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人一同头脑风暴,可以创造出流动的社交情境以便交流想法,但当我们独自进行头脑风暴时,我们也创造出一片广阔的空间,来募集我们已经「几乎知道」的东西。头脑风暴能得出的想法主要受限于我们在这个空间里的事先思考和构思(见卓越洞见从既往的所思所想中涌现[1])。
头脑风暴中,人的思维方式是生成性、非批判性的,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带来出乎意料的结果,但头脑风暴也常常用于将脑中有关某个话题的所有想法全部倾吐出来,集中在一起。需要头脑风暴来集中想法的做法,也可能表明我们没有按照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2]的想法设计知识系统。得益于常青笔记[3]和稠密的关联结构(见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4]),我们得以持续收集和提炼各种想法。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5],所以头脑风暴便不太必要了,因为这些见解已经在日常工作中涌现出来,并接连不断地被记录下来。
另见:常青笔记是发展大胆想法的安全场所[6]
参考文献
Ahrens, S. (2017).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由于很少人教授或讨论记笔记的正确方法,几乎所有的写作指南都建议从头脑风暴开始,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你一路上没有写作,大脑的确是唯一可以依赖的去处。就其本身而言,头脑风暴不够好:既不客观也不可靠——在学术或非虚构写作中,这两个方面相当重要。推广从头脑风暴开始的做法更令人惊讶,因为头脑风暴不是大多数想法的起源。预想着通过头脑风暴从脑子中搜罗出的东西,本来也不在脑子里。
谈到记笔记,许多学生和学术写作者的想法与早期的船主一样。他们以立竿见影的方式处理他们的想法和发现:如果读到有趣的句子,就在下面划线。如果想做点评,就在空白处写下来。如果想到一个点子,就记到笔记本上,如果一篇文章看起来足够重要,就努力写一篇摘录。这样做会让你在很多不同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同的笔记。那么,写作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你的大脑来记住这些笔记是在何时何地写下的。然后,必须从这些笔记中独立地构思一个文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事后根据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借助头脑风暴来安排资源。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Brainstorming may often substitute for missing insight accretion systems (andymatuschak.org)
参考
1. 卓越洞见从既往的所思所想中涌现 ./435925464.html2. 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422894427.html
3. 常青笔记 (Evergreen notes) ./416319260.html
4.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426450021.html
5.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448897897.html
6. 常青笔记是发展大胆想法的安全场所 ./44399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