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根据ChatGPT官网中的测试对话,在进行prompt设计之后,ChatGPT可以逐步地诱导提问者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交互式问答的形式可以取代传统的应试刷题的教育形式吗?
看你是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自学者,和大语言模型交流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补充学习。但作为一名学习系统设计者,交互问答式的学习模式是无法撑起整个学习系统的。
我认为,能够在近期取代传统的应试刷题的,可能是更加智能的应试刷题系统。相比对话式交互,它更可靠,也更易于实现。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对话式交互:AI 在教育应用中的一个迷人的分心点》
硬编码教学解释也许感觉枯燥,工作量大,也不像能从零生成回答的人工智能那般「酷炫」——但至少它并非空中楼阁。这是一个务实的解决方案,能让你腾出手来,关注人工智能系统中那些同样至关重要的其他组成部分。
许多尝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却未获成功的人,往往过于聚焦于「解释」这一环节,而忽视了为学习过程搭建认知脚手架、进行引导以及整体管理。在构建解释型人工智能上,很容易陷入缘木求鱼的境地。
你或许会迷恋于让 AI 与学生展开对话式交互的构想,随后便迷失在盘根错节的复杂性之中。你费尽心力解决了部分问题,足以做出一个看起来很酷的演示,然而距离现实中可行的自主学习方案依然遥不可及。
其实,对话甚至并非必要环节。你完全可以将教学解释硬编码成若干小块知识点,在最恰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并且,你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来闭合反馈回路——无论如何,学生终究是需要练习解题的。(学生的「反馈」就是他们解题的正确与否。)
当然,硬编码教学解释也许感觉枯燥,工作量大,也不像能从零生成回答的人工智能那般「酷炫」——但至少它并非空中楼阁。这是一个务实的解决方案,能让你腾出手来,关注人工智能系统中那些同样至关重要的其他组成部分。
那么,其他重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呢?以下是我随手拈来的几个例子:
- 在进行了「最小有效剂量」的讲解之后,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切换到主动解题模式。学生应从简单的例子入手,然后逐步攀登难度阶梯,确保覆盖所有在未来测验中可能合理预期他们掌握的题型。
- 测验应该高频进行且覆盖广泛,系统应根据学生的错题,为他们分派个性化的补习任务。
- 学生应按照个性化的、基于掌握程度的学习路径推进课程,只有当他们(作为个体而非仅仅是群体平均水平)确实掌握了前置知识点后,系统才向其呈现新的学习主题。
- 学生掌握一个主题后,应采用「间隔重复」定期回顾,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复习方法,旨在将已学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
-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系统不应降低当前学习任务的成功标准(例如,直接给出提示)。相反,系统应致力于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以确保他们在下一次尝试时能够完全独立地达标。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exp,校对 Jarrett Ye
作者:Justin Skycak (@justinskycak)
发布于 2024 年 6 月 28 日
原文:Conversational Dialogue is a Fascinating Distraction for AI in Education - Justin Skyc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