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在哪里?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78 👍 / 27 💬

问题描述


「读书」这两个字已经被神化了,对很多人来说,读书=高级,读书=优秀,读书=智慧。这本质上是出版社营销造成的结果,目的是激起大众「附庸风雅」的买书欲。高赞回答说的也都是这些陈词滥调,总之,就是劝你多读书。

很多年前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识字的人上识字的人的当,识字的人上印刷品的当」。如果每本书中的每个字都是真理,那读书自然是越多越好。可是在现代印刷术出现之后,制造书籍的成本太低,以至于什么样的人都能出书:

类似的图我还能找到很多,可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要寻找沙子,那么沙子到处都是,你应该寻找哪里有金子」。出版业的繁荣的确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可是,对于求知者而言,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新书被印刷出,而我们又有上万种理由不去阅读它们。

读一本不该读的书,我们糟蹋了时间,浪费了生命,很快就把内容全忘光。如果还你能记住不少内容,那就意味着书中的许多谬误、假象也一并被装进了脑袋里。恕我直言,相当多的人将这类书当作圣物,故作认真的去读一些似是非是的言论,自己又似懂非懂,可还是要告诫自己「坚持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他们坚信自己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升华。

这不仅仅是阅读材料选择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对于读书的态度问题。书,只是言语的载体,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出的东西。书本并不神圣,我们也不必把它们奉作神圣。有了这种认识,阅读时就不会被书中的语言吓得顶礼膜拜,而丢下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一方面,我们只要明白了书籍的工具本质,就不会做出「XX 天读完 XX 本书」这样的滑稽宗教仪式,而是实事求是的对待书籍。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什么内容,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找信息。这对人的信息查找能力有着基本的要求。如果某本书中有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我们可以去书里找,然后把信息提取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买书(毕竟有电子图书馆)」「从头到尾看书」。这么做,可以最高效的发展我们的认识,而仅仅损失了「书本的神圣性」。

很多学习者在多年的求知后会意识到:自己曾被灌输了一些错误的内容,这些内容荼毒甚深。人的智慧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质疑自己现有理解的过程。对于任何观点(哪怕是我们自己的观点),我们都应该保有一丝叛逆。年少的人尤其应当如此,因为年少时被吸收的谬误在日后是最难被根除的。如果在认识尚未成熟之时被灌输了大量的定见,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终生的判断力瘫痪。

可是矛盾的是,年少时的大量阅读又能够刺激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我打算另写一篇文章来谈论这点)。这就意味着,年少的人,尤其是尚未成年的人,应该大量的阅读,但阅读的内容应该极其审慎地进行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医学健康、自然科学这类相对来说「确定且严谨」的内容。对于任何形式的夸夸之谈,都要抱着怀疑的态度。

关于读书,重要的不是读了什么,而是不读什么

相关阅读:

河南一高校数十位考研生为提神冬夜路灯下备战,如何看待这种努力方式?Thoughts Memo:学校让人沾染上的 100+ 恶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