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认知学徒制在建构主义中是如何被理解的?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27 👍 / 1 💬

问题描述


根据我对认知学徒制还有建构主义的浅薄理解,认知学徒制这个概念是受到情境学习启发,而情境学习的教育哲学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要获取知识,你必须通过经验、互动和反思主动构建它;你无法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要教授某样东西,你不能仅仅通过灌输——你必须促进这种主动构建。

情境学习认为,学习不应仅仅被理解为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更应该看作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参与度逐渐增加、身份逐步转变的过程,而这个共同体也会因他们的加入而发生改变。知识和技能的意义深植于其应用的情境中。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学习,效果远胜于脱离实际的抽象学习

认知学徒制正契合了上述观点,将这些理论原则转化为教学实践。顾名思义,认知学徒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传统手工艺学徒制(如木匠、铁匠)的形式,但目标是传授认知技能(如数学、阅读、写作),掌握这些技能中的隐性知识。

认知学徒制主要有三个核心要素:

在认知学徒制中,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告知「事实」或「公式」。他们通过观察专家(老师)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然后亲自尝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型。知识是在「做」和「反思」中被主动建构起来的。

简而言之,如果说建构主义是「学习应该如何发生」的教育哲学,那么认知学徒制就是「我们如何设计教学来实现这种学习」的一套实践方法论。

参考资料

情境学习 - Lave and Wenger - 知乎认知学徒制 - 知乎你无法教授他们尚未准备好理解的知识 - 知乎在线学徒制 - 知乎


参考

1. 认知脚手架 ./457666825.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