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接下来的几篇帖子,内容可能会比较沉重或令人不适,请读者谨慎阅读。
有时候,当人们预见生活即将变得艰难时,他们会开始振作起来。另一些时候,他们则开始绝望、抱怨,或是准备好借口,以便在不可避免的失败来临时能立刻派上用场,又或者干脆彻底放弃,然后破罐破摔[1]。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将假定你属于前一种人;对于那些倾向于用绝望来回应新困境的人,这些文章可能帮助不大。记住相反建议并存定律!(即,每当有一部分人需要某条建议时,总有另一部分人需要与之完全相反的建议。)
话虽如此,如果你想成为前者,我还是想花些笔墨,给出几条关于如何培养这种心态的建议。第一条相关的建议是:你应对挑战的方式是因情境而异的。即使你已经习惯于用绝望来应对一些问题,也很可能存在另一些问题,你能够以振作的态度去回应。
根据我的经验,有一种特定的心态,能让人更容易地进入那种「迎难而上」的状态。这种心态就是:「什么都不做」似乎根本不存于你的行动选项空间之中。我之前曾稍微写过,我认为很多人认为存在一个默认的「休息状态」[2],这是一个相关的概念:很多人似乎认为存在一种特权般的「什么都不做」的选项,包括类似蜷缩成一团、赖在床上以及拒绝回复邮件等行为。然而,而当你意识到,蜷缩在床上也只是众多行动选项中的一个时,那么进入「迎难而上」的状态会容易得多。它只是应对情况的一种方式,它有优点也有缺点。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那种面对困境能迎难而上的人,这是我的第二条建议:用「可能的回应」这一视角来看待世界。把蜷缩在床上、无视一切,看作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回应,而不是逃生出口。请驱散那种认为某些行动被标记为「什么都不做」的幻觉,并认识到,那些行为,同样是回应。世上本没有特权般的「空选项」。
(这并不是说,蜷缩在床上、暂时无视一切是坏的。有时候,这恰恰是你恢复元气所需要的。有时,无论你如何决定,这都是猴子会做的事情[2]。关键在于,当自然为你提供选项时,并不存在一个「不选」的选项。存在的,只有自然提供的那些选项,而你所能做的,就是从中选出最好的那一个。)
我的第三条建议是,记住你立足凡间[3]。如果你接触到新的信息,或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并因此开始感到绝望、无望、无助或无力,那么,蜷缩在角落里,让自己暂时地感受悲伤、恐惧和渺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那是一种很好的回应。它既不意味着你无法胜任挑战,也不意味着你注定要永远绝望下去。你被允许偶尔感到渺小,然后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完全不必假装一切安好。我们终究是猴子。感到无助,在所难免。
迎接挑战,并不意味着从不感到无助。它意味着,即便有时感到无助,无论如何也要继续前行。
根据我的经验,要激发内在的驱动力,往往需要触及一种深刻的渴望,即渴望在一个非常广阔、伤痕累累且难以改变的世界里,让世界变得不同。当你试图这样做时,很容易被你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所压垮——无论其规模大小。(事实上,我常常发现,那些个人层面的困境——当我感到孤立、孤独或没有朋友时——所引发的绝望感,与任何试图改变整个世界的人所面临的困境所引发的绝望感,并无二致。)
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如何激发这种内在驱动力。这将意味着,我们需要尝试看清局势的真相:也就是坦然承认所有对你不利的一切。如果你不小心,这可能会让你崩溃。但如果你做得对,它反而能让你振作起来,并成为你力量的源泉。
上一篇:
立足凡间下一篇:
直面黑暗世界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Specialz-OST,校对 justBooks943、Jarrett Ye
原文:Being unable to despair
2015 年 9 月 13 日
参考
1. 破罐破摔 ./1901765420047925380.html2. 休息,应在行动之中 ./1926221776146396166.html
3. 立足凡间 ./194413162920434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