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这是 John Sweller 和 Graham Cooper 提出解题示例效应[1]的开创性论文。本文的发表早于认知负荷理论[2]的正式提出,但其论点已清晰地指向了该理论的方向。
两大理论灵感来源:
- 德格鲁特的《象棋中的思考与选择》以及其他专业知识研究领域的早期发现,这些发现表明图式的获取是形成专业知识的核心。
- 发现式学习的研究表明「搜索技巧会阻碍知识获取」,而「谜题式问题」的研究则表明,难题似乎会让人们难以找到解题图式。
作者们因此提出,让学生转而研究解题示例或许效果更佳。他们进行了五组实验来检验此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学习时间的情况下,研究解题示例的学生在后续测试中解决同类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大约只有一半,所犯错误也只有五分之一。但该效应似乎无法迁移到后续测试中的变体问题上。
问:实验 5 的主要发现是什么?
答:学习代数的学生在研究了解题示例后,于后续测试中解决同类问题时,用时减半,错误率降至五分之一。但该效应似乎无法迁移到测试中的变体问题上。
问:该研究发现的关键局限性是什么?
答:该效应似乎无法迁移到后续测试中那些与所学示例有细微变化的问题上。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 解题示例效应
- 认知负荷理论
- Kirschner, Sweller, & Clark (2006):《为什么最小化指导教学是无效的:对建构主义、发现式、问题导向、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失败的分析》
- Klein 等人 (2007):《意义建构的数据-框架理论》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Sweller, J., & Cooper, G. A. (1985). The Use of Worked Examples as a Substitute for Problem Solving in Learning Algebra.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1), 59–89
参考
1. 解题示例效应 ./1915475356250514194.html2. 认知负荷理论 ./191657054535862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