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John Sweller 开创认知负荷理论[1]的奠基性论文,同时也是解题示例效应[2]文献中的核心篇章:
- 领域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掌握了相关「图式」(即「一种能让做题者识别出某个问题情境属于特定类别……而该类别通常需要特定解法的结构」)。
- 在传统的新手做题练习(即「手段-目的分析」)中,高昂的认知负荷可能会抑制图式的获取。
- 文中引用了认知负荷理论[1]的若干早期实验;我尚未审阅这些文献;其核心结论是,当做题过程不过分强调达成最终目标时,学生似乎能更有效地获取图式。
- 关于解题示例与做题的对比,其相关的实验支持来自 Sweller & Cooper (1985)。
- 然而,我们的教育实践却过分强调将做题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这就令人担忧了。
问:根据这篇论文,「图式」是什么?
答:「一种能让做题者识别出某个问题情境属于特定类别……而该类别通常需要特定解法的结构」。
问:核心论点是什么?
答: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图式的获取,但新手在做题时,由于将大量认知资源消耗在「手段-目的分析」上,因而难以有效地获取图式。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 认知负荷理论
- 解题示例效应
- Kirschner, Sweller, & Clark (2006):《为什么最小化指导教学是无效的:对建构主义、发现式、问题导向、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失败的分析》
- Paas & Van Merriënboer (1994):《复杂认知任务训练中认知负荷的教学控制》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exp,校对 Jarrett Ye
原文: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2), 257–285
参考
1. 认知负荷理论 ./1916570545358627430.html2. 解题示例效应 ./191547535625051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