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关于建构主义[1]与更明确的直接指导相比何者更有效的实证证据及作用机制,其立场比 Kirschner, Sweller, & Clark (2006):《为什么最小化指导教学是无效的:对建构主义、发现式、问题导向、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失败的分析》[2]更为均衡。文章指出,该领域的实证研究结果总体上相当模棱两可,实验设计的微小变动,就常常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截然相反。尽管文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优化教学设计的细节,但正如作者所言:「显然,我们目前尚无一个全面的理论,能准确预测在不同学习情境下,不同程度的指导会带来何种结果。」有时,发现式学习胜出;有时,直接指导效果更佳。

表 1 提供指导的优缺点
| 优点 | 缺点 |
|---|---|
| • 提供正确的解法和解释 | • 解题方法可能被死记硬背,且记忆不牢 |
| • 引导学生学习所需材料 | • 不鼓励超越指导范围的学习 |
| • 识别示例中的关键特征 | • 妨碍学生检验自己理解的充分性 |
| • 通过减少摸索和无效搜索来提高时间效率 | • 处理口头(或文字)指导可能会造成理解负担 |
| • 减少因管理问题解决过程而产生的工作记忆负荷 | • 当多个信息源未整合时,会分散注意力 |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exp,校对 Jarrett Ye
原文:Lee, H. S., & Anderson, J. R. (2013). Student Learning: What Has Instruction Got to Do With I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1), 445–469
参考
1. 建构主义 ./1924886118987465823.html2. Kirschner, Sweller, & Clark (2006):《为什么最小化指导教学是无效的:对建构主义、发现式、问题导向、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失败的分析》 ./193346039488786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