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常青笔记(Evergreen notes)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59 👍 / 33 💬

写下常青笔记并加以组织,意在时过境迁,世事辗转之中,这些笔记仍能演化改良,发挥功用,最终聚沙成塔。如此考虑笔记实属不寻常:大多数人只写临时的笔记[1]。写常青笔记,与其说是写笔记,不如说是高效发展洞察力:「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2]。常青笔记写得好则会颇富价值:常青笔记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3]

写出经得住长久研磨改善的笔记,实属不易。下面这些原则可能有所帮助:

常青笔记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尼克拉斯-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9]演变而来,尼克拉斯-卢曼认为, 在他 70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Zettelkasten 就像一个独立的智力伙伴。参见常青笔记和卡片盒笔记法的异同点[10]

实现常青笔记

参见:


参考文献

Ahrens, S. (2017). 《如何做聪明的笔记:促进写作、学习和思考的简单技巧--面向学生、学者和非虚拟类书籍的作者》。

许多学生和学术写作者对待做笔记,就像一些古早的船东一样。他们处理想法和发现的办法,乍一看非常有道理:读到有趣的句子,就在句子下面划线。想发表什么意见,就写在空白处。突然冒出什么想法,就写在笔记本上,如果有篇文章看起来挺重要,就花点心思做做摘录。然而如此处理之后,各个地方都散落着大量笔记。那么写作就非常依赖大脑来记住笔记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写下来的。

Luhmann, N. (1992). 与卡片盒的沟通。In A. Kieserling (Ed.), & M. Kuehn (Trans.), Universität als Milieu:Kleine Schriften (pp. 53-61). 检索自 luhmann.surge.sh/commun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Evergreen notes

参考

1. 大多数人只写临时的笔记 ./423996524.html
2. 「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 ./427460683.html
3. 常青笔记写作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 ./428784607.html
4.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420726986.html
5.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421580357.html
6.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426450021.html
7. 优先建立信息间的关联本体,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433087599.html
8. 默认不考虑读者,只为自己写笔记 ./446019403.html
9. 卡片盒笔记系统(Zettelkasten) ./655457523.html
10. 常青笔记和 Zettelkasten 卡片系统的异同点 ./436335609.html
11. 写你所读,以求内化 ./446944151.html
12. 为有潜在价值的参考引用建立一个阅读收件箱 ./440328209.html
13. 为临时性的和不完整的笔记设置写作收件箱 ./442485060.html
14. 可执行的写作策略 ./440755692.html

专栏:Thoughts Memo的文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