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工具分享】PDF、图片、公式——阻碍我们知识数字化的敌人终于倒下了,吗?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82 👍 / 33 💬

引言

从第一次我用同济版高等数学的 PDF 制作 Anki 卡片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件让我深深地感到无语的事情:

为什么这些 PDF 复制出来都是一坨?

与收敛数列的性质相比较,可得函数极限的 一些相应的性质. 它们都可以根 据函数极限的定义,运用类似于证明收敛数列性质的方法加以证明. 由于函数极 限 的 定 义 按 自 变 量 的 变 化 过 程 不 同 有 各 种 形 式 ,下 面 仅 以 “ I i m f (x )” 这 种 形 式 为
代表给出关于函数极限性质的一些定理,并就其中的几个给出证明. 至于其他形 式的极限的性质及其证明 ,只要相应地做一些修改即可得出.

本来教材内容就已经是一坨了,我当年给这些教材内容制卡的时候[1],又要在文本处理上再吃一坨。

当我有耐心的时候,制出来的卡是这样的[2]

没耐心的时候是这样的:

摆烂的时候:

而且想要在这种教材里面搜索内容,也是玄学:

复制一看:

的 某 一 去 心 部

这能搜到就有鬼了。

这种糟糕的经历伴随了我大学四年。期间我也尝试了不少其他解决方法。比如

但这些工具要么贵,要么各种卡壳。常常导致我学习一小时,有半小时都在折腾卡壳的地方,极大地降低了我的效率。

我一直在想,就没有什么工具能够完美解决这些问题,不再让我操心?

最近,Thoughts Memo 汉化组(养老院)的朋友告诉我了一个好消息:在 2025 年,这都不是问题了!

Doc2X

我对它的第一眼就让我印象深刻:

你说这是去印刷厂里把原始的 LaTeX 代码偷出来渲染的我都信。

再看看这个公式识别的效果:

f\left( x\right)  = {\mathrm{e}}^{\lambda x}\left\lbrack  {{P}_{l}\cos {\omega x} + {Q}_{n}\sin {\omega x}}\right\rbrack \\ = {\mathrm{e}}^{\lambda x}\left\lbrack  {{P}_{l}\frac{{\mathrm{e}}^{\omega \mathrm{{xi}}} + {\mathrm{e}}^{-\omega \mathrm{{xi}}}}{2} + {Q}_{n}\frac{{\mathrm{e}}^{\omega \mathrm{{xi}}} - {\mathrm{e}}^{-\omega \mathrm{{xi}}}}{2\mathrm{i}}}\right\rbrack \\ = \left( {\frac{{P}_{l}}{2} + \frac{{Q}_{n}}{2\mathrm{i}}}\right) {\mathrm{e}}^{\left( {\lambda  + \omega \mathrm{i}}\right) x} + \left( {\frac{{P}_{l}}{2} - \frac{{Q}_{n}}{2\mathrm{i}}}\right) {\mathrm{e}}^{\left( {\lambda  - \omega \mathrm{i}}\right) x} \\  = P\left( x\right) {\mathrm{e}}^{\left( {\lambda  + \omega \mathrm{i}}\right) x} + \bar{P}\left( x\right) {\mathrm{e}}^{\left( {\lambda  - \omega \mathrm{i}}\right) x},

我甚至觉得它眼神比我好。

再试试我自己的草稿纸(我自己都看不懂了现在),意外地还行:

而且 Doc2X 还接入了 DeepSeek-v3,哪里不会点哪里,省得我再去复制到其他 LLM 那里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你不是早毕业了,还在看同济版高数?没有其他活了吗?

有的,而且还是个好活:

做算法难免要经常看学术论文,而现在论文实在太多了,哪怕是挑着看,也要花不少时间。Doc2X 这个对照翻译直接让我看得飞快。

除了看论文,我业余还会做做教育研究,看点教育相关的书,回答教育问题。怎么高效地查找自己看过的内容,也让我头疼了很久。我之前会用 Calibre 管理电子书,但是搜索的时候有可能会记错关键词,导致老是找不到我看过的片段。Doc2X 的这个 AI 回答引用就相当于一个高级的模糊搜索,不仅能够根据原文内容回答,还可以帮我定位到对应的页面,省去不少检索资料的时间:

总结

不得不感慨技术升级是如此之快,六年前我还在练习打字速度,给 LaTeX 公式设置各种快捷输入[3],搞各种奇技淫巧,现在我只需要动动手指,把要处理的文件拖到 Doc2X 就完事了。

但是,工具在变得越来越好用的同时,使用工具和不用工具的人之间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是否使用间隔重复,就能拉开 20% 以上的差距[4]。各种 AI 导师也层出不穷。可是,现在已经 2025 年了,真正知道这些工具,并在日常学习中使用它们的人,又有多少呢?

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

之后我会发布一些相关译文,讨论这个问题。

敬请期待。


恰个饭:

Doc2X

通过这个链接,或使用邀请码(SYLTI8)注册,可以增加我的会员时长和页面解析额度~


参考

1. Anki+Markdown/Word,这样自学很扎实! ./84712668.html
2. 高树是什么树?可以吃吗?大学牌组第一弹——「高等数学」 ./71560512.html
3. 电脑端如何快速输入数学符号? ./48313836.html
4. anki是否被神化了? ./3630356580.html

专栏:学委叶哥的随笔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