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们主张,教学设计者必须找到实现「认知负荷的教学控制」的方法——即「教学应致力于优化认知负荷理论[1]中所定义的认知负荷。对于复杂认知任务的训练而言,这意味着认知负荷应被大幅降低。」这也意味着需要更直接地测量认知负荷,以便对教学任务进行优化。当认知负荷过高时,「新手将无法注意到学习所必需的问题相关特征」。
作者们建议,认知负荷可以通过结合「心力投入」的测量(通常是定性评分)和学习表现的测量来有效地进行评估。
他们重述了 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2), 257–285[2] 的论点,即新手的解题策略会产生高认知负荷。复杂的技能和目标层级(除非已自动化)同样会增加认知负荷。实验表明,这些情况似乎都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要降低认知负荷,你需要减少对受控加工的需求(这可能意味着将部分加工过程转移为自动化加工)。「规则自动化」可被视为从受控加工到自动化加工的转变……这主要是练习的结果。
在降低了认知负荷之后,你应当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聚焦于那些有助于图式获取的任务环节。为此,你需要消除任务中的无关元素,或确保它们能被自动化地处理掉。或者,你也可以提供认知脚手架[3],例如提供范例演算(解题示例效应[4])或部分完成的问题。
问:「认知负荷的教学控制」指的是什么?
答:指教学设计者在设计任务时,必须有意识地考虑其所引发的认知负荷;对于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意味着应大幅降低认知负荷。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Paas, F. G. W. C., & Van Merriënboer, J. J. G. (1994). Instructional control of cognitive load in the training of complex cognitive task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6(4), 351–371
参考
1. 认知负荷理论 ./1916570545358627430.html2. Sweller (1988):《做题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对学习的影响》 ./1942735197364786577.html
3. 认知脚手架 ./457666825.html
4. 解题示例效应 ./191547535625051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