一年培训、第二年培训等不同阶段的成绩。
*译注:medical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est,相当于美国的规培考核。在美国,不同的专科培训时间不同,通常为 3 至 7 年:内科:3 年;外科:5-7 年;精神科:4 年
我找到了三个数据集。一个是关于需要规培三年的内科住院医师的。另一个是关于需要规培四年的精神科住院医师的。最后一个是关于需要规培五年的外科住院医师的。将各个年份的数据合并,对所有数值做标准化,使所有年份合并后的平均值为 500,标准差为 100。我们得到:
内科(数据是从图表中估算的)
- Y1: 425
- Y2: 500
- Y3: 550
精神科
- Y1: 412
- Y2: 485
- Y3: 534
- Y4: 547
外科
- Y1: 399
- Y2: 493
- Y3: 543
- Y4: 565
- Y5: 570
规培年数最初是相决定个体差异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但它的影响很快变得无关紧要。任意一名一年级(译注:指规培年数,后同。)外科医生比一名二年级外科医生了解更多外科知识的概率仅为 17%。但一名二年级外科医生比一名三年级外科医生了解更多外科知识的概率为 31%,一名四年级外科医生比一名五年级外科医生了解更多外科知识的概率为 48%。可以看到,对于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外科医生来说,这个概率接近五五开。
(此外,有 4% 即将结束规培的外科医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如刚进门一年的实习医生。下次做手术时,好好想想这句话吧)
可见,人们在第一年学得最多,此后每年越学越少。查看所有项目的平均值,发现可以支持刚才的结论:
- Y1 – Y2:+ 81 分
- Y2 - Y3:+ 50 分
- Y3 – Y4:+ 18 分
- Y4 – Y5:+ 5 分
经过标准化缩放的评分掩盖了这些成绩提升的幅度是多么微小。外科考试报告给出了原始的正确百分比,具体如下:
- Y2: 70%
- Y3: 75%
- Y4: 76%
- Y5: 77%
所以这些数字最终会趋于平稳。我认为没有哪种规培会有第六年,即使有,人们不太可能在这一年学到很多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
会不会单纯是天花板效应作祟呢——即医学知识是有限的,学完了就是掌握了?不。我们看到上述规培了五年的外科医生只答对了 77% 的题目,远远称不上全都掌握。我是精神科的,我的成绩报告单上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此外,个体的表现可以将该年级的平均值远远甩开。我认识的一些精神科医生每年的成绩都稳定在 600 大几 / 700 出头。为什么学那么多年也不能让快结束规培的住院医师分数接近这些大佬呢?
是否是最后一年的住院医师不再关心学习——类似于医学界的高年级生综合症?不。无论规培时长如何,每年成绩的变化似乎是相似的。例如,内科住院医师在第三年成绩提高了 50 分,这与精神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情况大致相同,但内科医生只需规培三年,马上就结束规培了,而精神科医生还有一年要熬,外科医生还有两年要熬。
是否是因为规培在第三年就停止教学,住院医师只专注于治疗病人而不再学习?我的经历不支持这个想法。在我们院,每个年级的医生每周参加相同数量的讲座,分配到相同数量的论文和汇报任务。我认为我的情况很典型。
是否是住院医师只能通过具体病例来学习,而在普通医院中常见的病人种类是有限的,所以一旦你学会了常见病例,后面就没了?然后多看书根本没有帮助?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它不可能是正确答案。如果你再看看那个外科表格,你会发现通过具体病例学到的东西(「病人护理」、「临床管理」)和通过书本和讲座学到的东西(「医学知识」、「应用科学」)的进步趋势是相近的。
我无法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但直觉认为,知识包含了从个人经验和不断强化的事情中生长出来的复杂知识树。根据个人智力和对该主题的兴趣,这些知识树可以在不同的高度停止生长。
Anki 之类的间隔重复应用有遗忘曲线[1],这是一个模型,即记忆内容会在一定时间后自然遗忘,直到你再次重复,之后它们会再次被遗忘(速度减缓),依此类推,第 n 次重复后,你将记住它很多年甚至一辈子。
大多数人不会使用间隔重复软件,至少不会持续使用。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会记住那些在日常中得到加强的事实。医生肯定是这样。由于命运的一次意外,我在 2012 年获得了产科学位;五年后,我脑海中该专科的知识大多已经消退,变得模糊起来,这说明图中所示并不完全准确。另一方面,我记得很多关于精神病学的知识,并乐观地认为这足够我 9 月份参加该科目的执照考试。
但在某一专科的大多数住院医师工作时长大致相同,看到的病人种类也差不多——然而他们在考试中的得分却大相径庭。我的猜测是,个人在智力和兴趣上的差异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结果。首先,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记忆力更好,即使六个月没有复习也能回忆起某些东西,而另一些人可能需要每隔两个月复习一次,否则就会忘记。其次,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好学,会阅读大量的期刊文章,潜移默化地复习了他们的知识——而另一些人只在照顾眼前病人时才会想到这些知识。
这个结论还是让我不够满意;我记得一些不确定是否复习过的知识。可能你对某件事感兴趣的程度非常重要。或许还有一个网络效应:举个例子,当你回忆某种抗抑郁药相关知识时,会强化你所有与抗抑郁药相关的知识,因此你的知识网络是否整理得好、作为一个连贯整体发挥作用也至关重要。
最终你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每天学习的新知识量与忘记的旧知识量相同——这就是你的真实水平,决定了你的考试成绩。而在医学领域,考虑到平均住院医师每天的病人数量和学习量,达到这种状态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为什么一定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前段时间我查看了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例如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标准化考试。二年级学生的成绩明显好于一年级学生;显然,要是让十二年级学生来考,成绩会更好。但是,不同年龄段大脑发育程度不一样,无法单纯比较学习时长对结果的具体影响。十二年级学生的大脑比一年级学生的更成熟。Louis Benezet 曾经试验过[2]在七年级之前不教孩子任何数学,之后只需几个月的教学就能让他们达到七年级的水平。要是所有的学习都遵循他试验的结果,那让我们这些学了这么多年的很尴尬啊。
规培考核测试的医生们都有完全成熟的大脑(希望如此),规避了发育程度不同的问题。结论是,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学习的获益越来越少了。这与普通教育有多大关系?我不好说。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panda,校对 Jarrett Ye
原文:Why Do Test Scores Plateau? | Slate Star Codex
作者:Scott Alexander
发布于 2017 年 1 月 13 日
参考
1. 高效学习的间隔重复 ./420105707.html2. 少即是多:为什么学校要少教数学 ./61067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