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今年秋季学期,温州第二十幼儿园在鹿城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率全市之先推出公办乳儿班,开始尝试6个月以上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服务,解锁官方带娃新模式。老师们自制玩具,家长通过监控了解孩子情况。
日前,记者来到温州第二十幼儿园,首个学期迎来了3位可爱的宝宝,分别是6个月的小七、8个月的程程和12个月的辰辰。
6个月宝宝也可入托,记者体验官方带娃意义:预计对低收入家庭有正面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上过幼儿园的儿童通常能在学校系统里待得更久,获得更理想的工作,更少触犯法律,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度也更低。
可能的原因:幼儿园可以为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腾出时间,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对母亲而言,甚至可能是获得工作的机会),从而提升父母的人力资本,并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积极影响。更进一步推测,如果家庭环境特别恶劣,幼儿园能让孩子暂时远离这种环境,帮助他们适应「正常」的生活方式。
但请注意,幼儿园对孩子未来的学业成绩影响极小,从幼儿园开始鸡娃是无用的,反倒有可能提高孩子未来出现情绪障碍的风险,结婚率降低,犯罪率提高。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幼儿园:我错了》
Kelsey Piper 近期在 Vox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幼儿教育带来了巨大益处——只是和你想得不一样》。
我曾关注过各种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幼儿园无法提高学业技能、学业成绩或智商,因此我断定幼儿园是无用的。事实上,这一论点甚至成为了循证社会干预运动的一面旗帜:大众对幼儿园的持续支持恰恰证明,他们是不懂科学的蠢货。我可能从未公开说过这番话,但我内心对此深信不疑。
我和 Kelsey 讨论了她文章中的一些研究,并独立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尽管关于学业成绩的早期研究是准确的,但幼儿园(包括备受诟病的 Head Start 项目)似乎能以更为微妙且深远的方式助益儿童的发展,而这种影响往往在多年之后才会显现。上过幼儿园的儿童通常能在学校系统里待得更久,获得更理想的工作,更少触犯法律,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度也更低。而大多数早期研究所聚焦的核心指标——学业能力——反倒是幼儿园唯一无法产生影响的方面。
这表明幼儿园的益处并非源于课程设置或「教导幼儿如何学习」等因素,而是纯粹来自社会层面的原因。Kelsey 回顾了一些证据,指出幼儿园可能改善儿童健康,但这似乎不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她认为,幼儿园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腾出时间,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对母亲而言,甚至可能是获得工作的机会),从而提升父母的人力资本,并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积极影响。更进一步推测,如果家庭环境特别恶劣,幼儿园能让孩子暂时远离这种环境,帮助他们适应「正常」的生活方式。我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详细讨论这个更为完善的模型。
在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我唯一的疑虑来自 Chetty 的研究发现:优秀的小学教师(相比糟糕的教师)[1]能够为学生带来类似的效果——即没有学业进步,但在多年后能显著改善学生的人生境况。这一发现似乎无法用解放父母的时间或让孩子远离不良家庭环境来解释。不过,它可能与社会化过程有关,尽管我不愿意勾勒出一个具体的模型来解释这一过程。但既然关于教师影响的数据和 Head Start 项目的数据结果一致,这让我更有理由相信两者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说实话,我不记得自己曾经发表过任何贬低 Head Start 的帖子,但我确实曾经认为这个计划毫无价值。如今,得知事实并非如此,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认知更新。我曾在文章中提到,当你对某个观点做出如此大规模的更新时,在进一步解释或为自己辩护之前,公开承认错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必须坦诚地说:我之前对 Head Start 的看法是错误的。
既然已经坦白了错误,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我能找出什么自我辩护的理由和借口吧!
1)Head Start 项目的成效似乎源于一些与其初衷完全无关的因素。尽管项目倡导者最初的设想是错误的,但这个案例仍然很好地展示了政策效果难以预测的特点。该项目的成功更像是一个意外的结果,而非证明「幼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好主意。
2)这一发现很可能强化而非削弱了 Caplan 提出的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2]。研究表明,幼儿园中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并无实质性作用,即使配备更优秀的教师或采用更好的课程设置,也不会影响项目的整体效益。
3)这一发现强化了学业成就主要与智商相关的观点,同时也支持了智商主要由遗传决定且难以改变的论点。针对学业成就和智商的干预措施能改变除了学业成就和智商之外的一切,但这两个关键变量却始终保持不变。研究普遍表明,智商只能解释约 25% 的人生成果,这意味着教育可能影响其余 75% 的因素。
然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确实动摇了我对生物决定论的信心。幼儿园属于共同环境因素的范畴,父母对子女是否上幼儿园有重大影响。那么,为什么这种共同环境因素没有在研究中显现出来呢?大多数研究通常认为共同环境因素并不重要。
这个问题与 Ozy 在其关于铅的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如出一辙。我们普遍认识到铅的重要性,也深知它会对个人的人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然而,我们同时了解到铅属于共享环境因素,而大量研究却反复表明共享环境的影响并不显著。有些研究发现,只有在样本中刻意制造极大的收入差距时,共享环境才会表现出微弱的影响。但其他研究则完全否定了这一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研究都表明,即使在通过便利抽样获得的、仍然存在较大收入差距的样本中,共享环境的影响依然微不足道。这种现象令人困惑不已。我们面前有两套同样卓越、经过多次验证的科学文献,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么,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是,共同环境或许确实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整体上微小到无法被那些宏观的综合研究所捕捉。这个解释似乎可以调和两种文献基础之间的矛盾。然而,这种解释又显得不太合理。我们知道铅中毒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幼儿园的影响虽然程度适中,但也表明即便是像「母亲在孩子 3-5 岁期间有一部分时间不用亲自照看,从而为家庭带来的一点社会优势」这样微小的因素,都能产生持久且可被检测到的影响。那么,按理说我们应该能预期到更显著的环境差异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比如母亲是否拥有独立的财富可以自由支配,或者家庭是否有能力积累社会优势。
这种差异可能也与我们的测量对象有关。尽管双胞胎研究普遍认为共享环境的影响很小,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例如,犯罪研究经常发现共享环境因素的影响约为 15-20%,特别是在年轻群体或贫困人群中。有趣的是,一些发现幼儿园效果显著的研究恰恰测量的是犯罪率。这些研究结果虽然存在一些不一致,而且 15-20% 的整体影响似乎与仅仅来自幼儿园的可测量效果不太相符,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作出这样的解释。
鉴于此,我倾向于更多地相信那些研究结果。它们表明,当我们将研究范围限定在非认知因素,并将极度贫困群体纳入考虑时,共享环境的影响会更加显著。我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
我将加大对这类项目的政治支持力度。在我看来,这些研究结果使得推行全民儿童保育计划(几乎)成为一个想都不用想的选择。同时,这些发现也大大提升了普及幼儿园的吸引力。尽管反对者可能会质疑其效率,认为全民儿童保育或基本收入计划能更有效地实现相同目标,但考虑到当前的政治现实,普及幼儿园比全民儿童保育或基本收入更易落实。因此,我现在愿意全力支持这一政策。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5-sonnet,校对 JarrettYe
原文:Preschool: I Was Wrong | Slate Star Codex
作者:Scott Alexander
发布于 2018 年 11 月 6 日
学前教学危害深远:研究揭示了学业型学前教育和幼儿园的潜在风险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学前教学危害深远》
目前不少学前班和幼儿园老师被各方施压,要他们教小孩子学业技能,还要定期测试。这些老师告诉我,这让他们非常不爽,有些已经打算辞职了。他们亲眼目睹孩子闷闷不乐的表情。在传统幼儿园或者托儿所里,孩子会玩耍、探索、交际,老师们猜测其实这样孩子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学术研究则很好地佐证了他们的猜测。
大量严格对照的研究比较了以学业为导向的早教课堂和以游戏为基础的课堂的效果(其中一些研究在 Nancy Carlsson-Paige、Geralyn McLaughlin 和 Joan Almon 的文章中被回顾,文章见此处)。[1] 这些研究的结果惊人的一致:早期学业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在学前培训特定测试中的直接分数(没什么好奇怪的),但这些最初的收益在 1 至 3 年就消失了,至少在一些研究中,结果最终适得其反。也许比早期学业培训缺乏长期学业优势更可悲的是,有证据表明这种培训会造成长期伤害,特别是在社交和情绪发展领域。
一项在德国进行的研究改变了那里的教育政策
例如,在上世纪 70 年代,德国政府资助了一项大规模对照实验,对比了来自 100 个幼儿园的毕业生,其中一半的幼儿园以玩耍为主,另一半采用直接教学法。[2] 尽管直接教学法组最初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但到了四年级,直接教学法型幼儿园的孩子在各项测试中的表现都明显差于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特别是,他们在阅读和数学方面进步不多,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适应能力也较差。在研究期间,德国正逐渐从传统的玩耍型幼儿园转向学业型幼儿园。至少部分由于这项研究的结果,德国扭转了这一趋势;他们回到了玩耍型。
对美国贫困儿童的大规模研究
美国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一项由 Rebecca Marcon 指导的研究主要关注特别贫困家庭的非裔美国儿童。[3] 正如预期的那样,她在对 343 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那些参加以学业培训为重心的学前班的学生,与那些参加以游戏为基础的学前班的学生相比,显示出最初的学业优势;但是,到四年级结束时,这些最初的优势发生了逆转:来自以游戏为基础的学前班的孩子现在表现更好,在学校的成绩明显高于那些来自学业型学前班的孩子,这项研究不包括对社会和情感发展的评估。
一项对贫困儿童的跟随调查一直持续到他们到 23 岁
1967 年,David Weikart 和他的同事们在一个严格对照的实验中,让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的 68 名高度贫困的儿童到三种类型的幼儿园中去上学:传统型(以游戏为基础)、指导型*(与传统类似,增加了更多的成年指导者)和直接教学型(着重于教授阅读、写作和数学,使用练习册和测试)。入学名额是随机分配的,确保三组儿童在所有初始指标上一致。该实验还包括每两周一次的家访,旨在指导家长帮助他们的孩子,以作为幼儿园教育的补充。这些家访的重点与幼儿园教学的重点一致。也就是说,传统型幼儿园的家访侧重于游戏和社交的价值,而直接教学型幼儿园的家访则侧重于学业技能和写作业等。(*译注:原文为 High/Scope,是一种基于皮亚杰和杜威儿童发展理论的早期教育课程)
这项实验的最初结果与其他此类研究的结果相似。那些在直接教学组中的人显示出早期的学业成果,但很快就消失了。然而,这项研究还包括在参与者 15 岁和 23 岁时的后续研究。在这些年龄段,各组之间在学习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社会和情感特征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到 15 岁时,直接教学组的学生犯下「不当行为」的平均数量是其他两组的两倍多。到了 23 岁,作为青年人,这种差异甚至更为显著。相比其他两组,直接教学组的人与别人发生摩擦的情况更多,更有可能表现出情绪障碍的迹象,结婚并与配偶同居的概率更低,而且更有可能犯罪。事实上,到 23 岁时,直接教学组中有 39% 的人有重罪逮捕记录,而其他两组的平均只有 13.5%;直接教学组中有 19% 的人曾因使用危险武器攻击他人而被传唤,而其他两组为 0%。
该如何解释学前班受试者的显著影响?一种可能是,最初的学校经历为以后的行为奠定了基础。那些在教室尝试去计划要做的事、与他人玩耍和协商分歧的人,可能已经养成了终身的个人责任和亲社会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在他们的童年和成年早期都很好地帮助了他们。那些在教室里强调学习成绩的人可能已经养成了以成就和出人头地为目标的终身模式,这种模式——尤其是在贫困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与他人的摩擦,甚至导致犯罪(为了出人头地而误入歧途)。
我怀疑每两周一次的家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注重游戏、社交和学生主动性的班级中,那些父母可能已经形成了育儿风格,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继续强化这些价值观和技能。而在学业培训组中,那些父母可能已经形成了更注重个人成就(狭义)和自私自利价值观的育儿风格,这些价值观对现实世界的成功不是什么好兆头。
此时此刻,你对这一切有什么看法?……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所有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你的疑问、感悟、故事、观点都会被我以及阅读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尊重,无论我们是否赞同。(当然,鼓励大家在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里发言——译者注)
也请看:《自由学习[3]》和 alternativestoschool.com。
参考文献
[1] Nancy Carlsson-Paige, Geralyn Bywater McLaughlin, & Joan Wolfsheimer Almon. (2015). Reading Instruction in Kindergarten: Little to Gain and Much to Lose. Published online by the Alliance for Childhood. http://www.allianceforchildhood.org/sites/allianceforchildhood.org/file…
[2] Linda Darling-Hammond and J. Snyder. 1992. “Curriculum Studies and the Traditions of Inquiry: The Scientific Tradition.” Edited by Philip W Jackso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MacMillan. pp. 41-78.
[3] R. A. Marcon, 2002. “Moving up the grades: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chool model and later school succes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4(1). http://ecrp.uiuc.edu/v4n1/marcon.html.
[4] Larry J. Schweinhart and D. P. Weikart. 1997. “The High/Scope Pre- school Curriculum Comparison Study through age 23.”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2. pp. 117-143.
上一篇:待翻译
下一篇:
创作声明:内容包含教育建议,国外经验仅供参考。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Early Academic Training Produces Long-Term Harm | Psychology Today
发布日期:2015 年 5 月 5 日
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
审稿人:Matt Huston
参考
1. 教师:比你想知道的要多得多 ./720623380.html2. 《教育的浪费》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333171/
3. 我对《自由学习》的期望 ./61634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