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做科研的研究生如何做到专注?我总是畏难而选择逃避。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56 👍 / 2 💬

问题描述

搞科研需要专注,并且遇到问题不能逃避。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做科研时不能专注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每逢碰到难题都会立即找一个消遣的事情去做。因为面对难题我都恐惧于思考、恐惧于开动头脑,感觉开动头脑是一个非常逆水行舟的事情,此时我多会选择搁置,然后干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等到时间要截止了才草草硬着头皮上马,每次结构都非常不好,想改掉,想迎难而上,但是做不到专心去解决问题,想知道怎么办才好?谢谢!

在研究中培养深度和沉静

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在成长旅途中一直面临着一个持续的挑战:如何在面对复杂且结构不清晰的创造性问题时,培养出深入且稳定的专注?

在与操作和执行相关的岗位上,我从标准的「生产力」建议中获益匪浅。任务管理和时间规划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这些工具只能帮助我处理工作中最不重要的部分。

Bill Thurston 写道

数学是一个过程,它要求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凝视混沌与困惑的迷雾,最终穿透迷雾,得到更清晰的认识。

相比《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GTD)》,这段描述与我在设计研究中的经历更为契合,尽管《搞定》在我过去的生活中很有价值。若要在我现在的工作中取得进展,我需要「足够努力、持之以恒地凝视那片混沌与困惑的迷雾」。但如果我在五年前读到这句话,我想我不会真正理解它的意义。我无法深刻地认识到这样凝视有多困难,或者在没有这种心态的情况下进步是多么不可能。以下是我可能会对过去的自己说的话:

「这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你完全习惯了稳步推进——完成任务、产出成果、解决问题。每当进展甚微或止步不前,每当没有明确的前进路线时,你会畏缩不前。你把注意力转向更安全的事情,转向你能够做的事情。你过早地跳到执行阶段;你有种做更多背景阅读的冲动;你过分纠结易于解决但无足轻重的细节。这些都是排遣行为,是不愿意直面问题的方式。尽管每一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之后,你的凝视很少能聚焦于迷雾,不足以将其看透。一周周过去,虽然忙忙碌碌,但你只是在原地打转。你每一次移开视线都意味着回到了表面。你必须学会停留在深处。」

我在这方面已经进步很多了。但我还需要变得更好!对于我在这一问题上的进展,我想分享一些笔记——主要是「大声」反思。我的策略不是为了推广到更多人,但我希望,我的经历能为其他寻求更多深度的人,提供一些启示。

为什么会畏缩?一些个人心理分析

首先:当进展缓慢,下一步行动不明确时,为什么我会畏缩?为什么有些人似乎不会畏缩?我注意到其中有些模式在起作用。

第一种模式似乎是错误的期望。我在科技行业工作多年,习惯了行业问题快速进展的节奏。在某种程度上,面对这类完全不同类型的问题,我也期望有着相同的速度。研究问题的缓慢进展,相比我习以为常的刺激感,显得迟缓且乏味。我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转向其他能立即带来回报的目标。有时候这种转移很明显(如「回复邮件」、「刷推特」);但像「阅读一些论文」或「快速实现一个原型」这样的行为,往往也是对即时刺激的微妙追求。

这种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体验到。如果我沉迷推特一小时,我就会更习惯于快速的奖励循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所有其他事情都会显得极为缓慢和无趣。我甚至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来专心阅读一本书一个小时。这种急性效应会在几小时后逐渐消失,但其部分影响会持续到第二天。

如何应对错误的期望呢?下面是一些示例:

另一种重要的模式是恐惧。当看不到进展时,我会暗自担忧:「这个想法真的行得通吗?真的能取得进展吗?或者,问题在于我自己,我是不是不够优秀,无法取得进展?」每当我用意志力强迫自己继续努力时,这些根深蒂固的恐惧感就会加剧。「等等,我还要继续下去?这不是让我的无能更加显而易见吗?别人会失去对我的尊敬,我会被排挤出局,最终孤独而悲惨地结束。」青少年时期,我经历过深切的孤独,那时我发现,「通过在网络上做些酷炫的事情」,我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并在社群中得到重视。因此,即使到了今天,每当我感到这种恐惧时,我通常会转而去做一些能够迅速看到成果的事情,如制作一个原型、写一些笔记、草绘一个想法。当然,这些行为有时是合适的,但如果它们只是出于恐惧,成为我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替代品,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如何应对恐惧反应?下面是一些示例:

另一个模式与我对工作的态度相关。当我将研究问题视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我更容易因为困难而畏缩。但当我充满好奇心,真心想要理解某事,把它看作是一个探索的领域而非必达的终点时,我就不太会畏缩。幸运的是,好奇心是可以培养的。与仅仅以完成任务为导向不同,好奇心更有可能带领我发现有趣的想法。

我经常自我反思,检查自己对研究的某些方面是否只是出于责任心。一旦我意识到这一点,我通常能通过提问、想象可能的影响等方式唤醒好奇心[1]。往往我需要改进我的思考角度,找到一个更能激发我内心兴奋的角度。如果我找不到能够激起好奇心的问题陈述,那么最好暂时放弃这个项目。

好奇心还能彻底改变我面对挫折的态度。比如,我做了一个实验,收集了数据,完成了分析,现在我正在写一篇论文来阐述我的发现。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我注意到数据中的一列实际上并不支持我之前的结论。糟糕。这本来很容易被视为一个令人沮丧的障碍,需要迅速解决。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方法,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认识上。当我以好奇心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点时,一切都变得更加积极:「哦,等等,哇!真有趣!这里发生了什么?这能教给我什么?这会如何改变我接下来的尝试?」写作也是一样。例如,当某个主题似乎不适合某种叙事结构时,我通常会感觉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好的做法是好奇地思考:「嗯,我为什么强烈地觉得这一点跟其他内容有关?这里是否隐藏着某个更有力的统一主题?」[2]


以上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

叶峻峣:在研究中培养深度和沉静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