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小学阶段,学习好且比较聪明的孩子,跳级好不好呢?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25 👍 / 2 💬

问题描述

小学跳级,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跳级好不好,主要看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对学校感到失望,觉得枯燥乏味且缺乏挑战,难以与同龄人沟通,跳级将会是一个好选择。但如果孩子不愿意跳级,就不要强迫他们。

至于跳级的影响,我这里只有美国的数据,凑活看吧。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教育系统是否充分满足优秀学生的需求?

加速教育

既然全面的能力分组的方法难以实施,那么让我们来探讨另一种可能:允许个别学生(比如那些因感到课程缺乏挑战性而倍感沮丧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这种针对性的方法是否能够行之有效呢?

事实上,学校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某些学生更快地完成课程。例如,学生可以跳级一年,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跳好几级。他们也可以在某些科目保持原年级学习,而在其他科目则加入高年级的课程。有时,学校会安排学生在一年内同时学习两门课程(如代数 1 和几何)。在某些情况下,年龄较小的学生甚至可以提前入学。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某门学科高级内容的能力,让他直接学习高级内容而不是低级内容,他通常会学到更多。但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a)从学业角度看,这些接受加速教育的孩子是否真的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在后续的课程中是否会表现不佳;(b)加速教育是否会给学生带来非学业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压力过大、学习动力下降、失去对学科的热爱或自尊心受挫等。

数学天才少年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SMPY)是一项持续进行的纵向调查,研究对象为数千名数学天赋优异的学生。在 SMPY 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数学天赋学生中跳级者和非跳级者在 STEM 领域的专业成就。他们采用了一种相当精密的方法来控制学生的学业背景变量,研究发现,跳级的学生在获得学位、发表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和获得专利数量等方面,普遍领先于未跳级的学生。这项研究表明,在 SMPY 研究群体中,跳级并未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对自己热爱领域的热情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加速教育一直是 SMPY 研究的重点之一。1993 年一篇关于 SMPY 研究发现的文章指出,「没有证据表明加速教育会在学业或心理社会方面对愿意接受的学生造成伤害。」这一结论得到了多项元分析研究的支持,从 1984 年 Kulik & Kulik 的论文开始,到 2011 年对现有研究的分析,都证实了这一点。除了「无害」的结论外,这些元分析还发现加速教育对学生的学业有积极影响。

在研究这些关于天才学生的报告时,人们很容易对学生的天赋程度感到困惑。以 SMPY(数学天才青年研究)为例,他们迄今已经研究了五个群体,范围从排名前 3% 到前 0.01% 的学生不等。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成绩水平越高,实施加速教育的需求就越迫切。

许多教师每年都能遇到「百里挑一」的优秀学生,但对于那些「能力爆表」的天才来说,他们的教育往往需要依靠教育者的洞察力,而非固定的政策。尽管如此,仍然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这些案例展现出了教育者如何悉心关注学生学业和社交状况。

著名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Tao)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他在两岁前就展现出惊人的阅读能力,让父母大为震惊。随后,他以惊人的速度攀登数学的高峰。陶哲轩从小就被认定为极度有天赋,教育研究者 Miraca Gross 在她对天赋异禀儿童的纵向研究中,详细记录了陶哲轩的教育历程:

陶哲轩的父母走访了多所当地学校,他们在寻找一位既有灵活性又思想开放的校长,能够接受他们为陶哲轩设计的特殊教育方案。...

这种做法为「综合性」多年级加速教育计划奠定了基础,这正是哲轩父母所构想的,并在学校经过深入思考和讨论后得以采纳实施。到 1982 年初,年仅 6 岁 6 个月的哲轩已经在不同学科上同时就读 3、4、6 和 7 年级的课程。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他能够与各个年级的孩子一起学习和交往。由于他在每个科目上都按照自己的节奏进步,而不是采用正式的「跳级」方式,这种教育模式避免了他的知识出现断层。

陶哲轩的教育以这种方式持续进行,最终他在 21 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后过上了卓越且平衡的生活。后来,他还就天才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考虑到加速教育的成功,我们是否应该更广泛地采用这种方式?从一个角度来看,加速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工具,用来满足天才学生的需求。根据 SMPY 的调查,在数学能力最顶尖的万分之一的学生中,将近一半的人经历过跳级,而几乎所有人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加速教育,包括高级课程、提前进入大学或其他方式。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加速教育感到满意,并在多个方面给予了积极评价:

[来源:SMPY]

在那些万里挑一的天才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一表示不满,他们大多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教育加速机会。与此同时,天才教育的倡导者们强烈认为,加速教育这一方法被严重低估了。《被蒙蔽的国度》这份报告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尽管除了呼吁「更多」之外,报告并未具体说明应该有多少学生接受加速教育。该报告主要从文化角度论证了支持加速教育的观点,引用了诸如马丁·路德·金 15 岁就高中毕业这样的典型案例。

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工作者对加速教育的看法,我们通过 Twitter 调查了 21 位教师、学术教练、辅导老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调查中,我们要求他们对以下情境做出回应:

假设你们学校现有一名一年级学生,其数学能力远超同龄人,例如能够心算长除法。这个孩子向父母抱怨学校的数学课很无聊,父母因此主动与老师联系,担心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挑战。班主任意识到这名学生的数学水平确实高于年级要求,并努力在课堂上满足他的需求。然而,家长们认为目前的安排并不理想。老师反馈说,这名学生在数学课上很难集中注意力,有时甚至会出现行为问题。

从他们的回应来看,加速教育确实被列为一种选择,但几乎总是作为最后的方案,只有在尝试了各种课内或课外选项(如课后俱乐部)之后才会考虑。全国数学教师委员会也持相似观点,认为数学加速应该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他们声称按能力分班教学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对加速教育持谨慎态度,但承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适当的

从多个方面来看,当前的主流教育系统深受 Bob Slavin 思想的影响。作为反对分班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Slavin 却对某些形式的能力分组持开放态度。他借鉴了能力分组中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包括评估、频繁的重新分组和课程调整),为表现不佳的学校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虽然他对加速培养天才学生持怀疑态度,但也承认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一种有用且必要的手段。如果你与孩子的老师探讨加速教育的话题,你很可能会听到一些与 Bob Slavin 观点相近的看法。

关于这种怀疑态度的根源,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内容。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学生能够接受加速教育,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接受加速教育。诚然,一些天才学生确实符合我们先前描述的特征——对学校感到失望,觉得枯燥乏味且缺乏挑战,难以与同龄人沟通——但许多同等才能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也能找到快乐。(我们在网上评论中听到了一些快乐的故事,尽管数量不多。)如果一个孩子不需要加速教育就能保持快乐和成功,那么无论是否接受加速教育,他们很可能都会继续保持快乐和成功。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加速教育,就不应该强迫他们。事实上,对加速教育的部分质疑恰恰来自那些不恰当地敦促学校为他们已经快乐、满足的孩子提供加速教育的家长。

加速教育并非唯一选择。常规课程之外还有大量值得学习的内容。即使在一般的课堂上,精心设计的课程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能为主要教学活动创造「拓展」机会,使已经准备好接受更多挑战的学生能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增强现有知识或接触相关的新主题同样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例如,在算术方面进步神速的学生可能会被帕斯卡三角形和数论深深吸引;而对英语痴迷的学生则可能在学习西班牙语或中文时找到同样的乐趣。这些方法与加速教育一样,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如果孩子渴望更多的学习且学有余力,就应该满足他们对更多学习的渴望。总的来说,现有证据表明,加速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且资源利用效率高的方法,能够帮助天赋异禀但未受到足够挑战的学生在学校中充分发展潜能。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加速教育,这里有我们推荐的最佳一站式阅读资源。


以上内容收录于专栏:

Slate Star Codex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