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国家网信办「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重拳出击,严打造谣传谣行为,常州市委网信办通过线下辟谣联络点、志愿宣传队等创新形式,打通辟谣「最后一公里」。
「微波炉加热致癌」「5G 基站辐射致病」等谣言在朋友圈反复横跳,「酸碱体质养生 」「偏方治百病」等伪科学试图收割智商税 —— 是时候用你的专业知识来一场硬核辟谣了。
不管你是生物医学专家、材料工程生,还是社科达人、IT 极客,你的专业领域知识,可以打脸哪个谣言?分享你的辟谣经历或科普干货,一起为清朗网络「叠 buff 」吧。
【奖励说明】
本提问由「知乎城市常州、常州市委网信办」联合发起,欢迎你用文字、图片的形式与我们分享,回答需与提问内容关联,且回答字数在 150 字以上,即有机会获得奖品,我们为大家设立了三个奖项:
一等奖:1 名,奖品为「 100 元现金红包 」 价值 100 元
二等奖:2 名,奖品为「 50 元现金红包」 价值 50 元
三等奖:10 名,奖品为「 10 元现金红包 」 价值 10 元
截止在 6 月 15 日下午 1 点前,根据回答点赞数量排名和内容质量等维度综合评定。
【特别说明】
1、我们倡导原创认真的答题精神,如回答涉及非原创内容,请获取合法授权后转载。
2、参与回答本问题,代表你授权知乎城市-常州可在二次传播中使用你的回答内容。
【审核要求】
奖品数量有限,对内容质量进行监督评定是否符合瓜分奖品的要求;
回答应为原创内容,诋毁/涉及AI /搬运/抄袭他人内容/字数不达标机器帐号回答/恶意灌水回答/无关联回答等存在违法违规情形的均无资格参加本活动,或者一经发现存在上述情况,将被取消领取奖品资格;
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也不是教育学专业,但我在本科期间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长期记忆、遗忘曲线、间隔重复等概念展开的。
在这个领域中,流传最广泛的谣言,就是艾宾浩斯记忆法/记忆周期了。实际上艾宾浩斯并未发明/发现任何记忆法/记忆周期。之前辟谣过好几次,这里汇总一下我之前调研过的材料。
谣言
关于艾宾浩斯的谣传在中文互联网上已经延续了二十几年甚至十几年,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误以为这套记忆周期是艾宾浩斯发明的。比如著名中文网络百科全书就有这么一个词条:

然后参考资料是一个古早软件公司的宣传广告:

网络资料已经荒唐如此,让我更加惊讶的是,居然还有出版的科学书籍在大肆宣传艾宾浩斯记忆法:


这些杜撰的信息又重新喂给 AI,然后制造出更多的谣言:

事实
艾宾浩斯在他的记忆研究中提出的是遗忘曲线,而不是什么记忆周期。艾宾浩斯自己记忆了多组无意义音节拼接成的单词,然后在不同间隔时间后分别复习,再次完全记住相较于第一次记忆所节省的时间。这些间隔分别为 0.33 小时、1 小时、8.8 小时、24 小时、24 小时、6 天、31 天。

看似和网上流传的 5 分钟、30 分钟、12 小时、1 天、2 天、4 天、7 天、15 天非常接近,但含义却完全不同——艾宾浩斯实际上做了 163 组双重测试(首次记忆+再次记忆),这些实验被分为 7 组,再次记忆与首次记忆之间分别相隔 0.33 小时、1 小时、8.8 小时、24 小时、24 小时、6 天、31 天。所以这些复习间隔并不是连续的!

其实想想也就能明白,艾宾浩斯是通过这一组实验绘制的遗忘曲线,应当保证每个时间间隔后再次记忆不受干扰。如果艾宾浩斯是连续按照这个复习周期记忆,那他的遗忘曲线应该长成下面这个样子:

而不是这个样子:

总而言之,艾宾浩斯并没有在他的专著中提出什么记忆方法,他仅仅是在研究记忆与遗忘的规律。
补充资料
艾宾浩斯的专著 Über das Gedächtnis(《论记忆》)德文原文:

来源:Deutsches Textarchiv – Ebbinghaus, Hermann: Über das Gedächtnis. Leipzig, 1885.
英文版就是从这个原版过来的。
关于《记忆心理学》一书的夹带私货

这本书将艾宾浩斯列为作者,实则有很多内容并非出自艾宾浩斯之手。


这两本书,连目录都对不上!
《记忆力心理学》的介绍里甚至没有提原版书的名字,这已经让我很奇怪了。没想到内容更是私货满满。自己瞎编了一个复习方法,然后冠上艾宾浩斯之名。
当然,可能会有读者朋友问,会不会你找错原版书了?其实翻译的是另外一本?
那我建议看看下面两张内容对比:


讨论科学实验的时候,总算是不敢夹带私货,改为直译原文了是吧。我真的服。
以上内容来自我的合集:
艾宾浩斯记忆法打假合集 - 收藏夹 - 知乎我的科研工作:
Thoughts Memo:KDD'22 | 墨墨背单词:基于时序模型与最优控制的记忆算法 [AI+教育]Thoughts Memo:IEEE TKDE 2023 | 墨墨背单词:通过捕捉记忆动态,优化间隔重复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