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 SMPY)的带注释全文文献目录,该研究是一项针对高智商青年的纵向研究。
SMPY(数学早慧青年研究)是一项长期进行的、针对顶尖数学天赋或高智商青年的纵向研究,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它一直在持续追踪高智商队列。该研究为筛选极度聪慧儿童的相关因素与预测效力提供了规模最大、也最具体的研究成果,并为资优教育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由于该研究已持续四十余年,与 SMPY 相关的文献资料变得难以寻觅;许多早期论文仅在早已绝版的书籍中发表,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另一些论文虽已数字化且更易获取,但前提是你必须已经知道它们的存在。在这些障碍之下,SMPY 信息的传播广度和使用程度,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正逐步梳理所有 SMPY 的引用文献,并制作成全文电子版在网上分享,偶尔还会附上一些评注。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简称 SMPY;官网主页)是一项由 Julian Stanley 创立的、针对高智商学生的纵向「人才搜寻」研究。它尤其关注在初中阶段就在 SAT 数学部分(SAT-M)取得高分的数学天才(目标是筛选出万里挑一的人才)。该研究发源于马里兰州地区,现已扩展至美国大部分地区。SMPY 不仅研究这些早慧青年,还资助他们参与高级课程和接受加速教育,这些项目通常与其大本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举办。
相较于「特曼研究」(Terman study)等其他研究,SMPY 的优势在于:
- 其队列样本规模异常庞大,且测量指标极为全面。
- 参与者天赋异禀,这得益于一项「高天花板」测试(即 SAT-M,其难度之高,以至于绝大多数高中生即便学完高中数学并备考后,也无法达到满分)。
- 通过标准化测试对绝大多数学生进行无偏见筛选(这与那些依赖个人主动加入门萨[1]等组织,或由儿童精神病医生[2]推荐的研究形成对比)。
- 能够进行长期追踪,从而将人生发展成就与早年测试结果及兴趣联系起来。
该研究自 1971 年启动以来,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包括:
- 参与者取得了极高水平的成就,验证了智商测试的预测效力。
- 证伪了所谓的「门槛假说」,该假说声称智商一旦超过 130 等较低门槛,便不再具有任何预测价值。
- 揭示了数学能力方差上存在的系统性性别差异,导致顶尖水平中男性比例偏高;同时,在职业兴趣和工作生活平衡方面也存在性别差异,这导致了即便能力相近,男女在职业选择和成功水平上也有所不同。
- 在数学/语言能力上的「倾向性」对后续专业领域和职业生涯的影响。
- 证明了「人才搜寻」模型及高天花板标准化测试模式是可推广的。
- 证明了对资优青年进行「加速教育」是一种有效策略,既能产生积极效果,又不会对其造成心理伤害(以往资优教育界的传统观念认为,加速教育会阻碍学生的情感与社交发展,最终适得其反,因此主张这类学生应留在同龄班级中)。
尽管一些近期的 SMPY 论文激起了巨大反响,但大多数 SMPY 相关文献都晦涩难懂、散落各处,或发表于几十年前的著作中,并且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文献目录来提供这些文献的介绍和便捷的获取途径。或许正是因为难以接触到这些一手研究论文,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涌现出了大量的综述或评论性文章,这反而进一步把水搅浑了。在下文中,我将尽力按时间顺序,提供与 SMPY 相关的文献全文,并附上原文摘要(若有)或我的简要总结,同时提供一些额外信息,例如一篇论文的多个版本或发表情况。
缺失文献
- 《智力超常青年公报》(ITYB;SMPY 每年发行十期的通讯)的档案
- 「大学预科通讯」的档案;目前仅有一期可寻,来自北德克萨斯大学数字档案
- 向斯宾塞基金会提交的年度报告:SMPY(全部缺失),SVGY(第 1 期,第 5 期及之后缺失)
参考文献来源
- 维基百科
- SMPY 网站:
- 谷歌学术:SMPY 或「数学早慧青年研究」或「语言早慧青年研究」-Python -「面向对象」
- 《对高天赋儿童的激进加速教育:关于提前三年或更早从高中毕业的高天赋年轻人的国际研究附注书目》,Gross & van Vliet 2003
1950
Stanley 1951
《关于对极端常模群体施行的标准化测试的有效性》,Julian C. Stanley 1951 (SMPY; 类似研究):
大多数标准化测试的出版商都推荐其用于多个年级。指导手册中通常会建议一些与主流学校类型(如高中)相对应的便捷分组。更有相当数量的测试被推荐用于更广泛的年龄段,在智力量表中尤其如此。因此,奥的斯快速评分心理能力测试(Gamma Test)据推测从 9 年级到 16 年级(大学四年级)都同样适用,而《加州心理成熟度测试》高级版则指定用于 9 年级至成年人。
Thurstone 发现,「一项测试的因子构成会随着施测人群的年龄和所受教育的不同而改变」(14, p. 43)。常识也早已告诉我们,用有时限的儿童测试来评估成年人,其得出的智商分数与用于五年级学生的意义或许并不相同……
[关于不同群体的测试结果]
……为了让测试更好卖,相当多的作者会推荐将其用于低于或高于其初始设计标准的年级。这就引发了关于因子构成变化和难度水平的问题。举例来说,为了说明某个测试对其设计者建议的最低年级而言难度过高,笔者随意选取了《纳尔逊-丹尼阅读测试》(大学和高中版),因其有可用数据。研究发现,该测试对于一所新英格兰地区公立男女同校高中里一个典型九年级班级(161 名学生)的后一半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合适。在分析过程中,甚至得到了几个负的信度系数。本文简要讨论了这一统计异常现象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
1970
Keating & Stanley 1972
《为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天才少年采取的非常规措施》,Daniel P. Keating, Julian C. Stanley 1972 (SMPY; 类似研究):
如果一个初中生懂的数学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初听之下似乎有些夸张,但并非如此。
根据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七、八年级及刚入学的九年级学生进行的初步研究,很明显,相当数量的这些孩子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EEB)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数学部分(SAT-M)和数学一级专项测试(M-I)中取得了极高的分数,其成绩往往可能比他们的数学老师还要高。
[讨论 SMPY 第一年的测试结果:SAT-M 分数分布、年级/年龄与性别失衡、两个加速教育案例研究以及首期数学丰富课程。]
Stanley 1973
《加速智力超常青年的教育进程》,Stanley 1973:
本文主张,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学能和成就测试,对于在低龄阶段发现数学和语言推理方面的卓越天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审视「数学与科学早慧青年研究」(SMSPY)[3] 项目前两年的成果可以发现,对于那些渴望进步的年轻人而言,大幅度的教育加速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可取。文中提倡跳级、选修大学课程、参加特殊课程以及提前入读大学等方式。这些方法实施简单、成本低廉,且能作为常规学校教育的补充。SMSPY 的研究人员不赞成通常为智力超常儿童推荐的、在原年级内进行的非加速式「丰富教学」。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引用大量 SMPY 的研究,旨在对该项目的核心假设与发现进行启发性的概述。
Hogan Et Al 1974
《语言天才青年研究:致斯宾塞基金会的第二份年度报告(1973-09-01–1974-09-01)》,Hogan et al 1974:
本文报告了一个旨在识别与促进青春期早期语言天才的持续性项目的第二年数据。项目将家长与教师对初中学生的提名,以及学生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V)中的语言成绩作为主要评估工具。总体来看,参与丰富课程的学生群体表现出聪明、社交洞察力强和富有创造潜力的特点。其中,男生性格内向、偏好理论、社交拘谨;而女生则外向、注重行动、善于交际。文中对数学天才与语言天才的青少年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暑期丰富课程的特色,包括创意写作课(要求课外阅读、写作练习,以及诗歌、小说和戏剧体裁的研讨会)、社会科学课(大学一年级水平的人类学),以及评估程序(包括对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改善程度的测试)。文中还描述了项目活动,如:信息传播、个人与教育及大学课程的咨询、学生通讯、为期六个月的学生教育状况追踪调查,以及一项关于形式运算能力早慧与智力关系的研究。最后,报告总结了项目取得的成就并规划了未来目标。
[SVGY 提交给斯宾塞基金会的第 2、3、4 份年度报告可在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上查阅,但我找不到第 1 份,后续报告也未在网上提及——Durden 1979 的文章暗示 SVGY 以「约翰·霍普金斯语言天才青年项目」(PVGY)的形式一直运作到 1980 年左右,因此理应有 1976-1980 年的报告。但另一方面,该文也指出 PVGY 是在「1978 年秋季才启动的」。SVGY 存在年度报告,意味着同样由斯宾塞基金会初期资助的 SMPY 也应有年度报告,但我未曾见过。ERIC 有第 7 份报告的条目但无全文,不过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与马来亚大学图书馆的目录显示,它们藏有源自 ERIC 的缩微胶片副本,这表明 ERIC 过去可能确实公开发行过该报告的副本。]
Stanley Et Al 1974
《数学天赋:发现、描述与发展》,Stanley 编辑,1974 (ISBN 0-8018-1585-1):文集。
- 前言
- 「智力早慧」,Julian C. Stanley
-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Daniel P. Keating
- 「促进数学早慧青年的教育发展」,Lynn H. Fox
- 「数学与科学早慧中的性别差异」,Helen S. Astin
- 「评早慧项目」,Anne Anastasi
- 「一项旨在培养早慧成就的数学课程」,Lynn H. Fox
- 「数学早慧男孩的个性特征」,Daniel S. Weiss, Richard J. Haier, & Daniel P. Keating
- 「数学与科学早慧青年的价值观与职业兴趣」,Lynn H. Fox & Susanne A. Denham
- 「数学早慧男孩在大学课堂中的行为」,Daniel P. Keating, Stanley J. Wiegand, & Lynn H. Fox
- 「结语」,编者们
Hogan & Garvey 1975
《语言天才青年研究:致斯宾塞基金会的第三份年度报告(1974-09-01–1975-09-01)》,Hogan & Garvey 1975:
本文报告了一个旨在识别与促进青春期早期人文学科早慧的项目第三年的研究发现。该项目聚焦于那些对复杂的社会、道德及政治问题表现出早熟的关注和推理能力的学生。文中描述了项目组在定义人文学科早慧方面的尝试,以及筛选 1975 年 120 名「人才选拔优胜者」所用的程序。报告概述了暑期社会科学与创意写作丰富课程的内容,并提供了对课程本身及参与者筛选程序的评估结果。此外,还讨论了项目的学生咨询与信息传播工作。报告指出,人文学科的早慧现象不仅存在于语言天才学生中,也同样见于数理天才学生。据称,该项目的成果之一是为培养人文学科早慧人才开发了一套成功的课程体系。附录包含多项研究,主题如下:数理与语言天赋差异的人格(原文如此)意义;语言天才儿童政治推理能力的发展;人文学科早慧与一般智力的关系;以及一项人文学科天才丰富课程的评估。
Keating 1975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Keating 1975:
[回顾了测试结果、SAT 分数、学校喜好量表、人格量表、职业兴趣、出生顺序效应(长子女有轻微优势)、父母背景,以及对 SAT-M 与 SAT-V 成绩倾向性的初步研究。]
Solano & George 1975
《大学课程:促进智力超常学生发展的一种方法》,Solano & George 1975:
本研究对「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识别出的 2,021 名学业天才学生进行了一项追踪调查,旨在评估大学课程在促进智力超常的初高中学生教育发展方面的有效性。在向符合资格的学生提供建议时,研究考虑了大学课程相较于加速教育的优势、学生参与大学课程项目的要求以及大学的注册流程。在收回的 1,510 份大学信息问卷中,有 83 名学生修读了大学课程。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在大学课程中的平均绩点(GPA)为 3.57(四分制),并且 SMPY 的学生在大学课堂中极少遇到社交困难。
《天才儿童季刊》1976
《天才儿童季刊》(Gifted Child Quarterly)的一期特刊(第 20 卷第 3 期,1976 年 9 月)聚焦于 SMPY 项目:
Stanley 1976a
《数学推理能力卓越的青年:SMPY 的加速教育法》,Stanley 1976a:编者按。
George 1976
《为数学天才加速数学教学》,George 1976:
为了满足高水平数学推理能力学生的需求,我们设立了在常规教学时间之外进行的、快节奏的全国性数学课程。最初两个试点项目的结果表明,四年半的微积分预备课程内容可以在大约 120 个小时内教授完毕。这些课程凸显了按能力分班(同质分组)的重要性。课程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几点:通过有适当难度的数学测试筛选出合格的学生、学生的自愿参与,以及对家庭作业的认真完成。这些项目的成功促使其他学区也采纳了此模式。本文探讨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以及快节奏数学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Solano & George 1976
《大学课程与天才学生的教育促进》,Solano & George 1976: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一直鼓励数学早慧的初中生修读大学课程。要获得资格,学生在七或八年级时,其美国大学理事会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数学部分(SAT-M)成绩需至少达到 550 分,同时,语言部分(SAT-V)成绩最好不低于 400 分。课程应计入正式学分,最好在暑期修读,且内容应与学生天赋较高的领域相关。许多高校已表现出愿意甚至渴望录取这些有才华的年轻学生。他们获得的学分可以暂时存档,供日后升入大学时使用。在过去五年中,131 名 SMPY 的青少年共修读了 277 门大学课程,总体平均绩点(GPA)为 3.59(4 分代表 A,3 分代表 B)。女生修读的课程数量少于男生,GPA 也略低。对这些学生而言,社区大学的课程难度远低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这些青少年在大学课堂中几乎没有遇到社交或情感上的困难。作为对比,一个由年龄大得多的高中生组成的参照组,他们修读的是夜间大学课程,其表现远不及 SMPY 的学生(GPA 分别为 3.02 和 3.59)。这可能归因于 SMPY 在筛选学生时,对能力和在大学课堂学习的动机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Stanley 1976b
《SMPY 在其推动教育加速的前七年中的基本理念》,Stanley 1976b:简要总结。
Stanley 1976c
《数学与科学领域的天才学生》,Stanley 1976c:
本文作者断言,对于国家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天才学生,我们所需要做的远比目前学校所做的要多。他在文章中描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以及该项目为年轻参与者们所取得的成就。
Fox 1976a
《性别差异:对学业天才项目规划的启示》,Fox 1976a:简要总结。
Cohn 1976
《为天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科学课程》,Cohn 1976(摘要来自 ERIC 版本):
本文报告了由「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和「智力超常儿童研究小组」共同开发的,旨在为极具天赋的初中学生提供加速和个性化的科学与数学课程的方法。文中列举了加速教育的实例,如允许学生在标准课程序列中学习更高级的课程、修读大学先修课程、参加课外的大学水平特殊课程,或通过 SMPY 的「牛津-剑桥导师制」接受辅导。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科学天赋极高的学生而言,多大强度的实验操作是必要的?文末提供了获取更多信息的渠道。
Hogan & Garvey 1976
《语言天才青年研究:致斯宾塞基金会的第四份年度报告(1975-09-01–1976-09-01)》,Hogan & Garvey 1976:
本文呈现的是一个关注青少年人文学科天才(定义为能对复杂的社会、道德及政治问题进行深刻且出色推理的能力)项目的第四份年度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在咨询服务、研究生培养及研究活动等领域的工作。文中解释了削减咨询服务的决定,原因是员工时间利用效率不高且服务对象数量有限。在研究生培养部分,描述了两名教育管理专业学生的研究论文,二者均与学业表现的预测相关。报告总结了已开展的研究活动,并规划了未来工作,包括:数据分析与论文撰写、信息传播、为天才青少年举办的写作研讨会、关于人文学科推理能力非认知决定因素定义的研究、天才儿童未来生产力指标分析,以及撰写一本关于整个项目的专著。附录部分包含一份该研究在 1972-1976 年间发表的 17 篇出版物的书目、论文摘要,以及四篇论文的独立摘要,其主题分别为:青春期早期的数理天赋、语言天赋与人文学科才能、人文学科才能的培养,以及语言天才儿童法律推理能力的发展。文中还收录了 Joseph Adelson 的一篇文章,题为「关于人文学科才能论文的讨论」。
Fox 1976b
《数学早慧:男生还是女生?》,Fox 1976b:
本文报告了一项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比较了数学天才初中生中男女性别的出现率及特征,并提出了鼓励女性参与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建议。研究解释道,「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识别出的具有杰出数学推理能力的男性数量显著多于女性,同时还注意到高天赋女生在态度上的差异(例如,她们更看重社会价值,且主动寻求数学体验的意愿较低)。据报告,一个专为女生设立的加速班在提升女生的数学成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结论认为,所观察到的性别差异可能源于生理基础,也可能归因于环境因素,例如数学天才女生获得的父母鼓励较少。
Fox 1976c
《改变天才女孩的行为与态度》,Fox 1976c:
本研究以 26 名天才七年级女生为对象,探讨了一个实验性的暑期数学加速项目对她们日后选修数学课程行为的影响。课程设计旨在提供社交激励,方法包括:聘请女教师及助教作为榜样、采用非正式的课堂结构、组织小组学习和个性化教学、强调合作性活动,以及重点探讨如何运用数学解决社会问题。经过为期三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得出结论: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改变天才女生的选课行为,但职业兴趣似乎更难受到影响。
Smith 1976
《我的计算机入门》/《14岁获得学士学位》,Smith 1976:
《智力超常青年公报》(ITYB)几乎每一期都会刊登一篇由初中、高中或大学生撰写的文章。下文转载了其中两篇。Daniel W. Smith 当时是一名八年级学生。Kathleen Marie Montour 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莫霍克族印第安人,当时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名 19 岁的大四学生。她于 1976 年 5 月 21 日,在 20 岁零三个月时获得了心理学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目前,Montour 女士正在马萨诸塞州梅德福市的塔夫茨大学攻读人类发展专业的研究生。
Montour 1976
《Merrill Kenneth Wolf:14 岁获得学士学位》,Montour 1976:
1945 年 9 月,来自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 Merrill Kenneth Wolf 从耶鲁学院获得了音乐专业的文学学士学位,当时他年仅十四岁(他出生于 1931 年 8 月 28 日,刚过完十四岁生日),这很可能使他成为有史以来获得该学位的最年轻的美国人。由于耶鲁大学在二战期间实行特殊的加速学制,Wolf 在不到常规学年数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学位要求。
Keating Et Al 1976
《智力天赋:研究与发展》,Keating 编辑,1976 (ISBN 0-8018-1743-9):该文集记录了人才选拔的早期成果、将天才学生加速送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取得的即时成功、参与者的整体身心健康状况,以及 SMPY 项目为解决其顶尖数学得分者中男性比例过高问题所做的未成功尝试。
- 前言
- 智力天赋的识别与测量
- 「利用测试发现天赋」,Julian C. Stanley
- 「发现数理早慧」,Daniel P. Keating
- 「识别与项目规划:模型与方法」,Lynn H. Fox
- 「在全州范围内识别数学天赋」,William C. George & Cecilia H. Solano
- 「智力早慧的皮亚杰研究路径」,Daniel P. Keating
- 促进智力天赋发展的项目
- 「为数学天才设计的课程实验」,William C. George & Susanne A. Denham
- 「由大学教授为四至十二年级学生讲授的特殊快速数学课程」,Julian C. Stanley
- 「语言天才青年:选拔与描述」,Peter V. McGinn
- 「数学早慧领域的性别差异:弥合差距」,Lynn H. Fox
- 「教育工作者对数学天才男孩的刻板印象」,Richard J. Haier & Cecilia H. Solano
- 智力天赋的心理学
- 「数学早慧男孩与女孩的非智力相关因素概览」,Richard J. Haier & Susanne A. Denham
- 「青春期男孩与女孩的职业兴趣」,Lynn H. Fox, Sara R. Pasternak, and Nancy L. Peiser
- 「数学早慧男孩的创造潜力」,Daniel P. Keating
- 「天才青年的价值观」,Lynn H. Fox
- 「价值观档案的随机与非随机研究」,Joan A. W. Linsenmeier
- 评论与讨论
- 「超越特曼的历史性一步」,Ellis Batten Page
- 「社会视角下的 SMPY」,Carl E. Bereiter
- 「综合讨论」 [Page, Bereiter et al]
Solano 1976
《教师与学生对天才男女生的刻板印象》,Solano 1976:
本研究旨在探讨普通学生和教师对天才儿童所持有的刻板印象。研究结果显示,天才男孩受到同龄人的积极评价,而天才女孩则相当不受欢迎。研究收集了熟悉天才学生的教育者以及与这类学生没有亲身接触的教育者的态度。研究发现,教育者对天才男孩普遍存在一种负面刻板印象,但这种印象在实际接触后会减弱;相反,他们对天才女孩持有一种积极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印象在与她们共事后便会消失。研究利用有关天才儿童的大学课程作为干预手段,以改变教育者的态度。结果显示,教师对天才男孩的态度有了显著改善,而对天才女孩的态度仅有轻微改观,这表明关于天才女孩的普适性信息并不能产生与亲身接触同等的效果。
[亦见 Haier & Solano 1976。]
Stanley 1976c
《对智力超常青年的关注:其起源与演变》,Stanley 1976c:
[简述历史上对神童与天才的关注:Francis Galton、Alfred Binet、Leta Stetter Hollingworth、Lewis Terman、SMPY]
Stanley 1976d
《杰出青年:提升其教育的质量与速度》,Stanley 1976d:
本文为 1976 年 9 月 3 日于华盛顿特区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发表的演讲。
文中详述了「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的三个阶段(寻找七、八年级的数学天才;研究他们;在教育上帮助他们),并指出了教育加速相对于丰富教学的优越性。研究认为,在为 SMPY 甄别天才学生方面,标准化智力测试的结果不如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数学部分的成绩有效。文中描述了四种类型的丰富教学(应付式学习、不相关的学术内容、文化熏陶、相关的学术内容),并将其与学术加速进行对比。文中以一名 11 岁半男孩为例,他通过在高中毕业前就读大学而在教育上获得了帮助。文章强调,教育体系需要具备灵活性,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加速途径(如跳级、修读大学学分课程等)。
George 1977
《家长的支持——时间与精力》,George 1977:
(经特别许可,转载自《智力超常青年公报》第 3 卷第 10 期,1977 年 7 月)
[给 SMPY 学生家长的建议:培养天才儿童可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应提前规划,并尝试与当地学校系统友好合作,协商加速教育事宜;学习触摸打字对 SMPY 的学生很有帮助。]
Stanley 1977
《数学天赋的研究与促进》,Stanley 1977:
本文以关于普遍能力与特殊能力、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的简要讨论作为引言,进而探讨数学天才学生的教育问题。论文第二部分描述了「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所举办的年度数学人才选拔活动。第三部分则详述了 SMPY 为数学天才提供的特殊教育支持,包括项目的基本构成、快节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其他教育途径(如跳级、非全日制大学学习、考取学分、提前入读大学、四年内完成大学学业、以及跳过学士学位直接深造)。论文第四部分通过两个案例,展示了入选学生在该项目中的成长历程。最后一部分总结了 SMPY 在数学早慧青年教育问题上的立场。
Stanley 1977b
《从书中看 SMPY 的故事》,Stanley 1977b:简要介绍了已出版的 SMPY 系列文集:《数学天赋》、《智力天赋》及《天才与创造力》。
Stanley Et Al 1977
《天才与创造力:五十年的回顾》,Stanley et al 编辑,1977 (ISBN 080181975X):文集 (Davis 1979 书评):
-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在推动教育加速的前五年中的基本理念》,Julian C. Stanley: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于 1971 年 9 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启动,获得了斯宾塞基金会为期五年的资助。该项目由心理学教授 Julian C. Stanley 领导,其团队致力于寻找高效方法,以促进在数学推理方面表现卓越的青年的教育发展。为此,首要任务当然是识别并深入了解这些青年。在 SMPY 的最初五年里,项目为马里兰州,特别是大巴尔的摩地区的数学天才(尤其是七、八年级学生)提供了大量服务。这使得 SMPY 团队得以发展和完善一套原则、技术与实践,用以改善当地及其他地区智力超常学生的教育。SMPY 的基本理念并未在报告其实质性成果的两本著作中完全展现。因此,有必要清晰地阐述这一理念,以便所有考虑采纳 SMPY 实践的人士都能审视其背后的假设。本章节便是首次尝试,旨在明确阐述指导 SMPY 各项活动的观点。 - 《性别差异:对学业天才项目规划的启示》,Lynn H. Fox:
关于天才儿童的研究通常忽略了性别差异,然而在过去,天才女性的成就远不及男性。本文回顾了与天才儿童教育规划相关的、在智力能力、成就、价值观和兴趣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提前入读幼儿园或一年级以及提前入读大学,对天才男女生似乎都很有价值。然而,在初中阶段,数学和科学领域的跳级、学科加速和大学先修课程,对天才男孩比女孩更为有效。按能力分班的数学加速项目在某些课堂环境中能同时促进天才男女生的成就,但在其他环境中则不然。两性在数学等学科上学业成功的差异,部分源于童年和青春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减少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应能提升男女在众多领域的创造力与成就。对儿童进行早期识别并为家长提供咨询至关重要。职业教育和早期规划干预对天才女孩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帮助天才学生,特别是女生,成为更勇于进行智力冒险的人。 - 《特曼纪念研讨会后的即席综合讨论》,J. W. Getzels 编辑
Stanley Et Al 1978
《教育项目与智力神童》,Stanley et al 编辑,1978 (作为《天才与创造力》一书的「补充」):
- 撰稿人 (vi)
- 「背景介绍」,William C. George (pg3)
- 促进智力天赋发展的项目
2. 「一项在全州范围内发现与指导天才学生的项目」,Marshall P. Sanborn (pg7) 3. 「加利福尼亚州的天才儿童教育」,Elizabeth I. Kearney & Jane S. Brockie (pg18) 4. 「以独立项目形式提供个性化丰富教学」,Larry Finch & Cecilia H. Solano (pg29) 5. 「北卡罗来纳州州长学校:一项为天才或有才华的高中生举办的暑期项目」,James L. Bray (pg34) 6. 「新泽西州天才儿童协会周六工作坊」,Albert J. Pra Sisto (pg38) - 高度早慧者:他们有多成功?
7. 「引言」,Julian C. Stanley (pg48) 8. 「查特顿与伽罗瓦:英年早逝的早慧天才」,Kathleen Montour (pg49) 9. 「成功与悲剧:维纳与西迪斯」,Kathleen Montour (pg52) 10. 「菲利帕·杜克·斯凯勒」,Kathleen Montour (pg54) 11. 「两位童年时曾是著名知识竞赛选手的男士」,Kathleen Montour (pg55) 12. 「Merrill Kenneth Wolf:14 岁获得学士学位」,Kathleen Montour (pg57) 13. 「SMPY 项目关于神童的其他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时代》周刊 1977
「为智商 150 的头脑准备的饕餮盛宴」,《时代》周刊,0040781X,1977年6月6日,第109卷,第23期:
Paul Dietz,一个戴着金属丝边眼镜的清瘦青年,热爱各类战争游戏——从二战排级战斗到「龙与地下城」。他说:「我喜欢回顾历史上指挥官们所犯的错误,这是一种智力锻炼。」Colin Camerer 对战斗的兴趣则更为直接,他将自己的主要关切列为「商业与权力」。他补充道:「总要有人来做决策,坦白说,我希望身在其中。」相比之下,Eugene Stark 的策略则更为低调:「我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尽可能正常。如果你到处宣扬自己是个怪人,那别人就会把你当怪人看。」
测试奇迹。这三名学生之所以可能被一些人视为有点古怪,是因为他们上周刚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年仅 17 岁。他们三人的智商都超过 150。而且,这三人——连同另外五名早慧的大四学生——在 12 或 13 岁时就被发现是数学奇才,能做出像从未学过代数却在代数考试中取得高分这样的壮举。
他们的毕业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个独特项目——「数学早慧青年研究」——的里程碑。该项目由 58 岁的心理学教授 Julian Stanley 于 1971 年创办。他仍记得自己在佐治亚州公立学校读书时的无聊,因此决定「把这些孩子从同样的经历中解救出来」。身为统计学家的 Stanley 在巴尔的摩地区寻找 12 至 13 岁、已展露数学潜质的儿童。他让他们参加通常为高中毕业生准备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结果:一组七名男孩的得分远超 700 分(满分 800),这一成绩在 18 岁男性中也仅有 5% 能达到。除了 Dietz、Camerer 和 Stark,这项测试还识别出另外两名今年从约翰·霍普金斯毕业的数学天才——18 岁的 Michael Kotschenreuther 和 19 岁的 Robert Addison。Stanley 还帮助他通过测试发现的其他年轻数学奇才进入了其他大学,其中包括 15 岁的 Eric Jablow,他今年成为纽约布鲁克林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毕业生。
随着 Stanley 的项目声名鹊起,成百上千的七年级学生从越来越广的地区涌来,参加他的测试,并体验 Stanley 所说的「一场教育加速机会的饕餮盛宴」。一些住在附近的学生,由父母接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参加每周六两小时的特别辅导班。在仅比他们年长几岁的其他神童的辅导下,这些天才学生如今飞速地学习高等代数和几何。另一些学生则直接跳级,还有一些将参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特别暑期课程。
「我们没有任何固定的项目,」Stanley 说,他招收的学生如今总数约 500 人。「如果你有天赋又有动力,我们会帮你做任何适合你的事。」Stanley 表示,这种加速的目的是「让有数学天赋的青年能将他们最具创造力的年华奉献给研究。」他补充道:「这世上很多人只担心能力低下的人,总得有人来关心天才。」
稳定的内向者。Stanley 的一大憾事是,出于至今仍有争议的原因,很少有女孩能在数学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时代》,3 月 14 日)。那些有资格参加特别辅导班的女孩往往会中途退出,她们对项目中的男孩怀有「近乎厌恶的情感」,他说,因为女孩们认为这些男孩在社交上不成熟。他坚称,到目前为止,男孩们似乎没什么情绪问题。「科学家是稳定的内向者,」Stanley 说。「他们不那么冲动,倾向于理性行事。」此外,他补充道,「经验已经证明」,有数学天赋的男孩对女孩产生兴趣的时间要晚得多。「这在提前入学项目中是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它给了他们更多时间学习。」他赞许地说。
Stanley 的五位约翰·霍普金斯门徒似乎对他们的事业过于专注。他们的业余阅读多为数学和科学书籍,夹杂一些科幻小说作为调剂。最爱的爱好不出所料,是国际象棋和桥牌。不过,Stark 和 Camerer 似乎也对非科学的消遣感兴趣——Stark 喜欢垒球和用长号吹奏拉格泰姆音乐,Camerer 则热衷于新闻业,他一直在为马里兰州大洋城的一份免费周报《海滨拾贝》(Beachcomber)撰写关于时尚和钓鱼的文章。
展望未来,这几位约翰·霍普金斯的神童大多规划了高强度的研究生涯,他们将分别前往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中三人——Dietz、Stark 和 Kotschenreuther——已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奖学金,这是每年为前沿研究颁发的著名资助。Stanley 愿意为他们所有人下注——当然,是用概率论——赌他们能做出「原创性贡献」。
Stanley 1985c
《六位高度加速教育的天才学生在研究生院表现如何?》,Stanley 1985c:
本文报告了六位极为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的追踪信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神话被这六位年轻加速教育者所取得的卓越成功彻底驳斥。[Colin Camerer、Eric Robert Jablow、Michael Thomas Kotschenreuther、Paul Frederick Dietz、Eugene William Stark、Mark Tollef Jacobson]
Albert 1978
《关于天赋、家庭影响与卓越成就的观察与建议》,Albert 1978:
本文的灵感来源于「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文中围绕这类天才青年可能的职业发展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也适用于任何天才青年。第一个问题是:他们是会成为能力出众但创造力平平的成年人(许多天才儿童的归宿),还是会成为「世界级」的、声名显赫的成年人(极少数天才儿童能达到的高度)?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目前对天才青年和杰出成年人的早期家庭背景的了解,是否足以预测他们未来的职业轨迹?
Cohn 1978
《1976 年人才选拔赛中得分最高的三分之一参赛者的认知特征》,Cohn 1978:
经特别许可转载自《智力超常青年公报》(ITYB)。
1976 年人才选拔赛的初步结果表明,在参加第一轮筛选的七年级数学尖子生中,无论男女,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数学和语言推理早慧(George & Cohn, 1977)。初步筛选程序包括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数学(SAT-M)和语言(SAT-V)两个部分。我们采用第二轮筛选,旨在从 873 名参赛者中甄别出那些最能从 SMPY 的即时干预中获益,从而获得教育加速机会的青少年……最初的 873 名参赛者中有近 33% 被选入所谓的「复试组」,他们代表了全国同龄人中数学才能最顶尖的 1%。在受邀返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园参加为期一天的高水平复试的 286 名学生中,97%(除了 6 名男生和 2 名女生)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来更全面地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态度和兴趣。复试组中,男女比例从初选时的约 1.39:1 上升至 2.09:1。
……在那些最初为高年级青少年设计的、有难度的专项认知能力测试中,1976 年人才选拔赛中排名前三分之一的七年级参赛者表现出了相当的早慧。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在没有上过代数课的情况下,就已经在代数 I 方面展现出很高甚至顶尖的能力……
Mills 1978
《性别角色与智力能力是否相关?》,Mills 1978:
经特别许可转载自《智力超常青年公报》第 3 卷第 10 期,1977 年 7 月。
……诸如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1974)等新的测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审视个体在人格发展和性别角色上的差异如何与智力功能相关联,从而将重点放在两性间的相似性上——这与过去强调两性对立的做法恰好相反。
笔者已着手进行一项研究,旨在探究人格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将采用两个主要的青少年样本。第一个样本包含 278 名男女学生,他们参加了 1976 年 12 月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举办的数学人才选拔赛,并受邀回来参加进一步的测试。为了进行比较并提高研究的普适性,我们还从当地两所初中随机抽取了第二个样本,包含约 200 名「普通」能力的男女学生。
……在大学生样本中我们发现,大约 60% 的人具有符合刻板印象的性别角色认同。这意味着,40% 的人拥有平衡的人格风格,其特点是在表达型和工具型特质上发展均衡。在数学人才选拔组中,大约 45% 的人具有刻板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别角色认同,而 55% 的人则发展均衡。但有趣的是,拥有平衡人格风格的女孩比例更高。在男生中,50% 具有刻板的性别角色认同,50% 则发展均衡。而在女生中,约 32% 具有刻板的性别角色认同(其中约半数表现为刻板的男性化认同,即跨性别认同),68% 则发展均衡。这与一个假设相符,即某种程度的跨性别认同或工具性特质的发展,与女孩的数学推理能力有关。……
Stanley 1978a
《教育不加速:一场国际性的悲剧》,Stanley 1978a:
本文是 Stanley 博士于 1977 年 8 月 2 日在旧金山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天才儿童大会上受邀演讲的更新版本。
……许多才华横溢、渴望在学业上加速前进的年轻人,却遭到了父母、教育者或心理学家的阻挠。美国在这方面是严重的违规者,但我从个人观察中得知,在其他一些国家,情况甚至更糟。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可怕的希腊神话:普罗克汝斯忒斯强迫他的客人躺在一张过长或过短的床上,如果床太长,他就把客人拉长;如果床太短,他就把客人的腿砍掉一部分。这种「年龄-年级」的僵化同步,就是一种普罗克汝斯忒斯式的解决方案,并得到了除少数人之外所有人的认同。……
Stanley 1978b
《激进加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近期的教育创新》,Stanley 1978b:
[本文基于 1977 年 9 月 20 日在华盛顿特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友会上的一次非正式谈话] 六年来,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一直在马里兰州乃至更广的范围内,寻找那些在数学上具有卓越推理能力的初中生。今晚,我将与各位简要谈谈其中几位最杰出的年轻男女,以展示他们能够轻易达到、却通常被剥夺的教育成就。
Stanley & George 1978
《我们六岁了:不断壮大的 SMPY:数学早慧青年研究 [SMPY]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tanley & George 1978:
首次正式追踪调查:「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的第六年,是比过去五年更活跃、更多产、更成功的十二个月。截至 1977 年 6 月,参与 SMPY 1972 年 3 月数学与科学人才选拔的 450 名参赛者,几乎全部从高中毕业,或在未完成高中的情况下已成为全日制大学生。……[问卷结果:科学/数学竞赛参与情况、大学毕业生与所获荣誉、媒体报道、SMPY 的咨询工作与导师招募、第四届人才选拔计划、一项化学与物理的丰富课程实验,以及更多关于 SMPY 的媒体报道。]
Cohn 1979
「寻找科学天赋青年?」,Cohn 1979:
[文章描述了「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项目初期筛选科学天赋人才的过程;之后项目将重点重新聚焦于纯数学领域;引人注目的是,SMPY 的学生们对化学几乎毫无兴趣,对物理学的兴趣也寥寥无几;记述了 1978 年的物理化学夏令营;强调了在筛选人才时将职业兴趣与偏好纳入考量的重要性。]
Durden 1979
「天才教育项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语言天赋青少年项目」,Durden 1979: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需要采取负责任的教育方法,为我国语言天赋优异的青少年提供与数学特长生相媲美的挑战……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语言天赋青少年项目(PVGY)于 1978 年秋季启动,其设立的部分原因正是为了改善这一困境。项目第一年的成果令人鼓舞,不仅为在全国推广语言天赋青少年教育提供了可行的策略,也指出了美国的人文教育亟需一场彻底的革新——这场革新即便不从更早阶段开始,也应从中学阶段着手。
项目的组建:霍普金斯大学的三个院系参与了 PVGY 的组建——写作研讨会、古典学系和德语系。项目最初设定的首要教学目标是,为初中阶段的语言天赋青少年提供一个在大学环境中锤炼写作技巧的机会。因此,所选课程均直接服务于此定位,包括:写作技巧、现代应用中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第二学期为神话学),以及德语入门。每门课程都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常规本科课程水平相当,PVGY 学生的学业表现也依据大学标准进行评估……这些测试[SAT-V/标准书面英语考试(TSWE)]在学生七年级时进行;SAT-V 成绩不低于 430 分且TSWE 成绩不低于 35 分,是录取的最低标准。
……PVGY 的目标:霍普金斯语言天赋青少年项目并不试图教授创造力。尽管项目确实鼓励想象力和独立思考,但 PVGY 的五个主要目标都非常务实。项目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足以激发其内在语言潜能的语言环境;为语言天赋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运用基础;培养各类语言才能的发展;通过讲授词源学、神话学、外语和文学,让有天赋的孩子有机会熟悉语言传统;以及允许符合条件的年轻学生修读大学水平的课程。这些目标不仅面向未来的作家和诗人,也同样适用于任何希望在个人和职业生涯中提升沟通的精确性与准确性的年轻人。
为了具体衡量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语言天赋青少年项目(PVGY)第一学年的学术成败,在第二学期末,学生们参加了大学理事会提供的相关考试。写作技巧课两个班的 20 名学生参加了大学学业水平测试(CLEP)的英语写作综合考试(多项选择题),并完成了一道由导师设计的论述题。论文由导师主观评分,评分标准参照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大二学生在完成《当代美国文学》课程后应达到的水平——该课程是写作研讨会要求所有专业学生在学习高阶课程前必须修读的基础读写课。评分采用 1-10 分制(10 分为满分),5 分为「合格」。在 20 名学生中,12 人得分高于 5 分(分数在 6-8 分之间),3 人低于 5 分(最低 4 分,另有 2 人为 4.5 分),4 人获得 5 分。在 CLEP 考试中,学生成绩从最高 647 分到最低 448 分不等。在这 20 名学生中,6 人的分数在 448 到 500 分之间(相当于参加此项考试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中的第 50 百分位),7 人在 500 到 600 分之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学生中的第 86 百分位),另有 7 人在 601 到 647 分之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学生中的第 93 百分位)。
……PVGY 的第一年本质上是一个实验阶段,旨在检验项目理念的可行性。实验从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首先,它揭示了美国社会迫切需要对语言天赋青少年给予更多关注。此外,PVGY 的实践也让我们了解到,在为这类特殊教学培训教师时必须掌握哪些知识。
……结论:1979 年秋,PVGY 开启了第二学年。除了再次开设德语、写作技巧以及现代应用中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入门课程外,学生们还选择了德语和写作技巧的进阶课程,以及一门新增的拉丁语言课程。显然,PVGY 已在美国教育界引发了共鸣。迄今为止,来自国内外的专业评价都极其正面。众多教育工作者显然愿意投身于重建美国语言技能基础的事业中。我们希望,霍普金斯语言天赋青少年项目能为这场复兴运动提供一个具体的典范,从而不仅帮助语言天赋学生,更能为所有学生树立标准——毕竟,精准的沟通能力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PVGY 项目似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某个时间点停止运营,并可能被整合进了 CTY 项目,因为据报道 CTY 的写作课程中也提供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教学。]
Eisenberg & George 1979
「提前进入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经验;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Eisenberg & George 1979:
本文探讨了缩短天才学生完成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总时长所带来的影响。一项针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项目中此类学业加速学生的表现研究表明,大多数提前入学的学生学业优异,且未遭遇严重的情感及社交适应困难。
George & Stanley 1979
「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George & Stanley 1979:本文是发表于《天才儿童季刊》的一篇关于 SMPY 的标准性总结与宣传文章。
Fox 1979
「女性与数学:早期干预项目对高中选课及态度的影响。最终报告」,Fox 1979:
本研究旨在调查若干干预项目在提升女性参与数学学习方面的有效性。这些项目包括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设的两个班级(一个全女生数学加速班和一个女生职业认知班),以及四个以「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为蓝本、在学区内实施的项目。研究对象均为数学能力远超平均水平的学生。分析内容包括:考察这些项目对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微积分预科、微积分、化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等课程计划的影响。研究同时评估了项目对数学学习加速相关变量的影响,以及项目内部的成员流失率。对于在学区加速班就读的学生,研究评估了他们的学业成绩,以探究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费内马-谢尔曼数学态度量表》来衡量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并对部分态度测量结果与相关因素(如学业加速、职业目标、生活方式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发现是:为数学天赋优异者设立的特殊项目,确实对女生的选课行为、未来规划及志向抱负产生影响。
Fox & Pyryt 1979
「天才青少年的指导」,Fox & Pyryt 1979
George 1979
「人才搜寻概念:一种识别智力超常者的策略」,George 1979:
本文基于「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项目前五次人才搜寻所获得的实证依据,阐述了「人才搜寻」概念作为一种有效的智力超常者识别策略的理论基础及其成功实践。在通过特定能力领域的测试识别出有天赋的学生后,各学区层面也相应推出了系统性的课程规划,这进一步证明了该模式的实用性。文章还讨论了与识别相关的效率和效能问题,涉及成本、预测效度和可行性等方面。
George Et Al 1979
《教育资优生:加速与丰富》,ed George et al 1979 (ISBN 0801822602):文集。
- 「加速与丰富:为进一步研究划定基线」,Cohn 1979
- 「教育丰富对比加速:文献综述」,Daurio 1979 [此文可能是 ‘Daurio, S. P. 「教育丰富对比加速。『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报告。」(1977).’ 的一个后期版本]
- 「智力超常青少年的教育加速:由不同专业背景人士进行的长期讨论」;Sanford J. Cohn, William C. George, and Julian C. Stanley, 编辑
Laycock 1979
《天才儿童》,Laycock 1979,书中包含对 SMPY 的简短描述(第 52-54 页),以及对一位女性 SMPY 成员「Lisa Skarp」的详细介绍(第 21-24 页),描述了她的早年童年、加入 SMPY 的经历以及成功的教育加速过程。
Mills 1979
「青少年智力能力与性别角色相关的人格关联」,Mills 1979:
最近的一项研究阐明了人格变量与智力能力对于男女生而言的相互关联性。
……鉴于青春期是性别角色尤为凸显的时期,本研究选择了来自两个不同群体的七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组是参加了 1976 年 12 月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举办的数学人才搜寻的半决赛选手(188 名男性,90 名女性)。
……在本研究中,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1. 伯恩性别角色量表(BSRI)(Bern, 1974),该量表可以从行为特质(如:有同情心、顺从、有进取心、自给自足)的角度独立测量「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以及 2. 加州心理量表(Gough, 1952)中的女性化分量表(Fe),该量表被认为是测量一个从极端男性化一端到极端女性化另一端的单维、两极特质。此外,SMPY 或天才组还接受了奥尔波特-弗农-林赛价值观研究测试,该测试报告了持续存在的性别差异。
……在公立学校对照组中,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女孩的数学分数与男性化变量之间、男孩的语言分数与女性化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在该组中,BSRI 的女性化分数与男孩的语言分数呈正相关,而 BSRI 的男性化分数与女孩的数学分数呈正相关。此外,BSRI 上的「成熟度」因子(包含了九个原始的男性化项目)与公立学校女孩的数学分数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该因子与女孩的语言分数也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换言之,该因子上那些非常积极但也具「工具性」的特征,与这些女孩的整体智力变量密切相关。……
Stanley & George 1979
「教育的未来」,Stanley & George 1979 (致《科学》杂志的信)
1980
Albert 1980
「天赋异禀的男孩及其父母」,Albert 1980 (后续研究: Albert 1994):
为了探索一些可能与取得卓越成就相关的早期经历和家庭变量,我们建立了一个认知与人格发展的模型,并对两组天赋异禀的男孩及其家庭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本报告将探讨这两组天赋异禀的男孩及其家庭之间的早期异同。研究方法:这是一项针对两个健康、天赋异禀的男孩及其家庭样本的纵向研究。一组由 26 名在 Julian Stanley (1974, 1977) 举办的 1976 年数学人才搜寻中得分最高的男孩组成;第二组是居住在南加州的 26 名男孩,他们仅根据 IQ 达到或高于 150 来筛选。
……研究纳入的因素包括父母及祖父母的教育程度、父母及研究对象的出生顺序、研究对象及父母的创造潜力,以及研究对象的认知天赋。
- 两个样本的(父母)都受过良好教育,其接受的正规教育程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两个样本的出生顺序与资优儿童文献中的预期相符,彼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 尽管两个样本的筛选时间相隔一年,地点相隔一个大陆,且依据截然不同的测试表现,但这两组认知天赋优异的男孩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我们曾预期他们会在瓦拉赫-科根测试的图形分测验和 BIC 测试的数学/科学分测验上表现更好,而高智商样本会在语言和艺术/写作分测验上表现显著更优。然而,样本间的差异微乎其微,且不具统计学显著性。这些结果至少表明,根据标准工具的测量,这两个样本都是由在艺术/写作和数学/科学领域极具天赋的认知超常男孩组成。其次,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了与卓越天赋相伴的多功能性。……表 1 显示,两组天赋异禀男孩的父母本身也极具创造力。两组父母的表现都优于杜克大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父母们明确表现出比他们孩子更高的创造潜力。其中,高智商男孩的父母拥有所有人中最高的创造力得分。
……我们相信,本研究和 Milgram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天赋和创造天赋彼此之间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是同一复杂、多方面能力的体现。因此,家庭内部在认知和创造力上存在高度相似性,这一点不应让我们感到惊讶。
Becker 1980
「一组数学能力出众的青少年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的数学应用和自然科学阅读测试与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上的表现对比」,Becker 1980:
1977 年 2 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项目在其人才搜寻中首次使用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题库中的两项测试:数学应用(ACT-M)和自然科学阅读(ACT-NS)测试。此外,还对 1976-77 年度由 SMPY 举办的数学人才搜寻中得分最高的 278 名参赛者进行了差异化能力测试(DAT)题库中的三项测试以及一项代数 I 成就测试。
……从以上讨论中可以明显看出几点。首先,对于这群比常规 ACT 考生年龄小四到五岁的数学天才学生来说,ACT 的数学应用和自然科学阅读测试具有足够的难度上限和下限。ACT 的数学应用测试与 SAT-M 以及代数 I 成就测试都有很好的相关性。一项因素分析将这三项测试归为一个数学因子,这对 SMPY 人才搜寻组中的男女生都适用。自然科学阅读测试与 SAT-V 高度相关,并且在两性的语言推理因子中与 SAT-V 分在一组。ACT-NS 也与数学测量指标相关,这表明它除了主要的语言部分外,可能还有一个计算或数学推理的组成部分。
SMPY 将继续使用 SAT-M 作为在已知的、在标准化成就测验(如爱荷华基本技能测验)数学部分得分位于全国前 3% 的中大西洋地区七年级学生中进行数学人才搜寻的初步筛选工具。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SAT-M 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低于 ACT-M。然而,ACT-M 对于进一步研究 SAT-M 的高分者(例如,得分在 500 分及以上,略高于高三男生申请大学者的平均水平)可能非常有用。对于这个能力出众的群体,ACT-NS 是一个很好的科学能力基础筛选测试。之后可以进行更侧重学科内容的测试,例如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的《教育进步系列测验》(STEP)科学部分的第一级。计划对 SAT 和 ACT 测试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Benbow 1980
「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事实还是假象?」,Benbow 1980:
一项针对 9927 名智力超常的初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在数学推理能力(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数学部分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对男生有利。我们的数据反驳了「不同的课程选择导致了观察到的数学能力性别差异」这一假说,但支持「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被环境影响所放大」的假说。
Benbow & Stanley 1980
「智力超常学生:家庭背景概况」,Benbow & Stanley 1980:
本文将描述根据 SMPY 1976 年 12 月人才搜寻参与者完成的问卷分析所汇编的家庭背景概况。这次人才搜寻的地理范围比前三次更广,覆盖了中大西洋地区,包括马里兰州及宾夕法尼亚州、特拉华州、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周边地区。[同胞分布;父母教育与选择性婚配;亲子教育/SAT 相关性;父亲职业] ……1976 年人才搜寻中 873 名能力出众的参与者(多数为七年级学生)来自这样的家庭:平均而言,父母健在且受过良好教育。父亲的职业地位往往较高。家庭规模相对较大(即平均拥有超过三个孩子,而非当时全国平均的 1.7 个)。家庭规模或同胞排行与学生能力之间没有强相关性。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父亲的职业地位与测得的能力倾向有关;这些关系对男孩而言更强。父亲的教育水平与其子女能力的相关性高于母亲的教育水平。最后,对于男女生而言,SAT-M 分数与父母教育水平和父亲职业地位的关联性比 SAT-V 分数更紧密。
Fox Et Al 1980
《女性与数学迷思》,ed Fox et al 1980 (ISBN 0801823617):文集。
- 「早慧数学才能发展中的性别差异」,Fox & Cohn:
1972 年,「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项目开始搜寻具有高度数学推理能力的人才。尽管目标人群和选拔程序有所变化,但人才搜寻至今仍在继续。本章回顾了 1972、1973、1974、1976、1978 和 1979 年人才搜寻的结果,尤其侧重于性别差异。文中分析了 1972、1973 和 1974 年参与者的可用追踪数据,特别是与性别角色认同和加速学习意愿相关的数据。此外,还描述了通过为男女混合和同性别群体开设特殊加速班来促进数学早慧成就的尝试。 - 「一项针对数学天赋女生的加速干预项目」,Brody & Fox
1973 年夏,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展了一项旨在提升天赋女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干预项目。该项目为 26 名七年级女生开设了代数 I 课程,并特别关注了女孩们的社交需求、提供女性榜样、进行职业认知培训,并强调数学的社会应用。为了评估项目效果,研究选取了未参与该项目的男女生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1977 年,当这些学生完成十一年级时,对照组的男生与女生之间、以及实验组的女生与对照组的女生之间,在数学学习加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实验组的女生与对照组的男生之间则无显著差异。文章探讨了不同的价值观、职业兴趣和所受鼓励等因素,作为导致选课行为性别差异的可能原因。
McClain & Durden 1980
「霍普金斯为语言天赋青少年开设的德语课:第一年」,McClain & Durden 1980:
在 1978-79 学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德语系开设了一门德语入门课程,作为霍普金斯语言天赋青少年项目(PVGY)的一部分。PVGY 于 1978 年秋由写作研讨会、德语系和古典学系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起。关于该德语课程的通知曾刊登在 1979 年秋季的《德语教学实践》[Unterrichtspraxis] 杂志上。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现在能够更详细地报告我们的项目情况。
……因为我们所有的孩子都积极性很高,而且尽管能力水平不同,他们彼此相处融洽,所以我们能够在不影响士气的情况下激发课堂上的竞争精神。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使用团队式学习情境……从他们对「魔王」及其他德国文学作品的反应来看,我们得出结论,语言天赋优异的青少年很可能在八年级,甚至更早,就能够掌握一些进行文学分析所必需的更实用的技能,从而避免在日后发展中,当他们本应更专注于文学文本提出的更复杂问题时,才去学习这些技能。
……第一年和第二年的 PVGY 德语班都进展顺利。我们的满足感之一是,感觉至少实现了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美国学术团体协会(MLA/ACLS)工作组为本专业提出的一些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让青少年有机会在最佳年龄学习一门外语。同样令人满意的是,我们意识到通过为八年级学生提供大学水平的课程,我们正在鼓励中学与学院及大学之间更紧密的合作。我们的项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项合作的努力。它的成功使我们相信,通过汇集资源,学校和学院能够比任何一方独立行动更有效地完成培养人才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国家现在对人才的需求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
Mezynski & Stanley 1980
「面向高中生的大学先修课程(AP)导向微积分」,Mezynski & Stanley 1980:
我们开设了一门补充性的微积分课程,旨在让能力出众的学生有机会在高中阶段就学完相当于大学两个学期微积分的课程。研究抽样了两个不同的学生群体:班级 I 成员的平均年龄为 14.9 岁,而班级 II 成员的平均年龄为 16.7 岁。班级 I 的成员比班级 II 的成员有更多接受快节奏数学教学的先前经验。两个班级在课程结束时都参加了大学理事会的 AP 微积分 BC 级考试。AP 考试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大学水平的微积分。文中还讨论了建立类似项目的考虑因素。
Stanley 1980a
「论天才教育」,Stanley 1980a:
本文探讨了当前关于如何改善智力超常青少年教育的思考。出于几个原因,「智力超常」(intellectually talented)这个术语似乎比更常用的「天才」(gifted)更可取。在本文中,我只考虑那些使一些学生在学校这一广阔背景下尤其具有可教性的特定已发展能力……
[标准化测试的使用;加速和丰富式教育(如 SMPY 的加速数学暑期班)的益处]
Stanley 1980b
「操控重要的教育变量」,Stanley 1980b:
九年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的工作人员已经发现了数千名在数学推理方面表现极其出色的青少年,他们主要是七年级学生。SMPY 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帮助这些学生在数学及相关学科上,以远超通常允许或鼓励的速度和质量进行学习。其工作被作为一个范例,展示了作者认为教育心理学家应积极攻克的重要问题。文中描述了 SMPY 的四-D 模型,该模型强调对那些能力出众且渴望快速前进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加速。
House 1981
「为数学天才迈出的一小步」,House 1981:
在明尼苏达州,最近一个项目表明,通过适度的安排,就可以满足某些数学天赋学生的某些需求。该项目的成果对其他地方的数学教育者具有启示意义。
……MTYMP 提供了三个特殊的快节奏数学班,两个在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都会区,一个在德卢斯。这些班级仿照了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所提供的类似加速班(参见 Stanley, Keating and Fox, 1974; Keating, 1976)。SMPY 是近代针对数学天赋青少年最广泛的项目,而 MTYMP 则是对 SMPY 班级的首次复制。
Fox 1981
「学业优异者的识别」,Fox 1981:
识别学业优异者曾使用过多种标准,例如普通智力和创造力测试的分数、教师推荐以及标准化成就测试的分数。作者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并推荐了一种由 J. C. Stanley (1976) 开发的识别过程,该过程通过关注在高级学科内容测试中表现异常优异的儿童,将早慧等同于学业天赋。文章讨论了以此过程为起点,然后辅以进一步的诊断性测试、临床方法和学生作品评估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将这些程序用于弱势群体时,比其他程序发现了更多的学业优异学生。
Stanley 1981
「SAT 对聪慧的七、八年级学生的预测价值」,Stanley 1981,《国际学校期刊》(ISSN: 0264-7281),1981年,第39页:
在 1978 年 1 月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中,首次出现了不止少数的 12 和 13 岁的考生。他们是该年龄段 2000 名天才学生中的一部分。通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项目主任 Julian Stanley 的努力,这些学生或许能够以允许他们按自身节奏发展的速度在学校加速学习,并在他们准备好时进入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SMPY 的人才搜寻项目,其主要评估工具是 SAT 数学分数,自 1971 年以来已从巴尔的摩地区扩展到包括许多其他州的学生。海外的数学教师将会欢迎这种用于识别年轻数学天才的简单程序。
Bartkovich & Mezynski 1981
「为天才初中生开设的快节奏微积分预科数学:两个近期的 SMPY 项目」,Bartkovich & Mezynski 1981:
……在 1978 年和 1979 年的夏天,由 SMPY 主办的数学班主要面向七年级年龄(12 或 13 岁)的学生。这两个暑期项目的目标都是让每位参与者在为期八周的项目中,尽可能多地学好并深刻理解微积分预科数学知识。被选中参与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相对于全国同龄段常模来说能力异常出众。如本文稍后讨论,根据他们在 SAT 数学部分的得分以及暑期项目中的表现来看,1978 年的群体能力更强。
Benbow 1981
Benbow, C.P. (1981) 「青春期超常数学能力的发展」,博士论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巴尔的摩,马里兰州:
1972 年至 1974 年间,「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识别了超过 2000 名七、八年级学生,他们在大学理事会的 SAT-数学或 SAT-语文测试中的表现与全国 11、12 年级女性的抽样相当。本研究对这些智力超常学生在接下来 5 年间的学业和社交发展进行了纵向调查。超过 91%(2188 名 SMPY 学生中的 1996 名)参与了研究。
五年后,SMPY 学生再次证实了他们最初的学业优势,其 SAT-数学平均分比申请大学的 12 年级学生高出 200 分,SAT-语文平均分高出 170 分。他们在所有大学理事会学科成就测试中的平均分比申请大学的高年级学生高出 100 分。最高分不一定出现在数学科目上。在任何一项测试中,SMPY 组的得分都没有低于申请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的平均分。
SMPY 学生修读数学的平均学期数比申请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多两个学期。SMPY 学生在高中修读微积分的可能性是普通高中生的十倍。他们在高中科学课程中的成就几乎同样出色,并且与申请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相比毫不逊色。
数学和科学是他们在高中最喜欢的课程。数学最受欢迎,但生物、化学和物理也很受喜爱。SMPY 学生经常参加科学竞赛和数学竞赛。然而,在这个同质群体内部,SAT-M 分数无法预测对数学或科学的兴趣程度。
许多 SMPY 学生加速了他们的教育进程。这些加速学习者认为他们在教育、社交和情感发展方面都受益匪浅,并且他们在高中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按部就班进入大学的同龄人相当,但用时更少。
SMPY 学生参与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阅读、社交和表演艺术活动是最受欢迎的。大多数 SMPY 学生获得过一项或多项奖励或荣誉。这些奖项中很高比例是学术性的。从人才搜寻的 SAT 分数无法预测所获学术奖项的数量。总的来说,SMPY 学生并未表现出狭隘的兴趣范围,而是参与了广泛的活动。
到 1980 年,超过 90% 的学生正在上大学,通常是在学术和社会声望很高的大学,并且他们表示很享受大学生活。至少一半的 SMPY 学生打算主修数学科学、科学或工程学。此外,由于该群体中至少 96% 的人希望获得至少一个学士学位,他们的教育期望很高。博士学位是他们最常提到的目标。人才搜寻的 SAT 分数与他们的高中成就相关。
在参与数学和科学活动、SAT-M 表现、以及参加和完成数学与科学成就测试方面,发现了有利于男性的性别差异。SMPY 的女性在数学课程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而 SMPY 的男性则在学业加速方面略微领先。在对数学和科学的态度上,发现的显著性别差异很少。研究确立了 SAT-M 上的性别差异与数学和科学成就上的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SMPY 对这些学生的影响被认为是积极的。大多数人觉得 SMPY 在教育上帮助了他们,同时没有减损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Benbow & Stanley 1982a
「智力超常男女生的教育概况」, Benbow & Stanley 1982a:
……任何长期追踪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研究初期对受试者进行描述,以提供基线数据。对于“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而言,在评估其人才培养作用的长期有效性、研究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Benbow & Stanley, 1980b, 1981)及数学与科学成就(Benbow, 1981; Benbow & Stanley, in press, a, b; Fox, 1977),以及识别该群体日后行为的可能决定因素时,这种特征描述极具价值。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正是通过按性别描述并对比SMPY天才选拔项目参与者的教育经历和态度,来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
[按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划分的SAT-M分数;对学校、数学、生物、化学、物理的喜好态度;参与“资优教育项目”(G&T)或其他特殊教育机会的情况]
Benbow & Stanley 1982b
「数学推理能力性别差异在高中与大学阶段的影响:一项长期追踪研究」, Benbow & Stanley 1982b:
1972至1974年间,“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甄别出超过2000名七、八年级学生,他们在大学理事会“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的数学或语文部分的得分,不亚于一个全国性的十一、十二年级女生样本。研究发现,在数学推理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Benbow & Stanley, 1980b, 1981)。在随后的五年里,我们对这一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后果及其发展演变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超过91%(2188名SMPY学生中的1996名)参与了该调查。此项研究证实,该性别差异持续了数年之久,并与日后数学成就上的性别差异相关联。数学领域的性别差异并非反映了数学课程选修情况的不同。男生的能力发展速度比女生更快。在参与数学活动、SAT-M成绩、以及参加数学成就测试和“大学先修课程项目”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方面,均发现了对男性有利的性别差异。然而,SMPY的女生在她们的数学课程中取得了比SMPY男生更优异的平时成绩。在对数学的态度方面,则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Moore 1982
「培养天才儿童的喜悦与挑战」, Moore 1982:
[一位母亲的育儿回忆录,记录了抚养天才女儿的经历:女儿在小学跳了一级,但这被证明远远不够,导致她感到无聊、出现行为问题且做事粗心;转入一所私立学校后情况反而恶化;12岁时,她在SMPY的测试中被发掘,随后参加了一个SMPY暑期课程并由此茁壮成长,这促使她的父母努力争取让她提前入读高中,并在此期间旁听高年级及大学课程,最终成长为一名快乐的少女。]
Sawyer & Daggett 1982
「杜克大学的天才识别项目」, Sawyer & Daggett 1982:
[本文为Robert N. Sawyer博士于1980年11月14日至16日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十届“Hyman J. Blumberg幼儿教育研究年度研讨会”上所做演讲的修订稿。]
1979年11月,本文的第一作者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和“天才识别与发展办公室”(OTID)的运作……最终决定,杜克大学应尽快在十三个州的范围内,着手识别在语言和数学方面有天赋的青少年。杜克大学项目的目标设定如下:
1. 识别天才青少年;
2. 开发已识别学生的智力潜能;
3. 协助将这些青少年安置到课程设置与其兴趣和能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
4. 开展与天才识别、天才本质及天才课程相关的研究。
……目标区域覆盖了美国25%的地域,以及全美约28%的12岁青少年……超过380名参与者的SAT(数学+语文)总分高于1000分。得分最高的青少年取得了1400分的SAT(数学+语文)总分。
来自25个州的一百五十一名得分极高的12岁和13岁学生,在数学、说明文写作、美国历史或德语四个领域中,完成了一门高强度、快节奏的课程。其中一百一十八名学生完成了快节奏的微积分预备数学课程……除一人外,所有学生都在三周内至少完成了一门微积分预备数学课程(如代数I);部分学生甚至完成了多达四门。该数学项目依据Bartkovich和George在1980年精辟阐述的“诊断性测试与规定性教学相结合”(DT-PI)模型而设立……我们TIP项目组期待在人才发展和研究领域做出更多努力,并为我们的学生及其家庭开发一套咨询辅导方案。
Stanley & Benbow 1982
「教育数学早慧青年:十二条政策建议」, Stanley & Benbow 1982:
……政策建议:基于SMPY十三年来与天才学生合作的经验及其长期追踪研究,我们提出以下教育政策建议:1. 应在全国范围内尽早识别那些有能力取得高水平成就、且适合接受教育促进的优秀学生。……2. 应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学业水平选修合适的数学课程,不受年龄限制。……3. 应允许智力超常的学生以兼职大学生身份修读大学代数、微积分等课程,以替代高中阶段未开设或过于初级的课程。……4. 应全方位鼓励高能力学生参加“大学先修课程项目”(AP)考试。……5. 部分学业优异的学生应被允许在未满常规入学年龄时,无论是否持有高中文凭,均可以全日制学生身份提前进入大学。……6. 应降低所有“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暑期学院的年龄限制。……7. NSF应要求其暑期学院中至少有一半采用高度加速的教学模式。……8. 在八个学期或更短时间内同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应有资格申请NSF研究生奖学金。……9. 政府机构和私人基金会应考虑为长期追踪研究中的描述性分析和后续跟进工作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例如支持SMPY这类项目,以了解其高分天才选拔参与者到2000年时的发展情况。……10. 应开展研究,探明为何女性的数学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普遍低于男性,并找出可能的补救措施。……11. 应将教导天才儿童如何高效利用学习时间作为优先事项。……12. 应深入研究我国普遍存在的对智力早慧成就的强烈抵触情绪的成因,并探索应对之策。……
基于SMPY十年来与数万名(大多在12岁七年级时被识别出具有卓越数学推理能力的)男女学生的合作经验,我们总结并提出了上述包含12条政策建议(其中一些建议包含多个部分)的教育启示。这些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石。我们能够也必须帮助他们,让他们比现状所允许的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否则,美国在科研和技术发展方面,将很可能远远落后于苏联及其他几个国家……
Academic Precocity, Benbow & Stanley 1983a
《学术早熟》, Benbow & Stanley 等编, 1983 (ISBN 0801829909): 论文选集。
- 「引言」, Julian C. Stanley
- 「数学早慧者的青春期:一项为期五年的长期追踪研究」, Camilla Persson Benbow
SMPY的首批长期追踪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其识别标准能有效地在七年级学生中筛选出那些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学生。本研究分析了1996名学生的问卷数据,这些学生在七或八年级时,其SAT成绩优于一个随机抽样的十一、十二年级女生群体。与对照组相比,SMPY的学生在能力和学业成就上都更为出色,对数学和科学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更频繁地获得学业加速,并且有更强的教育追求,具体表现为他们渴望从顶尖学府获得高级学位。在参与数学和科学活动、SAT-M成绩以及参加数学和科学成就测试的表现方面发现了性别差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SMPY在学业上对他们助益良多,并且未对其社交和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表明,一个智力超常的七或八年级学生的SAT-M分数具有很高的预测效度。 - 「数学早慧研究中成熟期参与者创造性行为的表现」, William B. Michael:
本研究对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的创造性表现进行了调查。为给识别和评估SMPY学生所报告的创造性行为预测因子提供理论框架,我们简要回顾了两项基于SMPY数据的实证研究。对前三次天才选拔及其后续追踪的统计结果汇总显示,SAT-M分数与女生参与科学竞赛的频率呈负相关,而与男生参与数学竞赛的频率呈正相关。分析这些研究时遇到的难题是关注的重点。研究结果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主要归因于一些实质性局限,这些局限与创造力的概念界定、该构念的操作化定义以及学习环境的性质有关。同时,研究也指出了方法论上的困难,包括测量工具信度不足、学生能力范围受限,以及违反了所用统计方法的核心假设。最后,我们为未来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 「快节奏数学教学:对SMPY首届实验班的长期追踪评估」, Camilla Persson Benbow, Susan Perkins, and Julian C. Stanley:
在SMPY的课程灵活性方案中,快节奏教学一直备受推崇。为评估此类班级的长期效果,我们分析了SMPY前两个数学班的参与者与非参与者在九年后填写的两份问卷的回答。结果显示,参与者在高中阶段的SAT-M分数显著更高,对数学和科学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并且其教育进程的加速程度远超非参与者。我们未发现参与者在数学知识上存在断层。所有组别的学生都进入了筛选严格的大学,但完成了快节奏课程的学生选择了学术难度最高的学府。结论是,当为高能力青少年提供机会时,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够抓住机遇,积累起教育优势。 - 「为农村地区开设的快节奏数学班」, John F. Lunny:
我们根据SMPY模型进行了调整,开发了一个快节奏数学项目,以满足农村地区数学天才学生的需求。八年级学生在通过筛选要求后,依据其PSAT分数入选。该项目将拓展性学习与加速学习相结合,在学生白天修读常规课程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每周两小时的晚间数学课。学生们通过该项目,可以在三年结束时完成整个微积分预科课程序列以及计算机科学。之后,他们可以免费在当地社区大学修读微积分,以获得大学学分。通过带有适当复习环节的前后测,我们能够密切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每年最初入学的学生中,约有25%能坚持完成为期三年的项目,直至学完计算机科学。这表明,即便学生人数较少,SMPY模型也能相当有效地运作。 - 「助力青少年在物理、化学与微积分AP考试中取得佳绩」, Karen Mezynski, Julian C. Stanley, and Richard F. McCoart
我们开发了专门的物理、化学和微积分补充课程,旨在帮助具有数学天赋的高中生备考这些科目的AP考试。文中详细描述了课程内容、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总体而言,全程参与课程的SMPY学生,其考试成绩不低于甚至高于参加同类考试的普通高能力学生的平均水平;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足以让他们获得大学学分。实践证明,这类AP水平课程对那些年龄较小、有志于从事科学或数学领域职业、学习动机强且数学能力出众的学生最为有益。我们为未来改进此类课程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 「专为女孩设立的加速数学项目:一项长期追踪评估」, Lynn H. Fox, Camilla Persson Benbow, and Susan Perkins
我们邀请了一批具有中等天赋的七年级女生参加一个快节奏的代数I暑期课程,该课程专为满足女孩的特殊需求而设计。除了重点教授代数知识,该项目还兼顾了女孩的社交需求,为她们提供了与投身数理科学领域的女性榜样互动的机会,并鼓励她们持续学习多年的数学。我们选取了在能力和家长变量上相似的一组男生和一组女生作为对照组。课程结束七年后,我们通过分析这些学生填写的两份问卷,来评估该项目的长期效果。成功完成项目(即在次年秋季升入代数II课程)的女孩,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业加速程度更高,修读的数学课程也更多。然而,这几乎是实验组女孩与两个对照组女孩之间的唯一主要差异。对于那些参加了课程但未能成功完成的女孩,则未观察到此类效果。各组在教育经历、教育志向或职业目标上没有重大差异。女孩们认为,缺乏榜样是女性在考虑投身数学或科学事业时面临的最大障碍。而男孩们则认为,对女性而言,平衡事业与家庭责任的困难才是最大的挑战。研究结论是,若要让女孩从早期干预项目中获得长期益处,她们不仅需要成功完成项目,还需要具备比本研究中大多数女孩更出众的数学能力。 - 「激进加速的案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华盛顿大学的项目」, Halbert B. Robinson:
本文呈现了支持与反对学业加速的常见论点,并最终得出结论:教育项目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智力超常学生的需求。文中描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MPY项目和华盛顿大学的儿童发展研究小组,这两个项目都倡导课程灵活性,并侧重于激进加速,文中通过个案研究进行了例证。对华盛顿大学项目的描述重点介绍了其“早期入学项目”(EEP)中的“激进加速组”。该组别的项目内容包括:允许年龄在14岁及以下、尚未升入十年级、但在华盛顿大学预科考试中成绩优于大一新生的学生,提前进入华盛顿大学学习。该项目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实现从初中到大学学习的平稳过渡。尽管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学生们在大学中的学业和社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 - 「学业加速对天才学生社交与情感发展的影响」, Lynn Daggett Pollins:
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以及对加速者与非加速者的长期比较这两个视角,审视了学业加速对天才学生社交与情感发展的潜在影响,结果并未发现可识别的负面效应。文献回顾部分探讨了若干重要研究,重点关注了以下核心问题:不同加速方法的差异化影响、对“社交与情感发展”这一构念的定义,以及如何确定合适的参照群体。长期比较部分则呈现了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追踪了二十一名男性“激进加速者”和二十一名在天才选拔初期年龄与能力相匹配的非加速者。对多项变量的比较显示,两个群体在13岁时极为相似。然而,五年之后,在教育志向、对所获教育机会的利用感知、他们报告从SMPY获得的帮助量,以及他们对SMPY在其社交与情感发展方面影响的评价上,均发现了有利于加速者的差异。 - 「约翰霍普金斯“数学早慧青年研究”在伊利诺伊州的全州推广」, Joyce Van Tassel-Baska:
在成功试点了一个借鉴SMPY模式的项目后,伊利诺伊州于1978年启动了一项全州范围的数学人才发掘计划,将“中小学能力倾向测验-数学部分”得分达到或超过420分作为接受教育促进的筛选标准。在高分学生集中的地区,开设了特殊的快节奏数学班。尽管这些班级在学生人数和教学内容量上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参与者都成功地完成了项目。鉴于此项成功,伊利诺伊州于1979年启动了语言才能项目。在简要介绍了语言和数学班级的情况后,文章指出了这些班级在运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关注点。作者最后总结了此类项目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 「折衷主义:一种综合性的天才教育方法」, John F. Feldhusen:
本文提出,一种折衷的、或者说整合性的方法,通过利用所有可能的资源,是满足天才学生需求的最佳途径。文中阐述了整合性方法的特点,并描述了采用该方法的班级实例。文章介绍了基于作者本人提出的“天才教育三阶段模型”而设立的“学术与创造力增进项目”(PACE)以及“天才个体化教育方案”(IEPG)。作者总结道,鉴于“天才、有创造力、有才华和高能力的学生需求各异,他们理应获得个体化的咨询与指导。” - 「SMPY八年评估:我们学到了什么?」, Camilla Persson Benbow and Julian C. Stanley
Benbow & Stanley 1983b
「数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更多事实」, Benbow & Stanley 1983b:
在 1980、1981 和 1982 年,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区域天才选拔计划的一部分,来自美国中大西洋地区的近四万名经过筛选的七年级学生参加了大学理事会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项独立的全国性天才选拔,任何 13 岁以下愿意参加测试的学生均有资格参与。两种方式所得的结果均证实,到 13 岁时,数学推理能力上已存在巨大的性别差异,且这种差异在分数分布的顶端尤为突出:在得分等于或高于 700 分的学生中,男女比例高达 13 比 1。数据并不支持一些用于解释此类差异的假说性解释。
Benbow & Stanley 1983c
「搭建连接高中与大学的教育桥梁」, Benbow & Stanley 1983c:
对许多智力超常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无异于虚度光阴。课程缺乏挑战性,教学节奏缓慢。结果,一些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和/或养成了不良的学习技能。对于那些渴望并积极寻求自身教育发展的学生,有多种途径可以规避此种情况。这些途径源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过去十余年间,通过区域性天才选拔项目与数千名天才学生合作的经验,其核心理念在于提前进入大学和/或以优异学分入学。
我们将简要介绍「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以及「学术天才青年促进中心」(CTY)(后者现负责天才选拔及相关教育项目)的团队向那些表示渴望加速教育成长的学生所提供的各种选项。丰富的实践经验表明,SMPY的方法在各种情境下对许多学生都卓有成效(Benbow & Stanley, 1983; Stanley & Benbow 1982 a, b; 1983 a, b)。这些替代方案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和兴趣,选择并调整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1. 对许多学生而言,干扰最小的替代方案是:在保证能顺利高中毕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选修富有启发性的高中课程。同时,他或她可以利用学校的空余时间、晚间或暑假,在本地高校每学期选修一至两门大学课程。……
2. 作为上述选项的替代或补充,聪颖的学生还可以尝试通过考试,为高中所学课程获得大学学分。……
3. 报读一所重点大学(如威斯consin大学或California大学)的高中或大学水平函授课程。……
4. 对许多天才学生来说,学科加速是他们的首选机制。……
5. 将九至十二年级的课程压缩至三年完成,从而提前一年高中毕业。……
6. 不读高中,直接进入英才班大学或类似项目就读。……
7. 在十年级或十一年级结束后,在未取得高中文凭的情况下直接入读大学。……
[两则简短个案研究]
Benbow & Stanley 1983d
「为天才敞开大门」, Benbow & Stanley 1983d; 摘要/总结来自 Gross & van Vliet 2003:
目的:论证为天才学生提供灵活课程的必要性。
设计:对「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背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
变量评估:对相关研究文章进行审阅,以寻找关于天才学生的识别与特征、天才教育选项以及学业加速等方面的证据。
主要结果:作者首先从发展心理学角度,为实行灵活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认同以下信念:学习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个体间的学习状态差异巨大;有效的教学应包括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并提出略高于其当前掌握水平的问题。这些原则被认为对天才学生的教师具有重要启示。其中,确保学生能接触到难度适宜且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尤为关键。文章论证,对于天赋异禀的儿童,在普通课堂中几乎不可能接触到此类课程。
在为天才儿童调整课程之前,必须先解决识别与特征描述的问题。天才学生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方式被识别。研究表明,教师推荐并非有效的识别方法。SMPY 开发了「天才选拔」法,用以识别具有卓越数学能力的学生。七、八年级的学生参加大学理事会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的数学和语文部分。该测试本是为十一、十二年级学生设计的。能够在此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低年级学生,其能力发展水平已与比他们年长多达五岁的学生相当。
被 SMPY 识别为具有数学早慧能力的学生,会被邀请参加进一步的测试,以明确其需要通过教育项目来满足的特质。研究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在数学上领先,在特定能力领域和科学知识方面也同样超前。他们通常比同龄的非天才学生更具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成熟度,并倾向于选择研究型职业。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规模大于平均水平、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研究发现,SAT 分数与父母的教育水平及父亲的职业地位呈正相关,但与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或其出生顺序无关。
一旦学生被识别且其特征被记录下来,就可以为其量身定制合适的教育方案。SMPY 发现,最佳方法是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加速教育选项。这些选项包括:跳级、提前高中毕业、提前一年或更早修读课程、在一年内完成某学科两年或更多的内容、接受个别辅导、在校期间兼职修读大学课程,以及通过考试课程获得大学学分。
SMPY 的员工与学校合作,共同实施选定的选项。他们并不试图改变学校的教学规划,因为这耗时过长。如果一所学校愿意采取灵活态度,那么每个学生都能在现有框架内得到个性化安排。研究表明,大多数学校在教导天赋异禀的学生时,其方法往往不够灵活。最理想的模式是,一所学校在学生安置上具有弹性,允许任何年龄的学生随着其能力发展而升入更高年级。作者通过一个学生的案例说明了这一过程,该生通过多种选项实现了激进加速并提前进入大学。
SMPY 的研究人员发现,允许教育加速的选项最能满足高天赋儿童的需求。作者引用了多项研究,证明学业加速对学生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并无有害影响。
结论:学业超前的学生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方式被识别。「天才选拔」流程展示了 SMPY 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每个天才儿童的特征都需要被记录,这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完成此过程后,便可以基于学校现有的框架制定计划,以满足高天赋儿童的需求。学校需要允许课程的灵活性,而非改变标准的学习项目。对于天赋异禀的学生而言,允许激进教育加速的选项效果最佳。
评论:本文记录了 SMPY 所进行的天才识别与培养过程。从中可以深入了解指导这一过程的理论,以及为项目调整提供信息的研究发现。因此,本文对于其他参与协调天才教育工作的人士而言,其提供的指导极具价值。
Benbow Et Al 1983a
「智力早慧儿童及其父母的智力结构」, Benbow et al 1983a:
本研究对「数学早慧青年研究」(Benbow & Stanley, 1980)所识别的、代表其年龄组智力能力顶尖 0.03% 的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了一系列专门设计的认知测试。这些智力超群的儿童,其父母虽不及他们聪慧,但也相当聪颖。Vernon(1961)的智力模型最能解释我们的研究结果。他的以下两个因素——「言语-教育」因素和「实践-空间-机械」因素——解释了学生和父母测试表现中的大部分方差。此外,有潜在证据表明存在一个「一般智力」因素。在这些大多已度过青春期的儿童中,年龄与言语能力的发展相关,但与空间或机械能力无关。在空间能力和机械理解力测试中,发现了对男性有利的性别差异。
Benbow Et Al 1983b
「极具天赋学生家庭中的选型婚配与认知能力的家族遗传性」, Benbow et al 1983b:
本研究对「数学早慧青年研究」(Benbow & Stanley, 1980b)所识别的顶尖 1% 的极聪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了一系列专门设计的认知测试。这些学生代表了其年龄组智力能力最顶尖的 0.03%。结果显示,他们的父母能力出众,并且父母之间的相似性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中的父母。此外,这些智力早慧的儿童与其父母的相似程度,反而低于普通能力儿童与其父母的相似程度。这些结果表明,在这些极具天赋的青年的父母之间,发生了相当程度的选型婚配现象,但极高的天赋并不能单凭聪慧父母之间的结合来可靠地预测。
Vining 1985
「来自受限样本的家族遗传性评估」, Vining 1985:
在近期的一篇论文中,Benbow、Zonderman 和 Stanley(1983)报告称,天才群体中子代 IQ 对亲代 IQ 的回归系数远低于普通人群。因此,Benbow、Stanley、Kirk 和 Zonderman 在第二篇论文中得出结论:天才与其父母的相似度低于普通人。在本文中,我将证明这一结果是由于 Benbow、Zonderman 和 Stanley 所采用的特定回归系数估算方法造成的一种统计假象。他们所用的最小二乘法估算量,在因变量的样本被限制于分布的上尾部时,会产生严重的向下偏差,而这恰恰是 Benbow 等人样本的性质。也就是说,在一个回归系数恒定的二元正态分布中,若样本仅限于因变量(此处为子女 IQ)高于某一特定值的个体,其计算出的回归系数,将总是低于从同一整体分布中抽取的未受限样本。我引入了一种无偏估算方法,该方法可利用 Benbow、Zonderman 和 Stanley 文章中报告的样本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天才儿童 IQ 对父母 IQ 的回归系数,实际上高于文献中为未受限样本报告的回归系数。换言之,Benbow 等人的数据表明,天才实际上比普通人更像他们的父母。
Gleser 1985
「评估认知能力的家族遗传性」, Gleser 1985:
在本期刊近期的一篇论文中,Benbow、Zonderman 和 Stanley(1983)得出结论,智力早慧儿童与其父母的相似度低于能力稍逊的儿童。对此,Vining(1985)回应称,Benbow、Zonderman 和 Stanley 的结果是由于样本选择和其统计方法造成的假象,且采用更合适的统计方法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本文旨在达到两个目的:(1)证明 Vining 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他对 Benbow、Zonderman 和 Stanley 如何选择受试者的误解;以及(2)指出 Benbow、Zonderman 和 Stanley 所使用的模型、家族遗传性指数和研究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进行家族遗传性的比较研究前需予以解决。
Stanley 1983
「快车道上的教育:评估其效果的方法论难题」, Stanley 1983:
……自 1971 年以来,我一直与那些数学推理能力超群的青少年共事,因此我从不缺少评估方面的难题。已故的斯坦福大学学者 Lewis M. Terman 于 1921 年开启了他对天才儿童的长期追踪、单队列研究。他曾耗费巨大心力,去说服无数的怀疑论者,让他们相信他那些高智商的研究对象确实如表面看来那般成功且无情绪困扰。他的研究本意是纯粹对「聪慧的人类」这一物种在其「原生栖息地」进行研究,而不对其施加干预。而我们的「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于 50 年后启动,从一开始就旨在对智力超常的年轻学生施加强大的学术加速推力,帮助他们以远超常规课堂所允许的速度和质量来追求学业。当然,「质量更好」这个词,立刻就将我们带入了价值判断的领域。
Stanley 1983b
「新项目:寻找数学推理能力超群的青少年」, Stanley & Whitman 1983: SMPY天才选拔项目广告。
Stanley & Benbow 1983a
「极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成功的明证」, Stanley & Benbow 1983a:
因材施教,根据个人能力水平安排位置,这一原则在音乐、体育等许多领域已广为接受。然而,在学术追求方面,尽管有坚实的研究基础支持教育加速的做法(例如 Stanley, 1974; Solano and George, 1976; Eisenberg and George, 1979; George, Cohn, and Stanley, 1979; Mercurio, 1980; Benbow and Stanley, In press),人们对此仍抱有强烈的偏见。证明教育加速通常能培养出非常杰出的人才,或许可以减轻人们对使用加速的恐惧,为年轻有为的学生打开大学之门。研究年轻大学毕业生的后续成功将提供重要数据。
……结果:……从表一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提前毕业的学生在霍普金斯大学取得了成功。在有荣誉记录可查的 31 人中,有 20 人(65%)以优异成绩毕业,11 人入选「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Phi Beta Kappa),4 人获得 NSF 研究生奖学金(这 31 人中的大多数在技术上并不符合该奖项的申请资格)。一位年轻女士成为罗德学者,一位年轻男士成为丘吉尔学者。审视表一还会发现,这些提前毕业的学生还获得了其他各种荣誉学会的会员资格并赢得了其他奖学金。显然,这些提前毕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取得的成功相当瞩目。
但是,这些「激进加速者」在专业和个人生活上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呢?从表一所列 32 人中最年长的 12 位的已知履历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例如,表中的第四位 Haskins,19 岁便获得博士学位,他作为一名中世纪历史学家和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院长,都拥有杰出的职业生涯。第六位 Sternberg,在 30 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他是一本广为人知的天体力学著作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托拉》学者。Eagle 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学家,以开发 Eagle 培养基而闻名。Dryden 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Kurrelmeyer 长期担任物理学教授。Schaffer 在 21 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儿科领域声名卓著。Fax、Wasserman(22 岁获医学博士,现年 83 岁仍在执业)、Raffel、Thomsen、Zafren 和 Birx(23 岁获博士学位)也都成就斐然。这些例子中丝毫没有「早熟早衰」的迹象。显而易见,这些提前毕业的学生已经或正在过着卓有成效的成年生活。
……在本文中,我们证明了那些通过各种方式提前进入大学并在学业上快速前进的学生,已经或正在过着卓有成效的生活。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尝试对孩子进行学业加速时,应减少顾虑。大学管理者也应明智地向那些年轻但能力超凡的学生敞开大门。对于那些为智力超群、积极进取、渴望全日制学习(通常在获得高中文凭前)的学生提供适当支持系统的学院和大学而言,它们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里,挖掘到一座丰富的人才宝藏。
Stanley & Benbow 1983b
「SMPY的第一个十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十年」, Stanley & Benbow 1983b: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始于 1971 年,旨在探索识别和促进此类学生教育发展的方法。本文描述了其解决方案及长期追踪评估。研究证明,使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是有效识别那些能在高中阶段取得优异学业成就的七年级学生的途径。此外,学业加速被认为是教育天才儿童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案。事实证明,课程灵活性,而非为天才设立的特殊项目,是促进早慧学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针对数学早慧者,SMPY 设计了快节奏数学班,并证明这些班级具有长期积极影响。SMPY 还发现,在数学推理能力以及高中阶段的数理科学成就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Stanley & Durden 1983
「科学与数学学科的补充教师」, Stanley & Durden 1983
Tursman 1983
「挑战天才学生」, Tursman 1983, 《学校管理者》, v40 n1 p9 (1983-01-12): 待办
本文从封面故事开始,介绍了由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ulian Stanley 的「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所开发的项目,这些项目用于早期识别和加速培养在数学和语言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文章还讨论了 SMPY 的衍生项目以及数理教师短缺的问题。
Benbow & Benbow 1984
「高数学推理能力的生物学关联」, Benbow & Benbow 1984: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已收集大量数据,表明在 13 岁之前,数学推理能力方面就已存在对男性有利的巨大性别差异。在本文中,我们评估了一些旨在解释此差异的主流「环境」假说。我们的结论是,这些「环境」假说需要被重新构建,才能解释我们在智力超常青年群体中的发现。虽然可以调整这些纯粹的环境假说来契合我们的数据,但我们建议采取一种替代路径,该路径同时考虑了环境和生物学因素对所观察到的性别差异的共同作用。……我们现在希望提出,外源性与内源性因素的结合,同样决定了数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为支持此假说,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极高数学和语言能力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关联的新发现。
[综述了男性群体中更大的变异性,以及在 SAT-M 分数阈值不断提高时,高分段性别比例的失衡;讨论了数学课程本身何以不能导致性别差异,社会化压力假说与 SMPY 参与者中普遍存在的积极态度及缺乏数学焦虑的现象相悖,家庭背景差异甚微,以及 SAT-M 性别比例失衡的稳定性;可能的解释:性连锁遗传、大脑侧化、激素;SMPY 研究发现的生理关联包括:左撇子/双手通用者的比率增加一倍,其亲属中该比率也相应提高,以及过敏、近视/佩戴眼镜的现象,但未发现与血型的关联。Benbow & Benbow 提出了一个模型,认为较高的胎儿期睾酮水平会延缓左脑半球发育,导致大脑侧化程度降低,从而更依赖与右脑相关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并最终催生更强的数学能力。]
[另见 「空间能力与睾酮」, Gowan 1984。]
Benbow & Stanley 1984
「性别与理科专业的选择:一项针对数学早慧青年的研究」,Benbow & Stanley 1984;收录于《动机与成就研究进展:科学界的女性》,Steinkamp & Maehr 编,1984 (ISBN 0892322888): 待办
Holmes Et Al 1984
「科林·卡默勒:一位激进教育加速者的早年岁月」, Holmes et al 1984 (亦见 《时代》1977);摘要/评论来自 Gross & van Vliet 2003:
目的:呈现一例激进教育加速的个案。
设计:个案研究。
背景:「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
参与者:科林·法雷尔·卡默勒(Colin Farrell Camerer)
变量评估:通过对参与者及其母亲玛丽·法雷尔·卡默勒的访谈,并查阅其在 SMPY 的学生档案,揭示了科林·法雷尔·卡默勒的详细信息。内容涵盖其早年生活、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经历,以及他对学业加速的看法。
主要结果:科林是个异常安静的孩子,但除此之外,他的童年并无异常。直到他5岁时被发现正在阅读《时代》周刊,他的父母才意识到他有任何早慧迹象。他的父母不知道他何时学会了阅读,科林自己也记不起曾学过阅读。科林在正常年龄入学。他的幼儿园老师认为他非常聪明,并安排学校心理学家对他进行了评估。评估发现他异常聪颖,学校便允许他超前于同龄人学习。他在二年级时,就在做四、五年级的功课了。
二年级后,科林随家人迁往巴尔的摩。他的学校将他推荐给马里兰科学院的教育主任雷蒙德·特里默先生,希望他能帮助科林接触到适合其年龄和能力的课程。特里默先生又将科林及其父母介绍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天才儿童有特殊研究兴趣的朱利安·斯坦利博士。斯坦利博士使用了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成就测试及能力测试来评估科林的能力。11 岁时,科林的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结果为 160。13 岁时,他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数学部分」(SAT-M)中获得 750 分(满分 800),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语文部分」(SAT-V)中获得 610 分(满分 800)(分别相当于准备升入大学的十二年级男生的第 99 和第 93 百分位)。
在朱利安·斯坦利博士的指导下,科林开始加速他的教育进程。他从小学六年级跳级到初中八年级。他在周六早上的「速成数学班」上,用 120 小时学完了微积分预备课程。他还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修读了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随后,科林跳过了初中最后一年和高中第一年。他在学校修读了大学先修(AP)微积分,自学了 AP 物理,并在晚上到陶森大学上课。他的 AP 考试成绩为微积分 AB 5 分(满分 5 分),物理 B 4 分(满分 5 分)。科林对自己能够应对高阶课程充满信心,于是申请入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科林在 14 岁时,带着 34 个学分以大二学生的身份进入大学。他于17岁零1个月时毕业,随后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其顶尖的博士项目。科林在19岁时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在两年后完成了他在行为决策理论领域的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年仅21岁的科林接受了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研究生院商业政策助理教授的职位。在此期间,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在本文撰写时(1984年),科林正参与多个研究项目,并教授硕士级别的研究方法研讨会。
科林对自己的教育加速经历持积极看法。他相信,如果没有加速,他的人生将截然不同,很可能只是从事一份低阶管理工作。他发现自己一生中在社交适应方面都有些困难,但他认为这源于他天生孤僻内向的性格,而非归咎于加速过程。科林感到,他所获得的激进加速机会应该向更多孩子开放,尽管他总结说加速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他建议,在考虑加速之前,学生的情绪稳定尤为重要。他将自己加速的成功归功于朱利安·斯坦利博士及 SMPY 其他成员的支持,以及父母的鼓励。
结论:本文呈现了一个极为成功的、激进加速的「门徒」个案。科林的案例是支持教育加速的有力论据。作者还列举了另外三名有类似成功经历的男性,并指出科林的加速项目并非孤例。他们建议需要对其他经历了激进教育加速的个体进行追踪和报道。
评论:这项对单个激进教育加速案例的详细研究,不仅追踪了一条可能的加速路径,还揭示了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加速方案。它让人们意识到,学生可以用来加速教育的选项范围之广、组合之多。该案例揭示了成功实现激进加速的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个人特质,如加速的意愿和成功的渴望。同样重要的是关键人物的支持,在本案例中,即深谙加速选项的教育专家和给予稳定鼓励的父母。
Reynolds Et Al 1984
《语言天才青少年的写作教学:约翰霍普金斯模式》, Reynolds et al 1984:
Ben Reynolds的这本书包含了具体的课程计划、学生作业,以及评估学生作品的标准和建议。本书完整收录了1980年代早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青年中心为语言天才青少年设计的首批写作课程的全部内容。该课程最初是为在SAT语文部分得分达到或超过430分的七年级学生设计的。
《语言天才青少年的写作教学》与众不同。作者 Reynolds、Kopelke 和 Durden 假定,语言能力出众的年轻人已具备思想,并有一定书面表达经验。他们所提供的,超越了这一初级层面,深入到写作、评改和修订的真正核心。本书描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术天才青年促进中心」(CTY)入门写作课所使用的方法和练习。尽管这些方法和练习是为语言天才青少年开发的,对他们尤为适用,但它们同样适用于普通能力水平的青少年。该方法的一个核心特色是工作坊,学生们在其中互相评改和编辑彼此的作品。
……《语言天才青少年的写作教学》共 13 章,分为「写作准备」、「写作」和「重写」三个部分。每一章都是一节课,包含明确的目标、教师须知、练习、适当的范例、总结性评论和/或课后作业,以及参考文献。正如作者所言,这些课程不必严格按顺序使用;相反,当用来回应工作坊中出现的具体写作问题和难题时,它们将发挥最大效用。
……《语言天才青少年的写作教学》并非入门读物。它假定教师在文学分析和写作过程方面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教学方法,以及其中能让知识渊博的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评改和修订全过程的练习与材料。对于中学英语教师或校内文学刊物的指导老师而言,它应是一个受欢迎的思想与指导资源。对于那些主修英语教育、未来将在中学(含初中)或大学教授写作的学生来说,它也是教学方法课程的极佳补充……
摘自前言:
……CTY 开发的课程独具特色。在微积分预备课程中,学生们以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节奏完成高中数学。其语言和科学课程同样具有加速性质;学生可通过大学理事会的「大学先修课程项目」考试获得大学学分。然而,大部分语言和科学课程的目的并非加速学生在学校的升级进程,而是为他们在这些学科未来更高阶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这些课程强度大,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与大学一年级水平的课程相媲美。
CTY 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区、马里兰科学院以及全美顶尖的大学先修课程高中教师中选拔师资。他们以卓越的智力、精深的学科知识和饱满的教学热情而著称。许多教职人员本身就是这些项目培养出的门徒,因而能为学生树立杰出的榜样。例如,大部分数学教师在很小的年纪就完成了本科学业,有些甚至比同龄人早得多地获得了研究生学位。其中不乏被授予英国牛津大学罗德学者和剑桥大学丘吉尔学者荣誉的佼佼者。
走读课程在学年期间的周末和夏季的平日开设,地点包括位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的约翰霍普金斯校区、洛杉矶和费城的卫星中心,以及新泽西州的五个教学点。CTY 的一大特色是为期三至六周的暑期住校项目,项目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两所大学校园内——卡莱尔的迪金森学院和兰开斯特的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天才学生在此不仅可以研修严谨的学术课程,还能进行社交互动。一位项目往届学生家长的话,代表了 CTY 努力所产生的影响:
这个项目对我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我想用不落俗套的言辞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但像「意义非凡」这样的老词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这段经历确实意义非凡;它不仅通过加速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先行一步,还让他有机会与他的同龄人——那些在智力上与他匹敌甚至超越他的人——交流。总而言之,这段经历让我们三个人(母亲、父亲和孩子)都大开眼界。我们的孩子也因此有机会,从一个更佳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智力才能。他已经对自己未来想要什么、他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想用他的一生做什么,做出了一些选择。
如此深刻的影响力源于「语言天才青少年项目」(PVGY)教育哲学的两个核心信念。其一,我们坚信,在年少之时,通过有纪律、系统化地接触书面交流的基本工具,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培养语言推理能力。这里的「基本」并非指简单明了,而是指那些对于将语言视为一种强大交流工具而言至关重要的基础元素。其二,我们认为写作并非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一个由相关学科构成的综合体,它们共同让学生了解一门语言的传统、局限与可能性。因此,除了其写作技巧项目,PVGY 还开设了德语、中文、古希腊语、拉丁语、词源学和美国历史等课程。
写作技巧项目以及所有 PVGY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语言天才青少年提供与那些为其他类型天才所提供的挑战相当的学术机遇。写作技巧并不试图将「教出创造力」作为目标。虽然我们鼓励想象力和独立思考,但该项目的目标是务实的:为创造的冲动赋予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有效且富有想象力的写作风格。我们怀着特别的喜悦,在本书中呈现了「写作技巧 I」课程的教学描述。我们希望它能帮助所有关心我国青少年写作技能的人,并提醒各位一句古老(却时常被遗忘)的格言:一堂课的好坏,全在于其师。当极具天赋和动力的学生,遇上坚信天才儿童潜能、且对自己所教内容了如指掌的老师时,此处描述的教学技巧便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Stanley 1984a
「在人才识别中运用一般与特殊能力评估:若干原则与注意事项」, Stanley 1984a:
[用于选拔的 IQ 测试,假阳性与假阴性问题;DAT与SAT的应用;测试的陷阱:测试年龄越小,干预机会越多,但信度越低;综合 IQ 分数会掩盖特定学科的强项/弱项及个人偏好;存在触及「天花板效应」的风险,以及将学生硬塞进不合适课程的风险]
Stanley 1984b
「简讯:非凡的天才」,Stanley 1984b:[SMPY 项目单页摘要与宣传]
Durden 1985
「由大学提供的早期教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青少年中心」,Durden 1985:
学术天才青年发展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cademically Talented Youth)证明了,对于那些其能力水平和学习进度已准备好超越学校常规教学的学生,大学能够为他们的教育做出贡献。该中心的成功也反映出对此类教学的蓬勃需求。
Stanley 1985a
「发现智力超群的青少年并为他们提供教育支持」,Stanley 1985a:
本文探讨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在头 14 年(1971–1985)的发展,及其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许多在数学方面具有超凡推理能力的青少年被识别出来,并获得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帮助。
Stanley 1985b
「十三年回首:『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四大理念的应用」,Stanley 1985b:
自 1971 年创立以来,「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已从一个服务 19 名(多数为七年级学生)的本地项目,扩展为一个拥有 1600 名学员的全国性项目。本文讨论了这十三年间所经历的趋势及其对项目未来的意义。
Stanley 1985d
「提前入学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如何?」,Stanley 1985d:
一项针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比同龄人提早两年或更长时间入学的学生的追踪研究,考察了他们的学业进展、毕业年龄、主修专业、课程负荷、成绩、项目时长,以及一个通过「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识别出的特殊学生群体的进展情况。
Stanley & McGill 1986
「再论『提前入学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如何?』」,Stanley & McGill 1986:
本研究报告了一组 25 名通过教育加速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的情况。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那些提早二至五年进入一所高筛选性大学的学生,有能力取得优异成绩、赢得荣誉并迅速毕业。
Benbow 1986
「SMPY 的数学早慧学生教学模型」,Benbow 1986(收录于 Renzulli 等人 1986 年编著的才与优异学生项目开发系统与模型(第一版)》
为大多数智力超群的学生提供合理的培养方案,其实可以通过学校允许课程灵活性来简单实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正是通过教育加速的方式,利用现有的教育项目来满足其天才学生的需求。SMPY 的学生们会得到一份「smorgasbord」(瑞典式自助餐)般的特殊教育机会清单,他们可以从中选择任何组合(包括什么都不选),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其中一些选项包括:提早一年或更长时间修读课程、跳级、提前高中毕业、用一年时间完成某一科目两年或更多的学习内容、在中学阶段以非全日制形式修读大学课程、参加暑期课程以及通过考试获得学分。显然,SMPY 是利用现有的教育项目来满足天才学生的特殊需求。因为这种方法极其灵活,教师或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独特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需求和兴趣,来选择和调整各种方案。
此外,该方法避免了常见的对于精英主义的批评,且学校系统采纳的成本很低。实际上,SMPY 设计的各种加速式和拓展式选项或许还能为学校系统节省资金。然而,正是这种相当简单的调整——即让有天赋的孩子在每个学校科目上都进步到其智力同龄人的水平——却因为对加速学习的偏见而很少被实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研究发现,妥善实施的教育加速是有害的,反而恰恰相反。
Benbow & Minor 1986
「数学天才男女生与高中科学成就」,Benbow & Minor 1986:
无论男女,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都倾向于对科学抱有积极态度,并在科学领域的参与度远高于平均水平。在课程选修或课程成绩方面,没有发现整体性的性别差异。然而,有迹象表明性别差异对男性有利,具体体现在参与高中物理学习、参加高中及大学水平科学能力测试及表现,以及打算主修物理和工程等更偏重定量分析的领域的意向上。除物理学可能存在例外,在对科学的态度上未检测到实质性的性别差异。对科学的总体态度确实与科学参与度有一定关系。此外,数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可能解释了科学参与度和成就上的一些性别差异。这些结果可能关乎为何女性在科学领域的代表性不足。
Brody & Benbow 1986
「在语言或数学推理方面极具天赋的青少年的社交与情绪适应」,Brody & Benbow 1986:
本研究调查了在语言或数学推理方面极具天赋的青少年中,作为社交与情绪适应指标的自尊感、控制感来源、受欢迎程度、抑郁(或不快乐)感以及纪律问题的感知情况。与天赋远不及他们的学生群体相比,这些高天赋学生认为自己不那么受欢迎,但在自尊感、抑郁感或纪律问题的发生率上没有发现差异。高天赋学生报告了更强的内控倾向。对高数学天赋学生和高语言天赋学生的比较表明,后者群体认为自己更不受欢迎。在天赋组和对照组内部,也存在微弱迹象表明,较高的语言能力可能与某些社交和情绪问题有关。
Stanley 等人 1986
- Stanley, J.C, Huang, J., & Zu, X. (1986). 「上海地区未满 13 岁高筛选学生 SAT-M 成绩分析」。《大学理事会评论》,140, 10–13 & 28–29, 1986 年夏季:
将 SAT-M 应用于中国低龄学生的初步尝试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 13 岁前、尚未学习大部分高中数学课程时,就已展现出非凡的数学推理能力。结论似乎是,他们必然拥有敏锐的分析能力。
[链接已失效。]
北德克萨斯大学,Julian C. Stanley 档案资料(1986–1989)
北德州大学(UNT)数字档案收录了 11 项与 Julian C. Stanley 相关的条目,内容从文章重印本到他的个人简历,再到关于在德克萨斯州设立天才选拔项目的证词和信件:
- 「Rogers W. Redding 于 1987 年 9 月 14 日致 James R. Miller 的备忘录,在 Stanley 博士访问该大学前发送其个人简历」
- 「James R. Miller 于 1987 年 10 月 8 日致 Carl L. Yeckel 的信函」
James R. Miller 于 1987 年 10 月 8 日致信 Carl B. and Florence E. King 基金会的 Carl L. Yeckel,信中提及 Julian C. Stanley 近期对该大学的访问,并感谢 Yeckel 对他们提案的考虑。信中附有 Stanley 致 Alfred Hurley 的感谢信。 - 「[Julian C. Stanley] 于 1988 年 2 月 15 日在安纳波利斯于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的证词」
Julian C. Stanley 于 1988 年 2 月 13 日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向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作证,他在证词中为马里兰州一所发展中的寄宿制高中提供了建议。 - 「大学预科通讯,第 10 期,1988 年 9 月 1 日」
该期通讯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内容讨论了天才项目中的女孩、芝加哥大学、莱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如何支付大学学费,以及其他与天才儿童大学项目相关的主题。 - Julian Stanley 于 1989 年 6 月 6 日致 Rogers Redding 的信函
Julian Stanley 在 1989 年 6 月 6 日写给 Rogers Redding 的信中建议,将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设定为 48 学分,以减轻学生的压力。 - Julian Stanley 于 1989 年 6 月 13 日致 Manus Donahue 的信函
Julian Stanley 在 1989 年 6 月 13 日写给 Manus Donahue 的信中,欢迎他加入德克萨斯数学与科学学院的管理团队,并就为学生拓展机会提出了一些建议。 - Julian Stanley 于 1989 年 7 月 28 日致 Richard Simms 的信函
Julian Stanley 在 1989 年 7 月 28 日写给 Richard Simms 的信中告知他,自己愿意在北德州大学(UNT)为期两个月,讲授一门关于天才的性质与需求的课程。 - Julian Stanley 于 1989 年 8 月 15 日致 Jim Miller 的信函
Julian Stanley 在 1989 年 8 月 15 日写给 James Miller 的信中,讨论了他即将在德克萨斯州的逗留、Ann Lupkowski 的到来,以及在校园内设立一所天才学生学院的可能性。
Benbow 1987a
「早慧数学推理能力的可能生物学关联」,Benbow 1987a(更多细节参见 Benbow & Benbow 1984)
卓越的数学推理能力作为数学天赋的关键组成部分,可能与六个生物学因素相关。这些因素是:左撇子、过敏、近视、性别(即身为男性),并可能包括激素和认知功能的双侧大脑半球表征。卓越的语言推理能力也与这些相同的生物学因素相关,但性别除外。这些结果可能与探究极端智力能力的生物学基础有关。
Benbow & Benbow 1987b
「超凡数学天赋:一种由激素诱导的能力?」,Benbow & Benbow 1987b:
[该研究扩展了 Benbow & Benbow 1984 的发现,增加了新的关联因素:SMPY 成员更有可能在日照时间超过 12 小时的月份受孕;更多是长子(出生顺序效应);并且在需要动用右半球的反应速度任务上表现更佳]
Brody & Benbow 1987
「加速策略:它们对天才学生的效果如何?」,Brody & Benbow 1987:
加速策略为天才学生提供了参与适合其特定需求和兴趣的教育项目的机会。然而,对加速学习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恐惧,阻止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倡导这些方案。「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评估了多种加速方案对一组高天赋学生的长期影响。研究考虑了学业成就、课外活动、目标与抱负,以及社交与情绪适应情况,并未发现各种加速策略有任何可辨别的负面影响。
Fox 1987
「数学天才中的性别差异」,Fox 1987
Stanley 1987a
「打造 IMO 团队:早期识别与鼓励的力量」,Stanley 1987a:
[简要介绍了 SMPY 项目以及 1986 年美国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共 6 名成员)中的 4 名 SMPY 成员]
Stanley 1987b
「为数学天才青少年设立的州立寄宿高中」,Stanley 1987b:
各州如何能培养出更多高资质的数学学生?Stanley 先生说,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为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建立寄宿制高中。
[另请参阅 Brody & Muratori 2014 以及 Stanley 于 1988 年在马里兰州支持建立一所寄宿高中的证词。]
Stanley 1987c
「关于在元分析中排除统计信息不足的研究可能导致偏误的说明」,Stanley 1987c:
对某一主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元分析时,可能会因为相当一部分报告不适用于所采用的汇总程序而将其排除。如果被排除的文章包含了相关信息,这可能会使分析的结论产生偏误。研究人员在根据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时,似乎很可能需要考虑这一方面。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有时如何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一个可以从已发表数据中轻易计算出的稳健相关系数,显示出一种与一项元分析的主要结论相悖的显著关系。
Stanley 1987d
「中国的数学才能」,Stanley 1987d (北德州大学预印本):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的开发者,记述了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项目期间的观感,内容涉及显而易见的学习热情、对数学成就的重视、大学教员的学术活动以及测试问题。]
……如果中国能够保持其对天才教育的投入,并避免重蹈「文化大革命」之类的覆辙,那么到 2025 年或更早,它在工业上对我们构成的挑战,将远超日本已然达到的水平……通过邮件联系,我和我的同事们已在上海发现了 21 名 12 岁的学生,他们在译成中文的 SAT-M 考试中取得了 700 分或以上的成绩。他们来自仅有的 279 名参加该测试的高筛选青少年(Stanley, Huang, & Zu, 1986)。我们与其中 19 名学生及其数学老师交谈了 2 小时。他们的外貌和举止与华裔美国人几乎无法区分,但在数学知识的先进程度上,比 SMPY 项目中 700–800M 分数段的许多成员略逊一筹(Moore & Stanley, 1986)。他们就读于高筛选性的初中或高中,但与许多美国学校一样,遵循着严格统一的课程进度……
Stanley 1987e
「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摘要」,Stanley 1987e;ERIC 文献摘要:
本文概述了 1987 年 4 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提出的一些观点。研究人员基于 82 项旨在确定青少年早慧程度的全国标准化测试计算了性别效应。效应量的幅度范围从 0.50(有利于女性)——对应于「差异能力测试」(DATs)中 12 年级的拼写成绩,到 0.89(有利于男性)——对应于 DATs 中 12 年级的机械推理成绩。在其余 80 项测试中,最大的效应量为 0.76(有利于男性),出现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治学高级考试中。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主要由男性参加的测试有产生有利于男性的最大效应量的强烈趋势,而主要由女性参加的测试则产生较小的效应量,其中一些有利于女性。除 DATs 外,所有被考察的测试主要用于大学选拔或授予先修学分。尽管研究表明,女童和年轻女性往往比男童和年轻男性是更好的学生,但在大多数标准化测试中,女学生的表现却往往不及男学生。研究结果还表明,女性似乎更倾向于社会、审美和宗教等主题,而男性则似乎对科学、实用性、炫耀性消费、权力和控制更感兴趣。Allport-Vernon-Lindzey 评价态度量表或有助于研究者理解女性的偏好和学科导向。(TJH)
[该文献的副本目前下落不明。]
Benbow 1988
「智力超常青春期前儿童的数学推理能力性别差异:其性质、影响及可能成因」,Benbow 1988(特刊——包含文章、评论与回应):
在过去 16 年间,全美数十万名 12 至 13 岁的智力超常儿童接受了「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的数学与语文部分的测试。尽管在语文能力方面未发现性别差异,但在由 SAT 数学部分(SAT-M)衡量的数学推理能力上,始终存在着对男性有利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在最高水平的数学推理能力上最为显著,它们随时间推移保持稳定,并且在其他国家也同样被观察到。数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可以预测随后的数学和科学成就上的性别差异,因此具有现实重要性。迄今为止,由「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的工作人员及其他研究者多年来进行的大量研究,均未能支持对这种能力差异的纯环境因素解释。我们研究了一些经典的环境假说:对数学的态度、对数学实用性的认知、自信心、来自家长及他人的期望/鼓励、性别角色定型以及差异化的课程选修。此外,研究还确定了一些与极高数学推理能力相关的生理关联因素(左撇子、过敏、近视,以及可能的大脑认知功能双侧表征和产前激素暴露)。因此,我们提出,在智力超常学生中,SAT-M 分数的性别差异(这可能与男性群体更大的变异性有关),是环境与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Thomas 1993
「一个解释高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理论早已存在」,Thomas 1993(对 Benbow 1988 的回应,未收录于评论特刊):
……然而,尽管对 SAT-M 中多种性别差异的概念性阐释是整篇目标文章的关键,但在文章、评论或回应中,都未承认这项研究成果。该理论推定的机制是一个 X 连锁基因,它有两个等位基因;其中只有频率为 q 的隐性基因被假定有助于提升优异表现。根据一个简单的遗传学模型,可以轻易推导出,受此促进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分别为 q 和 q²。驱动该理论机制的基本但重要的事实是,对于所有 0 < q < 1 的情况,q 恒大于 q²。
认为 X 连锁遗传模型可能为某些性别差异提供解释的想法由来已久,且有时被归入科学的废料堆(例如 Boles 1980)。Vandenberg(1988)的评论表明他就是如此看待该假说的。但这种判断是草率且理由不充分的,因为当时尚未有一个发展成熟的理论。……
Stanley 1988
「SMPY 项目『13 岁前 SAT-M 700-800 分群体』特征分析:那些数学推理能力超凡的青少年」,Stanley 1988:
本文呈现了关于一个由 292 名数学推理能力超凡的青少年组成的非凡群体的背景特征统计数据。他们在 12 岁或更小时被初步识别,成员遍布美国及两个海外国家。男女比例为 12 男对 1 女。该群体在语言方面也倾向于相当出色,但在数学方面则远为突出。他们的大多数父母都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年轻学生中,有一部分在学校年级安排上的加速程度远超该群体的大多数人。文章还讨论了其他相关特征。
Anonymous 1989
「SMPY 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Anonymous 1989:
1971 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的「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设立 SMPY 分支」。天津是一座港口城市,也是中国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天津 SMPY 是该项目在霍普金斯大学之外的第二个基地。
……天津 SMPY 的负责人是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冯承德教授(邮编:300123)。冯教授与他的夫人 Yung Hua 是中国顶尖的数学教育家之二。天津 SMPY 的一项主要工作将是培养约 12 岁起的男女学生,以角逐每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国代表队的 6 个席位。中国队仅参赛第三年,便在 1988 年的 IMO 中于 49 个国家中并列第二,远超美国。当年在 IMO 中赢得奖牌(银牌)的仅有的 4 名女性选手中,就有一位是冯教授的学生。在中国,SMPY「13 岁前 SAT-M 700-800 分群体」的成员已近 200 人……这正是他们能在常规课堂之外,通过业余时间的教育促进茁壮成长的原因。在中国,这种促进由「业余学校」提供。
……由于天津 SMPY 及其他因素,美国可以预期将有一股来自中国的数学及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和物理学)的研究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他们将是世界上智力最超群的人才之一,将在我们许多最聪明的美国人倾向于选择医学、法律、商业或政治,而非踏上攻读博士学位的漫长清贫之路并面对之后通常较低的收入的时代,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博士项目。……
[另见 Stanley 等人 1986 和 Stanley 1987d。没有任何 SMPY 的出版物提及天津 SMPY 的后续发展;我在 2019 年的 ISIR 会议上就此询问过 Camilla Benbow,她表示此事并无太多后续,那仅仅是 Stanley 为期 1 年的访问,并非严肃的项目,也没有实质性的跟进。根据 Putallaz 等人 2005 的说法,杜克大学的 TIP 项目曾因 1989 年的 XXX 事件而暂时取消。]
Stanley 1989a
「回望……『教育不加速:一场国际悲剧』」,Stanley 1989a:
1977 年,Stanley 博士在旧金山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天才与优异儿童大会上发表演讲。他的主题「教育不加速」,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兴趣,并于 1978 年被发展为一篇刊登在《C/C/T》(《今日天才儿童》前身)上的文章。[「教育不加速:一场国际悲剧」,Stanley 1978] 本文回顾了 Stanley 博士演讲之后的事件。
[CTY 的创立;项目扩展至弗吉尼亚、缅因、阿拉斯加、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夏威夷、俄勒冈、华盛顿及中国;亚利桑那州创立「学术早慧研究项目」(PSAP);SMPY 通讯;成本是暑期项目扩张的主要障碍]
Stanley 1989b
「中国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超越我们?」,Stanley 1989b:
[两则关于中国研究生的轶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赛果;中国有 188 名 SMPY 高分学生;近期在天津成立的 SMPY 分支]
Stanley 1989c
「多数人境遇更佳」,Stanley 1989c,对 Jeanette D. Lindblad 1989 年文章 「论格格不入」 的简短评论与回应:该案例研究讨论了她为儿子「Eric」与学区进行的斗争;Stanley 表示像她这样的极端个案实属例外,Terence Tao 的经历更能代表 SMPY 参与者的普遍情况。
1990
Benbow & Arjmand 1990
「数学天才学生在数理科学领域取得高学术成就的预测因素:一项纵向研究」,Benbow & Arjmand 1990:
本研究对 1,247 名数学天才青年(最初在七/八年级由「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识别)的教育经历进行了高中毕业后及大学毕业后的分析,旨在识别与这些极高能力学生在大学数理科学领域取得高、低学术成就相关的因素。按传统标准衡量,几乎所有学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85% 的学生获得了学士学位)。若使用量化定义来衡量大学学术成就,我们发现 22% 的学生是数理科学领域的高学术成就者,而 8% 是低学术成就者。预测高学术成就的变量(按强度排序)依次为:大学前的数理科学课程或经历、家庭特征与教育支持变量、对数理科学的态度,以及能力差异。
Benbow & Minor 1990
「语言与数学早慧学生的认知特征:对天才识别的启示」,Benbow & Minor 1990:
本研究对比了两组 13 岁的学生,他们分别被认定在语言或数学推理能力上表现出极度早慧(顶尖万分之一)。这些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差异。语言早慧学生在语言类和一般知识类测试中得分更高,而数学早慧学生则在非语言推理、空间能力和记忆力测试中得分更高。对测试分数(不包括记忆力测试分数)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到三个因子:空间/速度、语言和非语言。数学天才学生在非语言和速度因子上得分更高;语言天才学生在语言因子上得分更高。因此,天赋似乎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即语言型和非语言型)。此外,它们的演化似乎遵循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与 Gagné (1985) 的观点一致。
Dark & Benbow 1990
「更强的问题转换能力与短期记忆:数学天赋的组成部分」,Dark & Benbow 1990:
本研究将 12 至 13 岁的数学天才青少年在各种认知任务上的表现,与普通能力青年、语言天才青年及大学生进行了比较。在实验一中,「数学天赋包含更强的问题转换技能」这一假说得到支持:数学天才学生在写出表达复杂关系的方程式方面,比其他组表现更好。尽管数学天才组的表现优于他们的普通能力同龄人,但他们在重写和回忆代数应用题中的命题方面,并不比语言天才组或大学生更出色。在实验二中,「数学天赋包含更强的在短期记忆中表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假说得到有力支持:数学天才青年的表现超越了其他青年组,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其表现与大学生相当甚至更优。
Dauber & Benbow 1990
「极具天赋的青少年在个性及同伴关系方面的特征」,Dauber & Benbow 1990:
极具天赋的学生在社交与情感发展方面可能面临风险。为探究同伴关系是否受天赋类型和/或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将极具数学或语言天赋的 13 岁学生(顶尖万分之一)与中等天赋的同龄学生(顶尖二十分之一)在受欢迎度与同伴接纳度、集体活动参与度及个性特质等指标上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语言天才和数学天才学生进行了同样的对比。结果显示,在集体活动或个性特质方面几乎没有发现差异。在他们对同伴看法的评分中,中等天赋组在被认为有运动天赋和受欢迎以及社会地位方面,超过了极具天赋组,尤其是语言天才组。中等天赋组也自评更为外向、善于社交且无拘无束。在同伴对重要性和接纳度的看法评分上,数学天才组高于语言天才组。因此,极度早慧的青少年,特别是语言早慧者,在发展同伴关系问题上可能比中等天赋的青年面临更大的风险。
Lubinski & Humphreys 1990
「对数学天赋的广角分析」,Lubinski & Humphreys 1990:
本文探讨了当代数学天赋研究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大多数问题均通过实证方法加以应对,数据基于一个包含 95,650 名十年级学生的分层随机样本,以及从中抽取的一个高度筛选的数学天才个体子样本(男生 n = 497,女生 n = 508)。数学天才的心理特征(按性别)与他们的常模群体进行了比较。典型的性别分化属性(如兴趣模式)在天才男女生中不那么刻板;并且学生的家庭覆盖了广泛的社会经济谱系。研究发现数学天才学生在广泛的认知能力范围内都智力超群;然而,也有证据表明,相比于普通人群,天才学生中存在某种程度更强的数学特异性。研究检验了「空间想象能力与数学能力在预测高阶数学复杂水平上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假说,但结果为否定。在数学能力测量上,观察到了「经典」的男女差异,前者产生了更大的均值和方差。我们认为,由这两个统计数据反映的性别差异可能有不同的前因。文章在能力评估的宏观背景下,尤其是在元分析综述的语境中,讨论了不关注能力离散度群体差异的社会影响。为期 13 年的纵向数据显示,追踪样本中 8% 的天才男性和 19% 的天才女性未能获得大学学位。对于 60 年代那个时代,这种差异并不令人惊讶,但两性中未能充分利用其能力的比例之高,令人震惊。我们的许多结果与其他纵向研究发现相符,例如 Terman 的经典研究以及正在进行的关于数学天赋的当代调查。
Lupkowski 等人 1990
「为年轻数学天才学生应用导师指导模型」,Lupkowski 等人 1990:
……作为为具有高级数学能力的学生制定专门计划的第一步,家长和老师通常会要求进行智力测试作为评估的一部分。尽管智商分数可以作为一般学术才能的有用的初步指标,但它不能提供足够具体的信息来据此评估或规划一个基于学生强项的教育计划。获取具体信息并满足像 David 这样的年轻人的学习需求的一个选择,是本文所描述的「诊断/指导」方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的创始人兼主任 Julian C. Stanley,为拥有非凡数学才能的学生开发了一套数学教学的「诊断/指导」模型(Stanley 1978, Stanley 1979)。自 1971 年创立以来,SMPY 一直在积极帮助有数学天赋的初高中学生,不仅识别他们,还为他们在数学及相关学科设计并提供新颖的教育机会(Stanley & Benbow 1986)。
Lynch 1990
「学术天才在参加科学与数学暑期课程后面临的学分与安置问题」,Lynch 1990: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在 12 至 16 岁的学术天才学生中,有多大比例的人会为其在特殊暑期学术项目中完成的课程寻求适当的学校安置和/或学分,并探究他们的学校是如何回应这些请求的。1986 年 11 月,我们向 1215 名于 1986 年夏天参加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办的科学与数学课程的学生发送了问卷,调查他们在常规学校中关于学分与安置问题的后续状态。高级安置比授予学分更为普遍,尽管在多数情况下两者都会被授予,尤其是在涉及高中水平的课程时。
Richardson & Benbow 1990
「加速学习对数学早慧青年社交情绪适应的长期影响」,Richardson & Benbow 1990: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项目识别了超过 2,000 名 12-14 岁的青少年,他们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中的得分与随机抽样的高中女生的水平相当。SMPY 鼓励这些学生加速其教育进程;超过 50% 的人这样做了。研究随后在他们 18 岁和 23 岁时评估了其社会发展状况。我们调查了教育加速的程度和类型(跳级和学科内容超前学习)对社会心理指标(自尊感、控制感来源、自我接纳/认同感以及社交互动)的影响。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加速学习者与非加速学习者均报告了高自尊感和内控倾向。加速学习并未影响社交互动或自我接纳/认同感,也与社交和情感困难无关。
Stanley 1990
「Leta Hollingworth 对天才超常水平测试的贡献」,Stanley 1990:
Leta S. Hollingworth(1886–1939)开创了对纽约市地区智商极高的男女儿童进行超年龄和年级水平测试的先河。她对衡量通用与特殊能力的深刻洞见,催生了当今众多为智力高度天赋的年轻人服务的学术活动,其中尤其包括为他们提供超常规水平的课程。
[更多关于 Leta Hollingworth 的信息,请参见 Benbow 1990.]
Stanley 等人 1990
「给数学天才青年的八点思考」,Stanley 等人 1990:
……本文重点讨论加速式和拓展式选项如何互补,为天才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以下是为家长、教师和数学天才学生在规划教育项目时需要考虑的八个要点:
1. 让极具天赋的小学生有时间发展学习代数所需的数学成熟度。……
2. 极少数小学生能提前具备好应对更抽象数学所需的认知结构。……
3. 对于数学才华卓绝的青少年,加速学习可能是最佳的教育选择。……
4. 应让数学才华卓绝的青少年持续地接触到与其心智功能水平相匹配、能带来高度满足感5. 的数学内容。这不一定意味着要在缩短的时间内快速学完标准课程。……
5. 在数学学习上进展极快的天才小学生,很可能在高中毕业前很久就已超越学校系统所能提供的课程范围。……
6. 教师、导师、俱乐部和竞赛可以丰富天才青年的加速数学课程。……
7. 暑期项目为有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取得进步提供了多样的机会。……
8. 目前已有为年龄约 14-18 岁的学生设立的更高级的「纯」数学研究所。……
Benbow 等人 1991
「数学才能优异学生教育生产力的预测因素」,Benbow 等人 1991:
Walberg(1984)曾识别出与美国及其他十几个国家学生的教育成就相关的九个因素,并将其命名为「生产力因素」。本研究利用「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项目在识别参与者十年后对其进行的纵向调查数据,测试了其中五个生产力因素对预测数学才能优异学生的教育成就、教育及职业志向的能力。我们还检验了一个普遍观念的有效性,即才能优异的儿童无论获得何种教育,都能取得优异成就。我们对 1247 名能力在全国排名前 1% 至 2% 的 13 岁学生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直至他们 23 岁。届时,这些学生的成就和志向普遍很高。尽管如此,上述五个生产力因素仍能显著预测其教育成就与志向。按有效性排序,这些预测因素为:教学质量、家庭环境、动机、能力、态度以及教学量。总体而言,这些生产力因素对男女两性的作用相似,但对女性的志向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对于才能优异的学生,环境干预亦能提升其教育成就,对女性而言尤其如此。
Stanley 1991a
「一种教育数学才能优异者的学术模型」,Stanley 1991a:
在过去二十年的「教育改革运动」中,一个常被忽视的方面是,为智力超常的男女生所付出的课外学术努力有了巨大增长。1971 年,鲜有不满 14 岁的学生参加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而到了 1990 年,参加人数已逾 10 万。成绩优异者会获得特殊的、补充性的教育机会。这场运动始于197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的「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并在十二年内推广至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和丹佛大学等其他私立高校。此外,许多公立大学也已开始进行类似的人才发掘与教育支持工作。本文追溯了基于 SMPY 模型建立的各独立中心及项目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Stanley 1991b
「评『参与住宿制加速项目的青春期女孩之社会情绪适应』」,Stanley 1991b:
本文简要回顾了关于低龄入学的专业文献,提及了数名极为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并讨论了两所「校内高中」模式的院校。接着,本文对原文章提出了几点批判性意见,并为开展针对经历过教育加速的女孩的更长期、更具决定性的追踪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本文对通常所定义的「社会适应」对于智力超群者取得卓越职业成就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Stanley 1991c
「缅怀 Halbert B. Robinson(1925–1981)」,Stanley 1991c:讣告
在「能干青年研究中心」更名为「Halbert Robinson 能干青年研究中心」十五周年纪念暨更名仪式上的讲话,西雅图华盛顿大学,1990 年 10 月 3 日
[本文探讨了 Stanley 与 Robinson 的个人交往、SMPY 的创立缘起,以及 Robinson 在华盛顿大学领导的儿童发展研究小组与提前入学项目的激进加速小组。]
Swiatek & Benbow 1991a
「对能力相当的加速与非加速才能优异学生长达十年的纵向追踪研究」,Swiatek & Benbow 1991a:
本研究对「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项目所识别的、接受过学术加速教育的才能优异学生,与另一组能力相当但从未接受加速教育的才能优异学生,进行了跨多个领域的纵向比较。两组学生在性别与能力上进行了匹配,研究持续了 10 年。在 23 岁时,两组学生在各项学术及心理社会变量上并无显著差异。加速组与非加速组的学生均取得了斐然的学术成就,并对学校生活和自我状态表示高度满意。若将所有学术变量视为一个整体,加速组的表现略优于非加速组。在两组中,男生在数理领域的追求都比女生更为积极,但加速教育并未因性别不同而产生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加速教育可能对才能优异学生造成伤害」这一普遍担忧。
Swiatek & Benbow 1991b
「对快进式数学课程参与者为期 10 年的纵向追踪研究」,Swiatek & Benbow 1991b:
本研究对曾参加一项为数学顶尖才能学生设计的快进式数学课程的学员,在 10 年后(约 23 岁时)进行了调查。考察领域包括:(a)本科经历,(b)研究生经历,(c)对数学和科学的态度,以及(d)自尊水平。结果显示,课程参与者就读的本科院校比未参与者更富盛名。参与者也更有可能进入研究生院深造,此差异主要体现在女性群体中。在自尊方面,尽管两组评分都很高,但那些有资格参加课程却未参加的学生自尊水平反而更高。两组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态度则不相上下。总体而言,参加「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的快进式数学课程,与所有学生获得更优质的本科教育以及女性获得更高等的教育相关联。这些快进式课程并未对才能优异的学生造成任何伤害。
Brody 等人 1991
「才能优异青少年中的性别差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SMPY 与 CTY 的研究」,Brody 等人 1992,收录于由 Heller & Hany 编辑的《能力与责任:欧洲高能力委员会第三届欧洲会议》(1992/4):
在第三篇论文中,Linda Brody、Linda Barnett 和 Carol Mills 深入探究了才能优异的男女学生的能力差异。他们回顾了数年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才发掘项目」参与者等多个来源收集的数据后,得出结论:在定量能力和数学成就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且这些差异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些差异在能力顶尖的学生中尤为显著,因此可能影响他们进入顶尖高等学府的机会。Brody 等人详细描述了 CTY 夏季课程参与者在数学方面的性别差异。首先,达到数学课程录取标准的男性申请者多于女性。其次,在被录取的学生中,选择数学或科学课程的男生多于女生。第三,在数学和物理课上,男生的表现优于女生。本文作者及该书本部分的其他作者均指出,在动机和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能力上性别差异的形成。
Benbow 1992a
「13至23岁间的数学与科学成就:顶尖1%数学能力群体中的差异」,Benbow 1992a:
本研究旨在探究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数学部分(SAT-M)对 1996 名数学能力优异(排名前 1%)的七、八年级学生的预测效度。研究在长达 10 年的时间跨度内,评估了多项学术成就指标。结果发现,初中时获得的 SAT-M 分数中的个体差异,能够预测其在高中和大学的成就。在能力排名前1%的学生中,SAT-M 分数位于前四分之一的学生,其在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的成就水平,远高于分数位于后四分之一的学生。在研究的 37 个变量中,高达 34 个显示出有利于高分组的显著差异,且差异幅度巨大。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性别差异,但其影响程度通常小于能力分组带来的差异,并且在数学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上未观察到此种差异。本研究为 SAT-M 对高能力初中生的预测效度提供了支持。
Benbow 1992b
「资优教育的进步——无处不在,唯独此地缺席!」,Benbow 1992b:
[专栏评论:尽管资优教育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如更多州强制推行资优教育项目、成立了新的联邦办公室与研究中心,以及设立了「州长学校」等机构,但许多资优教育项目仍在被裁撤,美国社会的反智主义倾向依然存在,资优教育项目也持续遭受猛烈批评。Benbow 主张,在资优教育项目缺失的情况下,应推行教育加速作为应对之策。]
Kirschenbaum 1992
「专访 Julian C. Stanley」,Kirschenbaum 1992:
Stanley 博士于 1990 年 4 月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波士顿年会期间接受了本次采访。此后,他对访谈记录稿稍作更新。
[内容提要:SMPY 的创立;基于皮亚杰理论,选择数学作为测试内容,以及不满 12 岁即在 SAT-M 中获得满分的罕见性;数学教学与数学天赋的本质;如何运营一个加速班。]
Lubinski & Benbow 1992
「才能优异群体在能力与偏好上的性别差异:对数理科学人才培养的影响」,Lubinski & Benbow 1992:
……本篇综述旨在记录才能优异群体中存在的一些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在过去至少 20 年间一直非常显著。2 我们尤其关注数学推理能力上的性别差异,但同时也在各种理论解释的框架下,回顾了其他认知与非认知特质(如兴趣和价值观)的差异……在认知能力测试中,男性得分的变异性往往更大,即便是在女性平均分更高的测试中也是如此。6……在数学才能优异的样本中,男女比例的悬殊是众所周知的……在不同的SAT数学分数线下,男女比例大致如下:≥ 500 分:2:1;≥ 600 分:4:1;≥ 700 分:13:1……表 1 展示了 1998 至 1991 年间,在爱荷华州立大学通过 SMPY 测试的才能优异学生的能力与价值观数据……在空间推理和机械推理能力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 1 中有两项价值观尤为重要,值得特别关注。强烈的理论价值观是物理科学家的典型特征,也更多地体现在男性身上。社会价值观则与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呈负相关,并更多地体现在女性身上……因此,相较于女性,男性的能力特质似乎更契合在数理科学领域获得成功职业发展的要求……表 2 的数据揭示了数学能力排名前1%的男女样本在数理科学教育背景上的性别差异。显然,即使是那些综合智力与定量能力均超过典型物理科学家的女性,也并未进入数理科学的人才输送渠道……然而,对于能力最强的学生而言,相关的能力与偏好特征在高中之前就已定型……在我们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女的个人特质决定了,无论是出于教育还是职业原因,侧重能力或侧重偏好都无疑会导致许多学科出现悬殊的男女比例;而同时强调两者则会加剧这种不平衡。
Lubinski & Humphreys 1992
「数学天赋及其相应社会经济地位水平的生理与健康指标」,Lubinski & Humphreys 1992:
本研究从一项全国高中生分层随机样本(n = 95,650)中,选取了位于四个分布顶端的十年级学生,共分为四组:两组为数学才能优异的受试者(男生 n = 497,女生 n = 508);另两组为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男生 n = 647,女生 n = 485)。前者在标准化定量能力测验中约占前1%,后者在传统社会经济地位(SES)指数中约占前1%。研究继而将这四个才能优异/家庭优越组按性别进行两两比较,并与各自性别的常模组在43项生理与健康指标上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尽管才能优异组和家庭优越组的身体健康水平均高于常模组,但生理与健康状况似乎与数学天赋的关联度更高,而非极端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鉴于这些发现可能与「一般智力」这一构念相关联,它们证实并拓展了以下观点:一般智力的规律网络(其相关因素构成的网络)渗透到了众多重要且有价值的非智力领域(参见 Brand, 1987)。
Pyryt & Moroz 1992
「评估一项数学加速项目:一种探究中心法」,Pyryt & Moroz 1992,收录于由 Heller & Hany 编辑的《能力与责任:欧洲高能力委员会第三届欧洲会议》(1992/4):
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 Michael Pyryt 做了题为「评估一项数学加速项目:一种探究中心法」的首场报告(作者:M. C. Pyryt & R. Moroz)。该文稿已全文收录于本卷。这项评估关联一所初中,该校一个经过筛选的七年级学生小组用一年时间学完了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数学内容。在八年级时,这些学生完成了九年级的数学课程;到九年级时,他们则学习了十年级的数学内容,以为进入高中做准备。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届别和年份,80% 至 100% 的入选学生都能毫无困难地完成加速课程。评估标准为在学年期末考试中达到至少 70% 的正确率。此外,这些加速班学生与按部就班用更长时间学习相同内容的普通高年级学生相比,其学业成绩并无差异(Pyryt & Moroz, 1992)。
Stanley 1992
「一席谈」,Stanley 1992:
[建议研究人员努力在能够获得领域内顶尖专家充分关注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第二条建议是,要与自己有特殊研究兴趣领域的人士积极互动,通过学术出版物和专业会议主动结识他们。]
本专栏是系列文章中的第四篇,旨在分享资深教育研究者给青年同行的建议。每位受邀撰稿人将为初涉此领域的教育研究者、开发者或评估者提供一条或多条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指南。本专栏的功能是汇集我们领域内前辈们基于经验的洞见——这些洞见若不分享,便只能由后人一次次重新摸索。
Stanley 1992b
「我的人生与成长」,Stanley 1992b:一篇简短的自传。
Benbow & Lubinski 1993a
「数学才能优异者的心理特征:若干性别差异及其生物学基础的证据」,Benbow & Lubinski 1993a:
在过去二十余年里,我们运用大学理事会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进行的超常水平测试,评估了超过一百万名 12 至 13 岁的顶尖聪慧学生(智力排名前 3%)的能力。在该群体中,SAT 数学部分(SAT-M)对学术和职业标准的预测效度已在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中得到证实。本文中,我们记录了这些高能力学生的心理与成就特征,并特别关注了性别差异。男性在 SAT-M(即数学推理能力)上的得分高于女性;与此同时,两性在空间-机械推理能力以及一系列生活方式和职业偏好上也存在差异。综合来看,这些特质似乎在塑造男女在追求物理科学领域高级教育文凭和职业生涯方面的差异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在描绘了这些高能力学生的一系列行为特征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这些表型特征背后潜在的生物学关联因素,包括激素影响、生理健康状况以及右脑半球的强化激活。
Benbow & Lubinski 1993b
「数学推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后果及其若干生物学关联」,Benbow & Lubinski 1993b:
[关于相关因素,参见 Benbow & Benbow 1987b;关于兴趣,参见 Benbow & Lubinski 1993a;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图表。]
Bock & Ackrill 1993
《高能力的起源与发展》,由 Bock & Ackrill 编辑,1993 (ISBN 0-471-93945-5)。文集:
- 「数学才能优异者的心理特征:若干性别差异及其生物学基础的证据」,Benbow & Lubinski 1993:
在过去二十余年里,我们运用大学理事会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进行的超常水平测试,评估了超过一百万名 12 至 13 岁的顶尖聪慧学生(智力排名前 3%)的能力。在该群体中,SAT 数学部分(SAT-M)对学术和职业标准的预测效度已在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中得到证实。本文中,我们记录了这些高能力学生的心理与成就特征,并特别关注了性别差异。男性在 SAT-M(即数学推理能力)上的得分高于女性;与此同时,两性在空间-机械推理能力以及一系列生活方式和职业偏好上也存在差异。综合来看,这些特质似乎在塑造男女在追求物理科学领域高级教育文凭和职业生涯方面的差异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在描绘了这些高能力学生的一系列行为特征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这些表型特征背后潜在的生物学关联因素,包括激素影响、生理健康状况以及右脑半球的强化激活。 - 参与讨论者:Benbow, Lubinski, Sternberg, Sitruk-Ware, Gardner, Fowler, Hatano, Dudai, Gruber, Stanley, Freeman, Bouchard
- 「数学推理能力出众的男孩与女孩」,Stanley 1993:
自 1971 年以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开创性地发掘并为那些数学推理能力超越 99% 同龄人的 12 岁男女生提供教育支持。SMPY 首创了对此类青少年进行广泛搜寻的模式,并为他们在常规学校体系之外开设了专门的学术课程。如今,一项兼顾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区域性人才选拔计划已覆盖美国全部 50 个州,全国各地也纷纷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住宿制夏令营。这些举措为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了教育便利,也促进了学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以及校内外学习体验的更好衔接。从 SMPY 于 1972 年举办的首次人才选拔中就已明显看出,在大学理事会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数学部分(SAT-M)这一主要面向 17、18 岁大学预科生的考试中,男生的得分普遍远高于女生。这一差异虽在 1974 年即有报道,但直到 1980 年一份引发争议的报告激起了学界对数学领域各方面性别差异的研究后,才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中,我将介绍一项为期十年的研究,该研究考察了 14 项大学理事会高中学业测试中的性别差异。这些测试通常由那些希望进入美国顶尖院校的 17、18 岁优秀学生参加(一般选考三门)。在欧洲历史测试的高分者中,男女比例最为悬殊,达到 6:1。性别差异第二大的科目是物理,为 2.9:1,其次是初等数学(主要为代数和几何),为 2.5:1。1991 年,其他男性占优的科目比率分别为:化学(2.4:1)、美国历史(2.1:1)、生物(1.8:1)、微积分预备(1.6:1)、拉丁语(1.6:1)、法语(1.4:1)、现代希伯来语(1.1:1)和德语(1.02:1)。女性高分者较多的科目则有:文学(1.26:1)、英语写作(1.05:1)和西班牙语(1.01:1)。在其他标准化测试中,如机械推理和空间旋转能力,也表现出有利于男性的巨大性别差异。而在自我报告的评价性态度方面,差异甚至更大:男孩的理论价值观得分高,而女孩的审美价值观得分高。这类价值观分数与学业和能力测试分数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关联。在 12 岁甚至更早,聪明的男孩和女孩就已经表现出许多与 18 岁青少年相同的认知性别差异。
Lubinski 等人 1993
「重新审视才能优异群体中的学业成就性别差异」,Lubinski 等人 1993,收录于由 Heller 等人编辑的《国际天才与才能研究与发展手册》(1993):
……本文特别关注与教育/职业选择、超常教育/职业成就以及才能优异群体内部性别差异相关的因素 / 我们的……研究……也旨在进行项目实验并改进已有的教育干预措施。本文借鉴了SMPY [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 的纵向研究发现,以阐明物理科学领域性别差异的关键前因 / 描述我们研究的设计与理论框架 / [并讨论] 数学才能优异者在实际成就上的性别差异,以及一些涉及性别差异的实证发现,这些差异体现在一些人们熟悉或未予足够重视,但对选择在数理领域追求卓越至关重要的变量上。
在过去30年里,许多曾阻碍才能优异的女性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教育文凭和职业地位的蒙昧壁垒已被移除。在法律等许多对本科学位类型要求宽泛的领域,很快就实现了相当的性别均势。女性在律师资格考试、法学院成绩及荣誉上的卓越表现接踵而至,这恰如那些为移除上述壁垒而奋斗的先驱们所预言。医学院在招生人数和学生表现上的性别均等也很快实现。这一趋势进一步巩固了最初为消除性别歧视教育壁垒而提出的坚实论据。也就是说,最初主要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论点,如今获得了经济和心理学的双重支持:女性不仅在这些领域表现出色,学科本身也因吸纳了更优秀的学生群体而受益。随着更多拥有卓越学术背景的女性进入法律和医学界,这两个学科确保了其未来的领袖和从业者将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更精深的专业知识。
……然而,我们的研究也旨在进行项目实验并改进已有的教育干预措施。具体而言,在与智力超常的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合作时,我们试图寻找并提供能让他们的才华尽情绽放、充分实现的环境。理解这些环境的构成要素,并学会如何创设它们,是我们应用研究的两个核心目标。我们也将借鉴这方面的工作。
……本章的核心论点是,我们用以指导才能优异者研究的理论模型(下文将详述)对于分析和深入理解女性在整个数理科学人才输送渠道中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事实上,我们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导致数理科学领域职业性别差异持续存在的独特因素,这些因素与「选择」息息相关。我们在此提出,学业成就上的性别差异是选择的结果,而这些选择自然地源于男女两性在投身并精通数理科学事业时所具备的一系列具有性别差异的特质。此外,我们建议,或许应该重新审视专业领域和公众对于数理科学成就性别差异的看法,即将其视为男性和女性在面对情境时所展现的不同视角和个人品质的必然结果。
下文中,我们将借鉴 SMPY 的纵向研究发现,以阐明物理科学领域性别差异的关键前因。我们将首先介绍我们研究的设计及其理论框架,然后讨论数学才能优异者在实际成就上的性别差异,以及一些涉及性别差异的实证发现,这些差异体现在一些人们熟悉或未予足够重视,但对选择在数理领域追求卓越至关重要的变量上。最后,我们将简要讨论我们当前知识体系的启示,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启示来指导和规划未来关于才能优异的女性(及男性)的研究方向。
Mills 1993
「数学才能优异学生的人格、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特征」,Mills 1993:
研究发现,与同龄普通学生群体相比,一组学业才能优异的学生样本在人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迈尔斯-布里格斯(Myers-Briggs)人格四维度上,学业才能优异组与对照组在所有维度上均有显著不同。具体而言,学业才能优异组更偏好内向(introversion)、直觉(intuition)和思考(thinking)。尽管该组中的判断型(judging)人格多于对照组,但总体上,更多学业才能优异学生倾向于感知型(perceptive)风格。他们也倾向于拥有更高的成就动机,以及较低的人际与社交关注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种强调思考而非情感的认知风格,似乎是调节数学能力与成就性别差异的中介因素。
Southern 等人 1993
「加速与丰富:教育方案选项的背景与发展」,Southern 等人 1993:
「加速教育」与「丰富教育」可被视为支撑同一把椅子的两条腿。粗略审视二者的定义,会发现它们表面上颇为相似。然而,无论表象如何,加速与丰富教育的理论基础,都源于对四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假设:智力天赋的本质、才能优异学生的情感特质、常规教育与资优教育的目标,以及常规教育课程的充分性。
文化社会因素及历史事件同样影响了教育者和公众对所有与加速及丰富教育相关因素的假设。基本假设的差异、价值观与目标的变迁,对为才能优异学生提供教育方案的各项举措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探讨加速与丰富教育的定义,并阐述这些定义对项目开发与实施的意义。第二部分描述关于二者孰优孰劣的争论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剖析了助长这场争论的各种因素。最后一部分则描述了影响加速与丰富教育选项发展的各国教育体系特点,并介绍了当前采用的各种方案。
Sowell 1993
「数学才能优异学生教育项目:实证研究综述」,Sowell 1993:
本文总结并评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关于数学才能优异学生教育项目的实证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加速数学课程是为早慧学生提供的一个极佳方案。将数学才能优异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数学教学的组织形式,也为他们取得优异表现创造了机会。尽管技术辅助教学似乎也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才能优异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但这种方法仍需在更高年级的学生中以及通过长期研究进行进一步检验。而采用丰富课程和非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则未能提供其对数学才能优异学生有效的确凿证据。
……研究成果的应用:本综述清晰地表明,数学早慧学生能从加速数学项目中获益。此外,当数学才能优异的学生与其他数学能力强的同伴一起学习时,表现更佳。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和家长发掘并制定能够为学生提供此类机会的项目或组织方案。小学教师应向学生,特别是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技术辅助的数学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似乎效果显著。
Swiatek 1993
「一项通过『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开展的为期十年的学术加速纵向研究」,Swiatek 1993(本文后于2002年作为重印过去25年经典文章的特刊一部分重新发表,题为Swiatek 2002):
在过去十年中,「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产出了一系列关于智力超常学生教育的纵向研究。与其历史传统一脉相承,学术加速是其中一个重点研究领域。SMPY 的研究涵盖了不同的学生群体、加速方法和成果类型,其结果普遍支持将加速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结果与该领域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本文将详细介绍 SMPY 各项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成果,并勾勒未来的研究规划。
Albert 1994
「迈向卓越:一项关于超常才能男孩及其家庭的纵向研究」,Robert S. Albert(前作:Albert 1980),收录于由 Subotnik & Arnold 编辑的《超越特尔曼:当代才能与天赋纵向研究》(1994,ISBN 1567500110)
Charlton 等人 1994
「关于快速教育加速的追踪洞见」,Charlton 等人 1994(后于2002年在25周年纪念特刊中重新发表):
对于那些数学推理能力超凡的青少年长大后的经历,我们所知甚少。他们很少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资优教育专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在 1993 年 11 月的全美天才儿童协会年会上,Julian Stanley 邀请了两位成功的前「极端加速者」来到亚特兰大,并分享了另外12名数学早慧青少年的信息。作为特邀嘉宾的两位年轻人,Jane C. Charlton 和 Donald M. Marolf,向与会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回答了提问。他们对自己迄今的人生经历坦诚、深刻而风趣。他们两人都坚信,并且极具说服力地表明,对于像他们这样的人而言,快速完成学业直至获得博士学位,是丰富教育、为成年生活做准备的近乎最佳途径。然而,三位发言者也都认为,对于其他一些同样优秀的学生来说,如此迅猛的教育进程或许并非理想的成长路径。
Ng 1994
「附记:Lenny Ng 的故事」,Ng 1994(另见 Muratori 等人 2006):
……说真的,人们常问我,像一位朋友最近所说的那样,「如此聪明」是何种体验,能登上《Parade》杂志封面,被《新闻周刊》、《生活》杂志,甚至《体育画报儿童版》报道。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充满了乐趣,也收获满满。通过各种活动和竞赛,我结交了一生的挚友,见识了迷人的地方,还遇见了比我哥哥更有名的人物。或许我最大的幸事是拥有一颗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好奇的心,从数学到音乐,从文学到网球。我何其有幸,能拥有如此多姿多彩的机会。我的许多成就都应归功于我勤奋、奉献且富有远见的父母……
Lubinski & Benbow 1994
「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一项计划长达 50 年的智力才能研究之前三十年回顾」,Lubinski & Benbow 1994,收录于由 Subotnik & Arnold 编辑的《超越特尔曼:当代才能与天赋纵向研究》(1994,ISBN 1567500110):
本文描述了由「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SMPY)正在进行的一项计划长达50年的纵向研究 / 展示了来自 SMPY 及心理学文献的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识别在整个数理科学人才输送渠道中(从选择大学专业到在技术学科获得博士学位)各个阶段的能力与满足感的早期心理前因 / 将特别关注那些尤其有利于取得非凡成就的因素,以及有助于新生代物理科学家实现最佳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特殊影响;同时将重点探讨与成就性别差异相关的可能影响。
Lubinski 等人 1995
「智力超常者从青春期到成年期职业兴趣的稳定性:一项为期15年的纵向研究」,Lubinski 等人 1995:
本研究以162名智力超常的青少年(能力排名前1%)为样本,在他们13岁时使用「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量表」进行测试,并在15年后再次使用该量表进行重测。本研究旨在评估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RIASEC)的六个主题(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以及斯特朗量表的23个基本兴趣量表在时间上的个体内及个体间稳定性。在长达15年的测试-重测间隔期内,六个RIASEC主题的个体间相关系数中位数为0.46;所有162名被试的个体内相关系数中位数为0.57。对13岁时最主要兴趣主题的构型分析显示,该主题在28岁时成为主要或邻近主要主题的概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这与RIASEC的六边形模型相符。研究表明,对于智力超常的个体而言,似乎可以通过在青春期早期评估其职业兴趣,来预测其成年后职业兴趣画像的显著特征,但某些RIASEC主题的稳定性似乎高于其他主题。
Lubinski & Benbow 1995
「人才的最理想发展:通过教育途径应对个体人格差异」, Lubinski & Benbow 1995:
……我们如何在维护公平的同时,发掘天赋优异儿童的才能?基于个体差异研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Dawis 1992),及其在教育与职业咨询领域的深厚根基(Brayfield 1950; Dawis and Lofquist 1984; Patterson 1938; Williamson 1939; 1965),我们相信,要实现人才的最优化利用,关键在于积极应对个体间的人格差异。具体来说,必须将儿童置于能够契合其最突出的能力与偏好,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培养的教育环境中(Benbow and Lubinski 1994; in press; Lubinski and Benbow 1994; Lubinski, Benbow, and Sanders 1993; Stanley 1977)。这一方法由「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所倡导(Benbow and ; in press; ),也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我们通过论证并提供证据表明,个体所拥有的某些特质,使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迥异的教育和职业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并获得满足感。也就是说,对任何个体——即便是天赋优异的个体——而言,只有有限的几种学习环境能在教育意义上达到最理想状态。例如,当学生们发自内心地享受所从事的活动时,他们会付出最大的努力;而当天赋优异的个体被允许以自己期望的节奏追求所爱时,他们最有可能取得世界级的成就。的确,如果提供给学生的任务不仅富有挑战性(即略高于他们已掌握的水平),而且对他们个人具有深刻意义,那么学习效果便能得到优化,成就动机也能得到增强(Lofquist and Dawis 1991)……
Sanders Et Al 1995
「『界定问题测验』所测量的心理现象是否独立于言语能力?:对 Lykken 疑问的审视」, Sanders et al 1995:
本研究旨在检验「界定问题测验」(DIT)的增量效度。该测验宣称用于测量道德推理能力,并将其与言语能力及一般智力构念(g)的其他主要指标进行比较。通过对智力超常青少年(排名前 0.5%)的两项独立研究发现,DIT 的测试结果显示,天赋优异的个体在道德推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能力普通的同龄人,甚至高于年龄大四至五岁的大学新生。然而,这些智力超常的青少年在道德推理上的领先地位,似乎应归功于他们卓越的言语能力,而非本研究中考察的任何其他心理变量。因此,「DIT 在概念上独立于传统言语能力测量方法」这一假设未能得到证实。我们建议,未来涉及道德推理评估的研究者应将言语能力测量纳入其研究设计中,以确定道德推理测验是否真正捕捉到了独立于言语能力之外的、具有系统性来源的个体差异。
Achter Et Al 1996
「智力超常群体中的多元潜力:『它从未存在,并已然消逝』」, Achter et al 1996:
本研究采用「工作适应理论」作为概念框架,对「多元潜力」这一概念进行了评估。该概念源于智力超常个体咨询领域的心理学文献(即,那些能力和偏好呈现「高且扁平」特征,可能导致职业决策困难和内心困扰的个体)。我们对四个独立队列中超过 1000 名智力超常学生(排名前 1%)进行了考察,评估工具包括「学术能力倾向测验」、「价值观研究」以及 J. L. Holland(1985)的六种兴趣主题。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实证依据支持「多元潜力」在智力超常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低于 5%)。相反,在天赋优异学生中普遍存在「高且扁平」的能力与偏好特征的看法,似乎源于使用了那些按年龄校准、因而在发展阶段上不适用且难度上限不足的评估工具。这一发现对于在咨询天赋优异学生时如何使用传统职业评估工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chter Et Al 1997
「反思智力超常群体中的多元潜力:批判性回顾与建议」, Achter et al 1997:
本文对「多元潜力」这一概念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探讨了其在天赋优异儿童相关科学文献中的定义与应用。直到近期,该概念才得到充分的实证检验。尽管「多元潜力」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但多项证据表明,它被错误地解读,并被错误地认为适用于绝大多数智力超常的个体。本文总结了近期一份报告(Achter, Lubinski, & Benbow, 1996)的发现——该报告分析了来自「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的 1000 多名学生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特征——以及其他实证研究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对天赋优异的青少年进行超水平的能力与偏好评估后,绝大多数人(综合所有因素后超过 95%)都展现出显著分化的个人特征。因此,「多元潜力」这一概念亟需反思。职业心理学中的传统评估工具(即测量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的问卷与测验),若以超水平的形式使用,将有助于满足智力超常青少年在教育和职业咨询方面的需求。此外,这些工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智力超常群体中个体差异的多样性。
Benbow & Lubinski 1996
《智力天赋:心理测量学与社会议题》, Benbow & Lubinski 编辑, 1996 (ISBN 0801853028)。文集,第四部分,「知识的应用:SMPY 项目」:
1992 年 4 月 19 日,近百位人士齐聚旧金山,共赴一场为致敬 Julian C. Stanley 及其学术成就而举办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从心理测量学到天赋研究」,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 Julian 的学术生涯。他的许多新旧同事与学生都出席了会议,其中甚至包括一位他「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的研究参与者。
本书便脱胎于那次研讨会。除四篇报告外,其余所有演讲稿均经过扩充和深化,构成本书的各个章节。此外,我们还增补了八个章节,以期全面覆盖相关主题。本书旨在讲述一个重要的故事,我们相信它不负使命。全书从探讨智商与天赋优异儿童的教育加速问题入手,分析了时代精神如何影响这一领域的工作。一个核心主题是,政治氛围和公众情绪如何通过限制所能提出的问题,以及阻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从而影响科学探究。我们发现,现实中应用的实践,鲜有与研究揭示的最佳实践相符者。相反,我们总是轻易被那些缺乏充分实证支持的流行风潮所吸引。
这引出了两个问题:我们究竟知道什么?以及,倘若将我们的知识付诸实践,又会怎样?我们决定通过邀请几位撰稿人共同探讨一个问题来切入这些议题:如何正确地教育那些拥有卓越学术天赋的儿童。正如各章节所揭示的,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所知甚多,且由来已久。当这些知识被付诸实践时——正如 Julian Stanley 通过他的「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所做的那样——其成果简直令人瞩目。这不禁让人更广泛地思考: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应用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抵制住追逐下一波潮流的诱惑,美国的教育面貌将会是何等景象?当前教育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状况,堪称玩忽职守。本书的最后几章探讨了心理测量学的一些问题,以及天才(genius)与天赋(giftedness)之间的关键区别。
- 「缘起: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 Stanley 1996:
本文简要记述了「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自 1968 年至今的创建历程与早期发展。文中探讨了 SMPY 的几项指导原则。SMPY 的成功催生了一批强大的区域、州及地方中心,它们如今通过年度人才选拔和学术夏令营项目覆盖了全美国。其主要工具包括大学理事会的系列评估测试,如 SAT、高中学业成绩测验以及大学预修课程(AP)考试。SMPY 及其后续项目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客观测试,识别出在数学和/或言语推理方面具有卓越天赋的青少年。然后,为这些成绩优异的 12、13 岁的孩子们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特殊的、补充性的、加速性的教育机会。 - 「人才选拔理念对天赋教育的贡献」,van Tassel-Baska 1996
- 「培育卓越才能:SET 作为 SMPY 的传承」,Brody & Blackburn 1996
- 「从参与者视角看 SMPY 教育项目的影响」,Benbow et al 1996:
探讨 SMPY(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对教育领域,尤其是对天赋教育领域的影响 / 记录 SMPY 对其服务过的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学生对其参与经历的主观感受及其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 我们的评估将聚焦于所有经 SMPY 识别的学生,无论他们是否在人才选拔提供的基础服务之外获得过额外帮助。此项评估基于 SMPY 在爱荷华州立大学通过其纵向研究所收集的海量数据 / 该研究目前涵盖了约 5,000 名在 25 年间被识别出的在数学和言语方面有天赋的个体,他们被分为 5 个队列,各队列之间相隔数年。
Benbow & Stanley 1996
「公平之下的不公:『公平』如何导致高潜力学生面临的不公」, Benbow & Stanley 1996:
在过去三十年里,由于教育待遇上的不公,一代又一代高智力潜能的美国学生的学业成就持续下滑。这种不公源于美国社会和学校中一种极端的平均主义。这种平均主义将公平与卓越置于对立面,而非倡导公平与卓越并行;它助长了反智主义、课程的「浅化」、将能力与成就测试等同于精英主义、学校对流行风尚的追捧,以及学校坚持用同一套课程、按同一水平教授所有学生。在本文中,我们为创造积极变革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强调让所有人都能追求卓越,呼吁积极回应个体差异,并提倡将教育政策建立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坚实的研究发现之上。那些未能充分考虑学生间巨大个体差异的教育政策——正如当前许多政策那样——注定是行不通的。
Lubinski Et Al 1996
「一项针对智力超常个体价值观的 20 年跨度稳定性分析(基于『价值观研究』量表)」, Lubinski et al 1996:
我们以 203 名智力超常的青少年(排名前 1%)为样本,在他们 13 岁时使用 Allport-Vernon-Lindzey(1970)的「价值观研究」(SOV)量表进行了测试;20 年后,对他们再次进行了该测试。本研究旨在评估 SOV 量表六个主题——即理论型(T)、经济型(E)、政治型(P)、审美型(A)、社会型(S)和宗教型(R)——在个体内部及个体之间的时间稳定性。在长达 20 年的重测间隔期内,这六个主题在个体间的相关性系数,其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 0.37 和 0.34。相应地,所有 203 个样本的个体内部相关性系数,其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 0.30 和 0.39。对 13 岁时最主要价值观主题的构型分析显示,该主题在 33 岁时仍然是主要主题或与主要主题相邻的可能性,显著高于随机概率。主题的相邻性是通过对 SOV 进行一系列基于经验的辅助分析确定的,这些分析揭示了两个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的稳健聚类:男性的 T-E-P 组合与女性的 A-S-R 组合。
Stanley 1996
「教育轨迹:从激进教育加速者身上获得的启示」, Stanley 1996:
[简要讨论 SMPY 的案例研究,特别提及 Charlton et al 1994]
……通过研究这六位杰出的年轻人,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归纳……
- 远超常人的智力是实施激进教育加速的一个关键先决条件。……
- 学生本人必须热切期望以其自认为最佳的方式加速学习。……
- 那些逼迫孩子远超其能力和/或兴趣极限的「虎妈狼爸」式父母,往往会在日后遭到孩子的负面抵触。
- 自由放任、完全不管不问的父母可能同样有害。……
- 每位激进教育加速者的教育轨迹各不相同,且往往差异巨大。……
- 这六位激进教育加速者似乎都并非来自单亲家庭,但他们的家庭背景非常多元化:新教、犹太、非裔、华裔、韩裔背景等等。
- 所有六位似乎都具备适度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
- 激进的跳级式教育加速当然不适合每一个人,即便是最聪明的孩子。……
- 一个人可以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序言至此已足。现在,您想必渴望一读 [Michele J.] Cargain 和 [Alexander] Plotinck 对他们如何应对挑战、取得成就的讲述……
Plotinck 1996
「我的教育经历」, Plotinck 1996:
本文系 1994 年 6 月 19 日在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市巴德学院西蒙洛克分校举行的「青少年、加速学习与国家英才会议」上的演讲稿。
Cargain 1996
「提前两年入读女子学院」, Cargain 1996:
本文系 1994 年 6 月 19 日在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市巴德学院西蒙洛克分校举行的「青少年、加速学习与国家英才会议」上的演讲稿。
Anonymous 1997
「引荐:David Lubinski」, Anonymous 1997 (美国心理学会传记简介):
David Lubinski 因其在差异心理学领域中,方法严谨、概念清晰的卓越贡献而备受赞誉。他运用「工作适应理论」,阐明了那些能够促进学术卓越和世界级杰出成就(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关键个人特质组合。他所建立的用于识别智力卓越的早期迹象(及其不同类型)的框架,也为促进这些才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处提供了 Lubinski 的作品引荐、个人传记和精选书目。
Benbow & Lubinski 1997
「智力超常儿童: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Benbow & Lubinski 1997 (收录于《天赋教育手册》, Colangelo & Davis 编辑, 1997, ISBN 0205260853):一篇综述。
Johns Hopkins Magazine 1997
「昔日神童今何在?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 Julian Stanley 启动其旨在发现并彻底加速年轻数理天才学业进程的『宏伟实验』以来,已近三十载。他们的人生轨迹如何,答案因人而异。」, 1997 年 6 月, Melissa Hendricks。
[关于 SMPY/CTY 的历史,对几位持正面及负面看法的参与者的简介、访谈与引述,以及对 Benbow 和 Lubinski 就 SMPY 参与者对项目利弊感知的调查(结果呈压倒性积极)的讨论。]
Gross & van Vliet 2003 对 Hendricks 1997 的总结与评论:
目标:报道「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的历史发展。报道那些由 SMPY 识别并在此项目支持下经历过激进教育加速的天赋优异学生的人生历程。
设计:为大学校刊撰写的资讯性文章。
地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
参与者:SMPY 的教职员工与学生。
变量评估: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 SMPY 的经历。访谈内容辅以来自研究期刊中关于 SMPY 学生发展结果的信息。
主要结果: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由心理学家 Julian Stanley 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创立,旨在识别具有科学和数学天赋的青少年。这些 12、13 岁的孩子,在通常由高中毕业生参加的大学理事会入学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SAT)中取得了高分。项目为他们提供了加速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参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强化暑期和周末课程,并支持他们进行激进的教育加速。许多学生选择提前进入大学。如今,该项目仍在为天赋优异的青少年提供类似的机会。
自 SMPY 成立以来,持续有研究追踪这些学生的学业及社会情感发展。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许多人对 SMPY 工作的疑虑和反对。近期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取得了成功,并未经历负面的社会影响。尽管如此,仍有少数学生发展不佳,一些人对加速教育项目持保留态度。SMPY 的研究数据显示,9% 的男性和 5% 的女性认为,激进教育加速对他们的教育规划产生了负面或偏负面的影响。作者列举了在 SMPY 指导下进行激进教育加速的学生案例。Mark Jacobson 是首批被 SMPY 识别的学生之一。在本文撰写时,他周末是巴尔的摩金莺队的官方记分员,工作日则受雇于国防部,担任一个高度机密的职位。他 15 岁上大学。Joseph Louis Bates 也在 13 岁时提前入读大学。17 岁时,他已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开始在康奈尔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在撰写本文时,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
Jonathan Edwards 同样在 13 岁进入大学。但与其他案例不同,他未能完成大学学业,也未获得学位。相反,他在 17 岁时便离开了大学,对学术界心生幻灭,社交生活也遇到了困难。然而,他并不后悔年少时上大学的经历,并对大学生活留有非常积极的回忆。尽管学业未竟,Jonathan 却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文章撰写时,他是由自己创立的 Intranet 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该公司年收入达 1700 万美元,拥有 140 名员工,并与 IBM 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与这些首批被 SMPY 识别的男士及其他参与者的交流,我们看到了激进教育加速的整体积极面貌。他们关于学业和社交收获的评论令人鼓舞。有些人还为后继者提出了完善激进教育加速路径的建议,希望让这条路走得更成功。Julian Stanley 博士也分享了一些研究所揭示的、似乎有助于成功实现激进教育加速的个人因素,其中包括:学生本人强烈的加速意愿、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勤奋工作的动力与精力。
结论:SMPY 的研究,结合从前学员及项目人员处获得的亲身见解,揭示了激进教育加速已帮助许多人取得了非凡的学业与职业成就。总体来看,该模式似乎并未对学生的社会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许多前学员反而认为其带来了积极的社交与情感体验。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的激进教育加速之路并不成功。SMPY 的工作人员明确指出,激进教育加速只应被视为少数极具天赋的学生的选项。评论:本文既呈现了关于激进教育加速的纵向研究成果,也融入了亲历者的见解。这使得读者可以基于多方来源的数据做出判断。参与者的亲身评论为实证研究的发现增添了现实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激进教育加速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天才教育领域的权威 Julian Stanley 博士的评论富有启发性,本文也描绘了他以其勇气与远见卓识领导 SMPY 的历程。
Petrill Et Al 1997
「一项由 EST00083 识别的 DNA 标记与智商之间的 QTL 关联未能被复制」, Petrill et al 1997:
在本刊发表的一篇论文(Skuder et al 1995)中,曾报道了普通认知能力与一个由表达序列标签 EST00083 识别的标记之间可能存在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关联。在两个小规模样本中,这个位于线粒体 DNA 苏氨酸转移 RNA 基因中的 DNA 标记,其常见等位基因在高智商组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低智商组。作为正在进行的「智商 QTL 项目」(Plomin et al 1995)的一部分,我们尝试复制这一 QTL 关联。首先,我们发现,当比较 51 名高智商和 51 名平均智商的受试者(部分来自先前报告的样本)时,该 QTL 关联依然显著。然而,当我们在由 40 名极高智商受试者和 50 名平均智商受试者组成的新样本中检验这一关联时,结果未能复制。这凸显了在等位基因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中进行重复验证的必要性。
Stanley 1997
「智力天赋的多种形态」, Stanley 1997:
早慧、卓越、聪颖、智慧、才华、创造力、杰出、声望、伟大与天才,这些都可被视为通常被笼统地归于「天赋」(giftedness)这一多维概念下的不同方面或结果。其中某些概念的渊源可以从 Galton 追溯至 Spearman、Binet 和 Terman,乃至当代的杰出贡献者。我们在此探讨智力超常青少年的识别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他们的教育促进。虽然本文侧重于从「能力」视角看待天赋,但也关注了如 Bloom、Ericsson、Gardner、Simonton 和 Sternberg 等人提出的更偏向定性的研究方法。自 1971 年以来,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其他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人才选拔项目所识别出的在数学和/或言语方面早慧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发展结果或有助于阐明智力早慧、创造力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Chorney Et Al 1998
「一个与儿童认知能力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 Chorney et al 1998:
本研究针对几组因认知功能极高或处于平均水平而被选出的儿童,调查了与一般认知能力(g)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研究发现,位于 6 号染色体上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受体(IGF2R)基因中的一个 DNA 标记,其某一特定形式(等位基因)在高 g 组(频率 0.303;平均智商 = 136, n = 51)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频率 0.156;平均智商 = 103, n = 51)。在一个极高 g 组(所有成员估计智商 > 160, n = 52)与另一个独立对照组(平均智商 = 101, n = 50)的比较中,这一关联得到了重复验证,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340 和 0.169。此外,一个高数学能力组(n = 62)和一个高言语能力组(n = 51)也得出了方向一致但仅具边际显著性的结果(p 值分别为 0.06 和 0.08)。
[请注意,如同GWAS 之前的时代在正常或优异群体中为智力/人格识别出的所有 QTL 一样(包括 Petrill et al 1997 早先使用 SMPY 样本所证伪的那个假阳性结果),这同样是一个假阳性发现。GWAS(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旨在寻找与高智力相关的罕见变异,例如华大基因(BGI)的研究或 Spain et al 2016 以及 Zabaneh et al 2017 的研究,结果都一无所获。而像 Shakeshaft et al 2014 这样运用 DeFries-Fulker 方法探究高智力与普通智力群体间遗传力差异的研究则表明,高智力仅仅是普通智力连续分布的一部分,其形成是由众多效应微小的常见遗传变异共同驱动的。]
Hill Et Al 2002
「一个与儿童认知能力无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一次未能成功的复制」, Hill et al 2002:
1998 年,我们在本刊发文报告了一项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位于 6 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受体,IGF2R)与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g)相关。这一结论基于对两个独立的病例-对照样本的分析,这些儿童因其极高的 g(病例组)或平均的 g(对照组)而被筛选入组(Chorney et al 1998)。
……鉴于在使用大量 DNA 标记寻找效应微弱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时,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很高,重复验证至关重要(Cardon & Bell, 2001)。我们曾希望其他实验室能尝试复制 IGF2R 与 g 之间的关联,但在原始论文于本刊发表四年后,我们仍未获悉有此类尝试。因此,我们自行进行了一次复制分析。本函旨在报告 IGF2R 基因在一个新样本中的研究结果,该样本的规模与先前报道的两个样本的总和相当。
……我们曾报告的合并原始样本与复制样本的结果显示,等位基因 5 在高 g 组的频率为 32%,在对照组为 16%,χ2 (1, n = 186) = 12.41, p = 0.0004。而在本次的新样本中,等位基因 5 在高 g 组的频率为 19%,在对照组为 24%,χ2 (1, n = 188) = 1.54, p = 0.22。对其他等位基因的检验和基因型比较也未能复制我们之前的结果。
……本次使用的样本规模与我们原始样本和复制样本的总和相当,并为我们提供了 98% 的统计功效来检测一个效应量小至 1% 的 QTL 关联。因此,我们得出结论:IGF2R 基因中的 TG 重复多态性与高 g 无关。
Pyryt 1998
「教育加速:策略与益处」, Pyryt 1998:
本文旨在阐述通过教育加速的实践来为天赋优异的学生提供挑战。尽管已有大量支持性证据(Daurio, 1979; Gold, 1965; Kulik & Kulik, 1983),针对天赋学生的项目设计仍倾向于内容充实而非教育加速。Gold(1965)曾写道:「最引人注目的悖论莫过于,一方面关于教育加速的研究成果斐然,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却未能在缩短优秀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上有所作为」(第 238 页)。……
[SMPY;AP 课程;爱荷华加速学习量表]
Schmidt Et Al 1998
「评估 13 岁智力超常青少年教育-职业偏好维度的效度」, Schmidt et al 1998:
研究 1 检验了「斯特朗兴趣量表」和「价值观研究」量表对 695 名 13 岁智力超常青少年的构念效度。研究 2 则对 695 名就读于特定大学的研究生进行了一次泛化验证。该分析展现了从青春期到成年期令人印象深刻的交叉验证程度。这表明,知名的偏好问卷似乎能够评估智力超常青少年中有意义的个体差异。文中讨论了偏好评估如何能够补充对天赋青少年进行的常规能力评估,以及辅导员如何利用此类信息鼓励学生在个人发展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作者还提出了一种方法论应用,以回应 R. V. Dawis(1992)对心理测量工具中存在冗余问题的关切。
Achter Et Al 1999
「评估天赋青少年的职业偏好为能力评估提供了增量效度:一项对十年后教育成果的判别分析」, Achter et al 1999:
本研究以「工作适应理论」(R. V. Dawis & L. H. Lofquist, 1984; L. H. Lofquist & R. V. Dawis, 1991)和 C. P. Snow(1959)的「两种文化」构想为理论框架,旨在分析超水平的偏好评估(相对于能力评估)在预测智力超常青少年十年后所选择的大学专业(人文、数理科学或其他类别)方面是否具有增量效度。对 432 名 13 岁的智力超常青少年进行的「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和「价值观研究」评估,为预测他们在初次评估十年后所完成的大学专业类型,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信息。这些积极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在天赋群体中将偏好评估与超水平能力评估相结合的实用价值。对于智力超常的青少年而言,这些评估有助于他们的教育规划(与咨询)。
Lange 1999
Lange, Melissa Bernadine。「来自『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的一个空间天赋优异的男女队列的教育与职业偏好。」 博士学位论文,爱荷华州立大学,1999 年。[引自谷歌学术;来源不详;摘要复制自WorldCat] 待办
本研究旨在更深入地理解空间天赋优异的青少年在兴趣、能力、价值观和偏好方面的独特特征。研究假设空间能力与在工程和科学领域的职业成功相关。本研究中的青少年均来自「数学早慧青年研究项目」(SMPY),在研究进行时,他们正在一所中西部大型大学参加为学术天赋优异的青少年举办的暑期项目。受试者依据三项空间-视觉和机械推理测验(Vandenberg 心理旋转测验、立方体测验和 Bennett 机械理解测验)的综合得分被界定为空间天赋优异。研究在数学能力、职业兴趣与价值观,以及教育/职业偏好等维度上,对不同性别和空间能力水平的受试者进行了比较。
研究采用了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结果发现,空间天赋优异的男性具有强烈的「研究型」职业兴趣和「理论型」价值观,数学能力出众,并偏好与物体打交道的活动。空间天赋优异的女性则呈现出略有不同的特征,她们具有强烈的「艺术型」职业兴趣和「审美型」价值观,并偏好与人协作的活动。研究结果结合女性在工程和科学领域职业中代表性不足的现象进行了讨论。
Norman Et Al 1999
「天赋水平与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Norman et al 1999:
本研究比较了两组天赋优异的学生——高天分(n = 74)与中等天分(n = 163)组[来自杜克大学天才识别项目(TIP)]——在一系列量表上的表现,包括自尊、情绪自主性和焦虑水平。尽管研究使用学业能力指标划分了不同的能力组别,但结果并未支持「高天分学生比中等天分学生更可能表现出较低的自尊和更多的适应问题」这一假设。研究结合以往关于高天分与中等天分学生差异的研究背景,对这些发现进行了审视。
Rotigel & Lupkowski-Shoplik 1999
「运用人才选拔以识别并满足数学天才青少年的教育需求」, Rotigel & Lupkowski-Shoplik 1999:
自从 Julian Stanley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创立人才选拔模式以来,区域性的人才选拔项目便应运而生。如今,全美国每年有超过 20 万名学生受益于这些由大学主办的项目所提供的机会。这些区域性人才选拔项目提供的超水平测试,在以下三方面十分有效:(a)识别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b)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量身定制教育建议;以及(c)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机会。本文探讨了该模式的重要考量与关切,并讨论了其带来的益处。
2000
译者:要超知乎字数限制了,请移步第二部分。
数学早慧青年研究(SMPY)文献目录(2/2)[1] 「门萨谬误」——即采用一个基于病态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诊断所构成的样本——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 Karpinski 等人 2018 年的研究:「高智商:一个导致心理和生理超常应激的风险因素」。该研究对门萨的调查结果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却忽视了一个事实:门萨自创立以来就一直在吸引失意者。考虑到成功的聪明人拥有众多更好的选择,这种情况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参见伯克森悖论)。我本人就清楚地知道,在论文发表前很久,这一点就有人向作者们指出了,但他们苍白的辩护仅仅是「自我报告数据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很常见」,同时却对所有与之相悖的证据置若罔闻,并对此避而不谈。
从理论上讲,其结果就不太可能成立。因为所有人口样本的研究都表明,好的特质是相辅相成的(例如 Brown 等人 2021),而功能失调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智商的增高而急剧下降——这一下降趋势至少在智商顶尖 10%(通常是顶尖 1%)的人群中都清晰可见,并且并未观察到任何二次曲线或其他曲线形态,能预示该趋势将趋于平缓或发生逆转。这些研究结果影响巨大且广为人知,Karpinski 等人也无法否认,于是他们试图「自圆其说」,牵强附会地搬出所谓「高智商的非线性门槛」这种说法,但其研究依据却仍是门萨成员那相对较低的智商门槛。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如此荒谬,以至于任何试图声称门萨样本能告诉我们任何关于高智商群体信息的企图,都因此信誉扫地。因为其结论(除了那个无关痛痒的过敏症发现外)与基因及表型相关性完全相悖;与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领域中普遍观察到的预期寿命、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智商、财富、心理健康之间的正相关性根本无法调和;并且也与所有非自我选择的高智商样本(无论是特曼研究、SMPY、FLS、慕尼黑纵向研究、SET、HCES、苏格兰调查、基于北欧人口登记的研究,还是UKBB等)的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甚至得出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相对风险高达 223 倍的结论!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数据在算术上如何能与人口统计数据自洽。因为如此巨大的风险增幅,理应将智商顶尖 10% 或 1% 人群的平均患病率大幅拉高,其影响将远远压倒那些非门萨水平的普通人患病风险的微弱降低。此外,如果这些相对风险中有任何一个是真的,那么高智商将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致病风险因素之一,其影响将远超吸烟这类小事。如果这些相对风险在门萨成员(他们的智商水平仅仅是约 +2.3 个标准差,这还是我们宽容地采信其 1% 入会标准的说法)身上都成立,那么像 SMPY 成员、麻省理工学生、诺贝尔奖及菲尔兹奖得主这些智商在 +3 到 +6 个标准差的群体,其患病风险岂不是要突破天际?果真如此,我们几乎不可能在不处理多起自杀未遂或精神崩溃事件的情况下,办成任何一期 SMPY 夏令营;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看起来社交正常的孩子;我们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没进过精神病院的杰出科学家……可想而知,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没有任何一份来自 SMPY 或其他高智商样本(这些样本都未遭受过「自我选择」和「夸大自诊」的污染)的统计数据支持其结论。而那些与 SMPY 成员及类似高智商群体打交道的研究者和记者们,也从未提及过这个群体疯得不像话,反而常常提到,这些成员看起来相当健康、适应良好、生活愉快,完全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这背后牵扯的问题更深远——仅从遗传学角度看,如此高的病理发生率必然会触发稳定性选择,而我们并未观察到这种现象。)
所以,Karpinski 等人 2018 年的研究唯一能提供的,只是一个关于「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IGO)的警示:门萨的成员们,要么是在病理特征上经过了非同寻常的筛选,要么就是没有诚实作答(这或许是受了当前把「自我诊断的自闭症」当作个人失败借口的潮流影响)。
[2] 另一个例子是格罗斯(Gross)的澳大利亚研究,该研究常被引用来证明资优儿童/成年人深受困扰、人生失意。然而,我们引用格罗斯 2006 自己的话来看,该研究的招募方式是:「于1986至1987年间,在《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会刊》、国家及各州资优儿童协会的简报上刊登广告,并通过信件联络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育学院、私人执业的心理学家,以及通过非正式接触与全国各地对资优教育有特殊兴趣的同僚进行招募。」稍加思索便不难想见,这种招募方式是多么倾向于筛选出那些问题异常突出或其他身心不健康的儿童。(但即便如此,在格罗斯这个样本内部,加速教育仍然与更优异的发展结果呈强烈正相关。这既支持了 SMPY 的结果,也印证了这样一种解读:格罗斯样本中观察到的大部分病态特征,其成因在于极度不适当的成长环境。)
[3] 后来更名为 SMPY。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SMPY Bibliography · Gwern.net
作者:Gwern Br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