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第一个问题我不懂,因为我大学的时候学校的软工项目合作我都挺积极的,经常和另外一个队员合作把四个人的项目给包了,其他人帮忙抄作业写报告就行了。毕竟这种项目算是学校课程里为数不多的实战了,对个人能力提升还算有点用处。
第二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学习效率高的前提是你得学。集体学习分工合作不就是把学习机会交给别人吗?那当然效率低。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第八章 有效练习的迷思与现实》
|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效果上却要打折扣
职场中的专业人士采用团队协作,是因为复杂项目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能共同完成,有些工作量一个人一辈子都做不完,涉及的专业技能更非个人所能全面掌握。这时候就需要组建团队,每个成员专精特定领域,通过合理分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
专业场景下的分工合作是为了最大化团队的产出。这种策略乍一看很适合应用到课堂。全班高效产出等于每个学生都学得好?事实截然相反,课堂分工会稀释学习效果,也就意味着最小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最大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确保他们亲自参与每个学习环节。分工合作则完全是这种做法的对立面,每个学生只钻研自己负责的部分。对于其他内容,他们只是走马观花,甚至完全跳过。理想情况下,每个学生只学到了零碎的知识。最差的情况则演变成一个学生做完了所有功课,而其他组员什么也没学到。
Anderson, Reder, & Simon (1998) 总结道:
⠀⠀⠀「激进建构主义者推荐了单人完成的学习任务,现在却转向了小组学习。……虽然人在职场,需要锻炼社交能力,但不是所有工作所需的技能都需要通过与人社交来掌握……把复杂任务拆解成独立模块,分别训练更为可取,因为可以降低认知负担,从而腾出更多脑力用于深入学习。
⠀⠀⠀……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人类绩效提升专家组在评估报告中指出,……『成功证明合作学习优于个体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反而已经发现了一些由合作学习引起的不良影响,包括『搭便车』(free rider)、『傻瓜效应』(sucker,即降低努力以避免被搭便车)、『地位差异』(status differential,即能力较低的团队成员失去社会地位并降低努力)以及『结伙效应』(ganging up,即引导团队努力绕过任务的预期目标)[Salomon & Globerson, 1989]。
⠀⠀⠀NRC 关于合作学习的评估报告指出,尽管大量研究显示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法在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但令人担忧的是,大量教师的指导性文章往往刻意弱化该教学法的实施难点,将其渲染成包治百病的教育良方。实践中,合作学习常被滥用,既缺乏结构化教学设计,也缺少教学脚本……据报告,一些学生采取的做法是跨课程分工,小组成员在某个课程中完全承担了某项目的所有工作,而另一成员则负责不同课程的任务。显然,这不是合作学习的预期成果,但如果缺乏对学习情境的周密实施和教学设计,这种情况必然会出现。」
诚然,趣味性、协作性的小组活动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缓解高强度刻意练习带来的心理压力上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这类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提升学业表现,其作用更类似于「润滑剂」,通过降低刻意练习过程中的心理阻力,间接促进学习进程。刻意练习才可以直接提升学习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