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越着迷于高分,越缺少创造力。
当今中小学生承受着非同以往的巨大成绩压力。几个月前,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此处)证明大学生也是如此。许多学生留言回应,父母、老师和整个社会都对着他们说,他们的未来取决于有没有在高中和大学里斩获全 A。下面来看一些留言:
- 只要成绩不是 A 就罪不可赦。我们自幼就让家长灌输这样的观点: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之下,事事完美是成功的唯一道路。
- 你知道是谁在向我们灌输必须全 A 的思想吗?父母,奖学金,老师,还有网络。
- 所有人都倾注着这样的声音,只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远远不够。他们毫不关心你是否理解材料,是否有所成长。他们说道,除非你可以击败其他学生,否则你的所作所为一文不值。他人功过是一把标尺,时时刻刻将你衡量。
为什么谷歌不要求应聘者的成绩单或考试成绩
与此相悖的是,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谷歌人力运营高级副总裁 Laszlo Bock ,如此描述谷歌的招聘经历与做法:「一番数据分析后,我们发现绩点作为招聘标准毫无价值。考试成绩也不值分文……众所周知,谷歌曾要求每个应聘者提供成绩单、绩点和考试成绩,但到了现在,除非是刚出校门几年的学生,我们已经对此不作要求。我们发现这些数字毫无预测作用。」
Bock 继续解释道:「我认为校园环境是人为捏造的环境。在校园环境中成功的人,基本上都被驯化得挺服帖。读大学以及读研时,我知道教授提出问题是为了某个特定的回答,这点很是恼人。你能答出来,然而解决一眼看不出答案的问题,却是更有趣味的。喜欢解决一眼看不出答案的问题的人,才是你想要的人才。」 接着 Bock 指出随着 Google 招聘越来越成熟,Google 越来越倾向招聘根本没上过大学的人,而现在,谷歌有些小组里有 14% 的成员从未上过大学。
研究表明,成绩水平与创新倾向呈负相关
越来越多的对照实验也表明,大学绩点和创新倾向之间,完全不存在相关性,甚至是负相关的。纽约大学的 Matthew Mayhew 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这里和这里),最近引起了大众媒体的注意。[1] 这些研究人员调查了五所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数千名大学毕业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他们的主要发现之一是,学生的绩点与他们对创造性或创新性工作的倾向呈负相关。绩点越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就越萎靡。
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原因来解释这种负相关:「也许性格上喜好创新的学生,相比平均分更高的学生,对考核记忆水平的分数系统更不感冒。另外,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往往认为要通过大学教育发现新的想法,而非迎合绩点形式的一系列外部评估手段。」[1]
进一步的证据
还有很多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我在先前的文章中总结了一些。比如在中国开展的一项研究指出,高考中分数最高的那一部分高中生读完大学后,在后续人生中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超过比他们高考分数低的人(这里)。美国学校唯考试成绩独尊的倾向愈演愈烈,而经过客观衡量,每个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都在下降(参见这篇)。
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为截然不同的时代设计的。那个时代的工作需要循规蹈矩地行事,一丝不苟地服从。那时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思考不仅不必要,而且会拖后腿。可悲而讽刺的是,我们没有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调整教育系统,而是在这个老东西上不断押宝,因而现在的年轻人,为了保全发展他们自然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目前来说,我建议公司要去雇用那些把教育系统甩到一边的人,而非那些对教育系统顶礼膜拜的人。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如法炮制。
此时此刻,你对这一切有什么看法?……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所有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你的疑问、感悟、故事、观点都会被我以及阅读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尊重,无论我们是否赞同。文章的原网址 Psychology Today 不支持评论了,但你可以在我的脸书上留言……关注我之后,我们可以讨论更多有趣的话题。(当然,鼓励大家在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里发言——译者注)
想了解更多关于学习本能的内容,请见《玩耍精神》和 alternativestoschool.com;并在脸书上关注我。
参考文献
[1] Matthew J. Mayhew et al. (2012). Explor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Ties to Highe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Res High Educ 53:831–859.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PA and Innovative Orientation | Psychology Today
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
发布于 2016 年 4 月 30 日